军旅日记诗抄
1974年12月26日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农村生产劳动实践,如异地出民工修筑松花江江坝,连续数日凌晨两点钟带霜秋收,参加异地修桥大会战等,应征入伍,终于成为未来追求的首项选择。
世 态
芳心所以易蹉跎,猎物知鹰欲望多。
不是王嫱少颜色,毛君笔下问如何。
1975.1.5
甲寅年冬月二十四日应征离开故乡,走入人海茫茫之中,乃不知祸福熟所依也?此选非属年轻气盛之举,念城乡差距之大,工农界限之清,因先天所定,吾等不可逾越也。离乡亦不知前程之所在,只因如不闯荡,怕一生只有农桑之路。念己虽有学堂之优异,然家世平凡,又因无高考之门,左右原学堂极其不堪者,亦先后入学门高府,或中小学堂为师,或接继家父家母之业,各有其所。此行只为谋生,并无出人头地之念。大千世界,亦不知未来安身何处,行为错否?有待他年评说。
从军背井
节气当寒人亦寒,弃耕戎马为思迁。
途经客店炕还暖,背对家山月不圆。
未晓车轮向何处,但求柳帐望胡天。
甘牵魂梦从今日,随意婵娟多少年。
1975.1.7
列车入沈后,乘汽车抵沈阳西部浑河北约五公里处,此地便是军区某通信部队。入住后,看到院里有几栋楼房,最高四层。更多房屋都是砖瓦结构的平房,无现代取暖设施,取暖热源为火炉烧火墙。冬季夜晚,火炉必须在晚八点三十分之前熄火,意在节省能源,防止煤气中毒。深夜室温常在结冰温度之下。
初到沈阳
默默离开黑水边,难挥牵挂惹无眠。
风号铁轨笛鸣夜,星映黄装月在天。
都市西郊呈雪色,浑河北岸有炊烟。
从今不看家乡井,但愿春华衣锦还。
1975.2.4
今天晚饭后,七点钟全队集合到食堂召开报务训练动员大会,副队长沈成江做动员报告,因训练队没有专门的会议室,食堂就是两用的场所。晚七点三十六分房屋突然开始晃动,并发出隆隆的响声,沈成江副队长首先意识到是地震,并要求大家撤离食堂,跑到了房子外边,大地还在颤抖,周围都是不停地隆隆响声,大约过了两三分钟,一切都平静了。
按照上级要求,夜间不允许回宿舍睡觉,临时用废旧木材和稻草搭起了窝棚,代替了宿舍。窝棚上边的稻草也不是很多,连风都挡不住,下边铺上一层稻草,再把大家的褥子重叠的铺在稻草上面,睡觉时谁也不能脱衣服,还得带着棉帽子,再把被子蒙在头上,但是大头鞋要脱掉,放在窝棚内的脚底下,我和很多人一样,白天走队列,鞋里的鞋垫总是湿的,夜间的气温一般都在零下二十八九度,帐篷里和帐篷外的温度几乎是一样的,早晨穿鞋的时候,鞋里边是冻着冰的。穿上鞋以后,可以慢慢地用自身的温度把鞋垫里的冰碴溶化。
海城地震
入伍三周训练中,突然四野响轰鸣。
心存忐忑靠边站,怕有危机随地生。
深夜官兵离寝室,朽材稻草做窝棚。
气温低到可怜处,汗履冰坚在五更。
1975.2.15
海城地震后,我们的部队生活有些被打乱,到食堂吃饭只能一个区队进食堂吃饭,这个区队吃完饭离开食堂后,另一个区队才可以进去吃饭,就这样五个区队轮流吃饭,目的是尽量减少食堂内同时聚集的人数,一旦再次发生余震时有利于撤离。
今天晚饭后训练队全体集合,由队长传达了海城赈灾状况。
海城震后
空气突然震荡中,弧光闪烁混红橙。
楼房顷刻颓成土,急切关头呼救声。
八面军民齐入列,万吨资物已倾城。
九州本是同根树,连理交枝自古生。
【注释】海城地震发生于1975年2月4日北京时间19点36分,震中位于辽宁省海城县、营口县一带(东经122°50',北纬40°41')。地震强度达里氏7.3级(矩震级7.0级),震源深度为16-21公里。
由于中国科学家对该次地震进行了准确预测并及时发布了短临预报,全区人员伤亡共18308人,占总人口数的0.22%。其中,死亡1328人,占总人口数的0.02%,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轻重伤占总人口数的0.2%。2·4海城地震一般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在正确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由官方组织撤离民众,明显降低损失的唯一成功案例。
1975.3.1
