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烈士
旖旎
在岁月的长河深处,七里峪的风,似是一位沧桑的讲述者,终年不息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里的山峦,曾见证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如今依旧沉默地矗立着,像是在守护着那段悲壮的历史。而在这片土地的记忆里,王墉、王友唐、史国森、焦应元、郭寿天、陈斐琴、严亦峻、王若冰、兰伯庄、郝一民、朱向离、李克林、杨俊生这十三烈士的事迹,宛如一颗璀璨而又悲怆的星辰,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遥想 1943 年的那个冬日,凛冽的寒风如锋利的刀刃,呼啸着刮过这片土地,太岳陆军中学的师生们,本是知识与希望的播撒者与承载者,却在日寇的铁蹄践踏下,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惨烈的战斗。当时,他们被围困在这冰天雪地的山谷之中,四周是皑皑白雪覆盖的陡峭山峰,仿若一座天然的囚笼。敌人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枪炮声震得山谷瑟瑟发抖,纷飞的弹片在洁白的雪地上炸开一朵朵殷红的血花,硝烟弥漫,将天空染得一片灰暗,形势岌岌可危。但这十三位勇士毫无惧色,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奋勇抵抗。
有的烈士,在弹药即将耗尽之时,毅然拿起刺刀,与敌人展开近身搏斗。那寒光闪烁的刺刀,一次次刺向敌人,每一次挥舞,都带着同归于尽的决绝。在这冰寒刺骨的环境里,他们呼出的气息瞬间凝结成雾,却无法冷却心中炽热的斗志。
在那片被战火蹂躏的土地上,十三烈士与日寇的近身搏斗,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幅惨烈而英勇的画卷。王墉校长身先士卒,他身姿矫健,目光如炬,在敌人蜂拥而至时,如同一头被激怒的雄狮。他猛地冲向离他最近的一名日寇,飞起一脚,精准地踢在敌人的手腕上,伴随着一声惨叫,敌人手中的刺刀哐当落地。紧接着,他顺势一个肘击,重重地砸在敌人的面门,那股力量仿佛能击碎钢铁,日寇的鼻梁应声而断,鲜血喷涌而出,整个人像断了线的木偶般向后倒去。
王友唐老师虽为文人,却在此刻爆发出惊人的勇气。他双手紧紧握住一把缴获的军刀,当一名敌人扑来时,他侧身一闪,让过敌人的锋芒,同时手中军刀自下而上划出一道寒光,锋利的刀刃切入敌人的腹部,那敌人瞪大了双眼,难以置信地看着自己的鲜血汩汩流出,身体缓缓倒下,温热的鲜血溅落在冰冷的雪地上,洇红了一片洁白。
史国森烈士尽管身负重伤,左臂已被弹片划伤,无力地垂着,但他的右臂依然充满力量。他咬紧牙关,迎着一名日寇冲了上去,用仅存的右臂死死地抱住敌人的腰部,将其摔倒在地。随后,他不顾敌人在自己背上疯狂地捶打,腾出右手,用尽全身力气,狠狠地掐住敌人的脖子,那双手如同铁钳一般,越收越紧,敌人的挣扎逐渐微弱,直至没了气息。
焦应元在搏斗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敏捷与果敢。他如鬼魅般穿梭在敌人之间,一名日寇企图从背后偷袭他,他像是背后长了眼睛一般,突然一个转身,以极快的速度抓住敌人的枪杆,用力一拉,将敌人拽到身前,同时膝盖猛地抬起,顶在敌人的胸口,敌人痛苦地闷哼一声,他紧接着一个过肩摔,把敌人狠狠地摔在地上,头重重地磕在一块石头上,瞬间没了动静。