我们经历了极其震惊的海城地震,新兵训练已经结束,也为我们配上领章帽徽。真正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白天不再天天到大操场上进行新兵队列训练,而是开始课堂之漫长报务员基础训练,除此以外,每天还要轮流到弹药库站岗,保卫弹药库的安全。偶有老兵会故意给我们新兵讲弹药库令人害拍的故事。前几年,有一个战士心胸狭窄,遇到问题想不开,夜间在树林里自尽,被人发现后,抬到弹药库旁边停放了几天,待善后处理完才火化。弹药库在营房的最西北角,离开住人的地方要一里多地的路程,每次站岗都是一个人,不允许有别人陪岗,一小时一轮换。听了这个故事,轮到白天站岗还可以,但是轮到夜间九点钟以后站岗的时候,很多人都特别害怕,我也和这些人一样,不是怕人,而是怕鬼。每隔一段时间会轮上一次夜岗,害怕也得站,下岗后很长时间不能入睡,精神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一年后,这种害怕的感觉便逐渐淡化了。
弹药库站岗
夜间站岗怕孤单,手握钢枪亦胆寒。
数岗轮流两更后,几经风雨笑波澜。
1975.8.4
今天沈阳市辽中县境内的辽河决堤,夜间12点,部队紧急集合,这是入伍后第一次遇到非演练性的一类紧急集合,这个类型的紧急集合,是最紧急情况下的集合,要求所有人必须立即到位,不携带任何物品,我正在报训队学习,夜里起床就乘坐解放车去了辽河开口子的河坝,开始了抗洪大会战。
决 堤
军营都在睡眠中,号角吹来百室空。
河水成波舔残坝,云雷击浪泻狂洪。
镐锹几万工潮涌,鏖战三更月色朦。
暴雨无情人有爱,奔流阻断保年丰。
1975.8.10
经过了七个昼夜的奋斗,大坝终于合拢了。七天里,我们所有人都没有牙具、没有毛巾、没有被褥、没有帐篷和床铺,因为大雨过后,还不时的下着中雨和小雨,大坝决口,所有道路都被破坏或者被水淹没,任何车辆只能靠近到十华里以外的地方,就是各乡村来的基干民兵也和我们一样,都十分艰苦,当时装土用的草袋子、铁锹等用品都是后方的人从十几里地以外的地方用两个肩膀背上来的,最开始的两天两夜和最后决战合拢的两天两夜谁都不能睡觉。中间的三天,每天每人可以轮流睡两三个小时的觉,都是在露天地上,有时天下着雨,人在半泥半水的地面铺上草袋子就当床铺,就这样完成短暂的睡眠。最开始第一个晚上和第二天白天,我们在坝上的所有人,谁也没有吃到一口饭,第二天的傍晚,才有人送上来了少量的水和极少量的面包,到了第三天才有面包等食品送上来,第三天中午才有煮好的面条送上来。有的人饥渴无奈,喝了河里的水得了痢疾。等到大坝合拢的时候,虽然有两位舟桥部队的战士牺牲,但是大家还是有打了胜仗的感觉。
辽河抗洪
云飞雨洒一餐难,坝上煎熬七八天。
奋力和拢连日夜,汛流奔涌没桑田。
网笼囚石入洪水,落地随波伴雾烟。
两万军民疲惫色,忍饥废寝战涡漩。
抗洪大决战
辽河仰视有云集,百里疯狂向大堤。
野马奔腾成恣肆,涡漩滚动望痴迷。
蓬头垢面肠如洗,短裤遮肤情不凄。
冒雨男儿同奋进,克坚宿露枕河泥。
【作者简介】
商立民,沈阳市诗词楹联协会会长兼书记。出版了《中国传统楹联分类汇编》,此书获得了2016年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编写了《<新刻对联从新>考注》,该书获得了2017年国家古籍整理全额补贴。
编写了《曲律讲义》,此讲义编制过程中,完全参照国家教委编制并审定的有关国内文科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关教材的相关解读及历代业内权威学者的学术观点。曲律讲义在“曲的特征及曲调”一章中,首先对杂剧及散曲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接下来更加详细的对北曲的一般特征、曲调、幺篇、小令、套数、重头、宫调及借宫、带过曲等相关知识,结合实例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在曲韵一章中对曲韵的构成及曲韵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还结合元代著名散曲作家的相关优秀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本章还对元人周德清根据当时实际语音用韵的北曲编成的《中原音韵》进行了解读。在第三章和第四章里,对曲字四声的构成、曲的句式、曲的衬字、曲的对仗、曲忌、曲禁等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讲解。此处还对汉语对仗的基本规则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此教材还附录了《中原音韵》、《中华通韵》、《诗韵新编》、《中华新韵》的全部内容,同时还附录了很多常用的曲谱。还编写了《对联创作及诗联对仗规则》、《诗律讲义》、《词律讲义》等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