郭寿天被数名敌人团团围住,他毫无惧色,背靠着一块巨石,与敌人对峙。当一名敌人冲上来时,他弯腰躲过敌人刺来的刺刀,然后像猎豹般迅速起身,一拳打在敌人的下巴上,敌人的下巴脱臼,疼得嗷嗷直叫。但其他敌人见状更加疯狂地扑上来,郭寿天在混战中不幸被敌人的刺刀划伤腿部,他一个踉跄险些摔倒,却顺势捡起地上的一块石头,朝着最前面的敌人砸去,石头精准地击中敌人的太阳穴,敌人应声倒地。
陈斐琴在救助伤员的途中遭遇敌人。他将伤员护在身后,赤手空拳地面对持刀的日寇。敌人挥舞着刺刀刺来,他左右躲闪,在敌人的一次猛刺中,他惊险地抓住敌人的手腕,用力一扭,敌人吃痛松开了刀,他迅速捡起刺刀,反手刺向敌人,刺刀直直地插入敌人的胸膛,敌人瞪大了眼睛,缓缓倒下。
严亦峻独自抵挡多名敌人的进攻。他手中的木棍成了他的武器,他像一位挥舞着长枪的勇士,将木棍舞得虎虎生风。每一次挥动,都带着千钧之力,敌人的刺刀难以近身。他瞅准一个时机,一棍打在一名敌人的手腕上,敌人的刺刀脱手飞出,他紧接着一个横扫,木棍重重地打在另一名敌人的腿上,敌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王若冰在绝境中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他利用周围的树木与敌人周旋,当敌人靠近时,他从树后闪出,一脚踢在敌人的膝盖侧面,敌人膝盖一弯,他迅速用胳膊勒住敌人的脖子,将其制住。此时,另一名敌人从背后偷袭,他用力将手中的敌人推向偷袭者,两人撞在一起,他趁机捡起地上的一根树枝,朝着敌人的眼睛刺去,敌人痛苦地捂住眼睛,在地上打滚。
兰伯庄在夜色与风雪中与敌人近身搏斗,更显惊险。他看不清敌人的全貌,但凭借敏锐的听觉和多年的战斗经验应对。当敌人靠近时,他先发制人,一个飞扑将敌人扑倒在地,双手死死地按住敌人的双臂,然后用头猛撞敌人的额头,一下又一下,直到敌人不再动弹。
郝一民在传递信息途中被敌人拦截。他深知信息的重要性,不能退缩。面对敌人的刺刀,他灵活地侧身,同时伸手抓住敌人的衣领,用力将其拉向自己,膝盖向上顶去,敌人被顶得弯下腰,他趁机夺过敌人的刺刀,毫不犹豫地刺进敌人的后背。
朱向离在战斗间隙遭遇敌人突袭。他镇定自若,在敌人扑来的瞬间,他双手抓住敌人的肩膀,利用敌人的冲力,一个转身,将敌人甩了出去。敌人摔倒后又迅速爬起,再次扑来,朱向离抬腿一脚,踢在敌人的腹部,敌人捂着肚子痛苦地蹲下,他又一脚踢在敌人的头部,将其彻底制服。
李克林重伤之下仍顽强抵抗。他半跪在地上,当敌人靠近时,他用尽全力,用手中的匕首向上刺去,匕首刺入敌人的大腿,敌人惨叫一声,他趁机将敌人拉倒,然后用身体压住敌人,尽管伤口传来剧痛,他依然用最后的力气,将匕首刺进敌人的心脏。
杨俊生巧妙地利用地形与敌人搏斗。他站在山坡上,当敌人爬坡进攻时,他居高临下,一脚踢飞最前面的敌人,那敌人顺着山坡滚了下去。其他敌人继续进攻,他捡起地上的石块砸向敌人,一块石块击中一名敌人的眼睛,敌人疼得在地上翻滚,他趁机冲下去,与敌人展开近身搏斗,将剩余的敌人一一击退。
他们在这冰天雪地、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以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书写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他们的身影,如同十三座不朽的雕像,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
他们中,王墉校长冷静指挥,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下,试图带领师生杀出一条血路,他的果断决策激励着每一个人。王友唐老师,为了保护重要的教学资料和情报,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敌人的炮火中艰难穿梭于冰冷的雪地之上。史国森烈士,在受伤的情况下,依然坚守阵地,用仅存的力气投出一颗颗手榴弹,阻挡敌人的进攻,纷飞的雪花被爆炸的气浪卷起,又迅速被鲜血染红。焦应元凭借矫健的身手,多次冒险突袭敌人的薄弱环节,给敌人造成极大的困扰,他的身影在雪地中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郭寿天在战斗中不幸被俘,却始终咬紧牙关,未吐露一个字的机密,最终英勇就义,他倒下的地方,积雪被热血融化,渗入这片英雄的土地。陈斐琴在混乱的战场上,四处奔走救助伤员,自己却被流弹击中,冰冷的大地接纳了他倒下的身躯。严亦峻在敌人的冲锋下,奋勇当先,以一人之力抵挡多名敌人,他的呐喊声在寒冷的山谷中回荡,久久不息。王若冰在断粮断水的绝境中,依旧保持高昂的斗志,与敌人周旋到底,周围的枯树枝被战火点燃,在风雪中摇曳着最后的倔强。兰伯庄在夜色与风雪的掩护下,试图突围求援,虽历经艰险却毫不退缩,他的脚印很快被飘落的雪花掩埋,但他的英勇事迹永远不会被磨灭。郝一民在枪林弹雨中,为战友们传递重要信息,不幸倒在途中,冰冷的雪花轻轻地覆盖在他年轻的脸庞上。朱向离在战斗间隙,还不忘鼓舞士气,用坚定的话语给予大家力量,他的声音穿透呼啸的寒风,传入每一个战友的心中。李克林以顽强的毅力,在重伤之下坚持战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热血滴落在雪地上,如同点点红梅绽放在寒冬。杨俊生则巧妙地利用地形,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为战友们争取宝贵的时间,他身旁的巨石见证了他的英勇无畏。
他们的身影,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宛如十三把锋利的宝剑,刺破日寇如墨的阴霾。每一个步伐,都带着无畏的力量;每一次冲锋,都似是对侵略者最有力的怒吼。他们的身躯,在战火纷飞中,成为了守护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那坚固的基石,是他们不屈的意志;那高耸的城墙,是他们伟大的精神。即使面对敌人凶猛的炮火,他们也未曾有丝毫退缩,宛如傲然挺立在天地之间的巨人,用自己的胸膛,为身后的百姓和祖国的山河,抵挡着无尽的灾难。
在战斗的间隙,红旗飘扬在阵地上空,那猎猎作响的声音,仿佛是烈士们心中永不熄灭的信仰在呐喊。它似燃烧的火焰,鼓舞着每一个战士的斗志,又像一首激昂的战歌,在空气中回荡着不屈与抗争。那鲜艳的红色,是烈士们用热血染就,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如同希望的灯塔,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坚信,胜利必将属于正义的一方。
岁月悠悠流转,当 2011 年兴建起纪念的建筑,仿佛是后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竖起了一座敬仰的丰碑。2013 年的认定,更是历史庄重地为这些英雄们戴上了属于他们的勋章。这些,不仅仅是砖石与荣誉的堆砌,更是传承的纽带,将烈士们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那精神,如同奔腾不息的河流,滋润着民族的灵魂,让每一个后来者都能在其中汲取力量,获得勇气与信念。
如今,我们站在这片被烈士鲜血浸染过的土地上,仿佛还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那十三烈士的精神,如扎根大地的苍松,无论风雨如何侵袭,始终屹立不倒。他们是烈士,是英雄,是传奇,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记忆。而每一个后来者,都应在他们的故事中,像虔诚的朝圣者一般,汲取那无尽的力量,然后奋勇向前,去续写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十三烈士
旖旎
在七里峪的风中,
你们的名字,如璀璨星辰划破历史的夜空,
那是希望的象征,在黑暗中指引方向,
像熠熠生辉的灯塔,穿透战争的迷雾,
星辰与灯塔似在低语,诉说不朽的守望。
1943 年的那一天,
太岳陆军中学的师生,
以热血为墨,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下壮烈的诗篇,
每一滴热血,都是自由的象征,在硝烟中沸腾滚烫,
似奔涌的岩浆,冲破日寇残酷的囚笼,
热血在大地的怀抱中呐喊,要将侵略者埋葬。
十三个生命,
像十三把永不熄灭的火炬,
在日寇如墨的阴霾下,
如破晓的曙光,照亮了民族的前路,
那是光明的象征,在绝望中带来生的力量,
如同春日暖阳,驱散了战争的严寒,
曙光与暖阳仿若张开双臂,拥抱受苦的同胞。
你们的身躯,是万里长城最坚固的基石,
在枪林弹雨的怒涛中,巍然矗立,坚不可摧,
那是守护的象征,用钢铁般的意志保卫家乡,
仿佛是巍峨的山脉,阻挡着敌人的侵袭,
基石与山脉好像默默无言的卫士,坚守着阵地。
红旗飘扬,似燃烧的火焰,那是你们永不磨灭的信仰,
在烈士陵园上空,如呐喊的战歌,猎猎作响,
那是战斗的象征,让正义的号角永远吹响,
像激昂的旋律,振奋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
红旗与战歌犹如英勇的传令官,鼓舞着士气。
台阶与雕塑,如同沉默的史官,铭记着你们的坚毅,
每一寸土地,都似浸透热血的画布,渲染着你们的英气,
这是历史的象征,将你们的事迹永远传扬,
犹如一本本厚重的史书,记载着英雄的篇章,
台阶、雕塑、土地宛如沉思者,缅怀往昔的壮烈。
2011 年的兴建,
是后人对你们敬仰的丰碑,
2013 年的认定,
是历史对你们褒奖的勋章,
这是传承的象征,让英雄的精神源远流长,
好似奔腾不息的河流,滋润着民族的灵魂,
兴建与认定仿佛在向英雄致敬,许下传承的诺言。
你们是爱国主义的灯塔,
在岁月长河中,如永恒的北极星,永不熄灭,
那是信念的象征,在时光里闪耀不灭的光芒,
像璀璨的宝石,镶嵌在民族精神的宝冠之上,
灯塔与北极星好似智慧的长者,启迪后人的道路。
你们是烈士,
是英雄,是传奇,
在这片土地上,
你们的精神如扎根大地的苍松,永远栖息,
那是坚韧的象征,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脊梁,
宛如顶天立地的巨人,守护着祖国的安宁,
苍松与巨人仿佛在时光中挺立,见证民族的崛起。
每一个后来者,
都将在你们的故事中,
如同朝圣者汲取圣水般,获得力量,奋勇向前,
你们是力量的象征,赋予后人前行的力量,
像明亮的火炬,传递着永不熄灭的希望,
后来者在英雄的目光下前行,被希望的光辉笼罩。
《沁园春·十三烈士》
旖旎
烽火当年,七里峪中,寇虐肆狂。忆太岳学子,胸怀正义;师生志士,血荐家邦。十三英灵,舍生忘死,怒对倭奴挺脊梁。山河泣,叹英雄赴难,天地同殇。
英魂常驻陵堂,引无数来人敬慕长。看红旗飘展,昭彰浩气;丰碑矗立,铭刻荣光。岁月峥嵘,精神永在,激励中华斗志昂。怀先烈,守和平盛世,不负国殇。
注释:这首词上阕描绘了1943年10月10日太岳陆军中学十三名师生在七里峪遭日寇袭击,英勇不屈壮烈牺牲的场景,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和哀悼之情。下阕则描述了十三烈士陵园的庄严肃穆,体现了烈士精神对后人的激励,以及我们对和平的珍视和对先烈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