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友明 诵读:杨建松

题记:我已奔七了,回首人生过往 ,心生无限感激,所遇见的美好的人和事,一直美好着我的心灵。记录、讲述这些美好 ,在于表达我的感恩和感激 ,更在于分享和传递美好 ,好让美好成为我们人生的记忆 ,好让美好来主导我们的生活,增添我们生命的诗意。

【遇见美好】之《读书记》
回想我这一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事,就是爱上了读书。读书除了能使人明理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读书给人带来的快乐体验。那种心神愉悦,物我两忘的美妙,非爱阅读之人,无以体会。
我有幸多次被评为江夏区的“优秀读者”,也曾参与全区的图书室建设。工作与爱好完美统一,真是件很幸运的事。我也曾多次参加“书香武汉”和“书香江夏”的活动,也都是些令人愉快和难忘的事。

我为什么爱上读书,或是什么时间爱上读书的,这是很多亲朋好友问过我的,也是有关媒体主持人访谈或记者采访,问过我的。我的回答,就是源自儿时的“图表扬”的虚荣心和好奇心,后来不知不觉中,形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就成了一辈子的爱好了。

记得我大概四、五岁时,我母亲是小学教师,常在家里给学生补课或是辅导作业。母亲给学生讲解,我在一旁听,听懂了就“多嘴”说出来。母亲高兴的摸着我的头,对学生说:“你看,连弟弟都听懂了,你再仔细想想”。小孩嘛,得了表扬,那是很得意的。

于是,只要有学生在我家来补课,我就丢下手里的玩具,缠着我母亲,在一旁听讲,只要听懂了,就抢着说出来,想博得我母亲的表扬,这就是图表扬的一种心理,或是虚荣心吧。我的积极表现,得到母亲的肯定与表扬,奶奶也及时给点好吃的,予以鼓励。这样,在我儿时,就尝到了读书的好处。现在很多家长,苦恼自己的孩子贪玩,没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我的建议是:家长一定要带头读书,家里要营造读书的氛围,多给自己的孩子读书以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容易引导自己的孩子爱读书,进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我儿时的经历,值得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参考。对读书最具破坏性的,就是家长在家一边呼呼的打麻将,一边斥责甚至辱骂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学习。想要从小在孩子心中,埋下爱读书的种子,家长的示范作用,是非常关键乃至是决定性的。

激发我的好奇心的,是在我读小学三、四年级时,读了几本我姑妈的初中地理课本。姑妈初中毕业返乡,参加生产劳动去了。我在家无事,就悄悄翻她的书(即课本)。书中大部分的字,我居然能识得,前后联系,连估带猜,其大意也能懂得。翻着翻着,最后的兴趣点,落在了地理课本上。

这主要是地理课本插图多,形象的向我展示了广阔的未知世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理课本中还有天文的内容,关于太阳系、银河系的,还有奶奶讲的故事中的牛郎织女星。这些文字与插图,让我遐想着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和有天兵天将的天庭。夏夜在屋外乘凉,仰望星空,看牛郎挑着两个孩子,过银河,还有那如一个大勺的北斗七星。早晨我还曾早早起来,观看东方亮亮的启明星,还根据课本中提供的方位,找到了红色的金星,还知道金星,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方位。

地理书激发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后来一直重视地理的学习。这对我认识我们这个蓝色星球,对我仰望星空、放飞想象的翅膀,都有助益。我后来在全国各地旅游,学习研读历史,以地缘来解读历史和时政等,均得益于对地理的兴趣。这也给年轻的家长们一点启示: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在家里放几个书柜,而且书柜里要装满各类书籍,让小孩自由选择、自由翻看,让孩子自己找兴趣点,切勿将自己的阅读兴趣,强加给孩子。书翻乱了也不要指责,仅耐心的与孩子一起把书整理好、放入书柜即可。

回想我读书的经历,真是遇到了很多贵人。最让我难忘和感激的人,就是丁奉兵和朱蒙泽了。丁奉兵让我在小学期间,看了许多小人书;朱蒙泽则让我在“文革”后期,看到了许多中外名著。这是多么大的幸运啊!

我在上小学期间,我们湾子里的老木匠丁爹爹家,来了个投亲的小伙子,他就是丁奉兵。他很文弱,说话慢条斯理的,且口音拉得长。然他爱看书,喜欢绘画,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箱子小人书。他把书箱锁好,放在蚊帐里的枕头边,轻易不借人。我常到他家去玩,听他讲故事,缠着他借小人书看。

几年时间,我几乎看了他收藏的全部小人书,内容包括中国古典名著,中国历史故事,古代民间故事,各种志怪、侠义小说和《警世恒言》等。在那个年代,我在恰当的年龄,遇到了恰当的人,系统地看到了适合我年龄的书,而且是关于我们中国的书,只要一想起来,就觉得那么的幸运、美好。后来不知丁奉兵叔叔的那箱小人书,保存下来没。如若能保存下来,那么早版本的连环画,可是极具收藏价值的。

朱蒙泽是我在部队里的战友,我俩既是师部的文艺兵,下连队又在一个连,更在一个排,关系很好。他是武汉市硚口一个军工厂的,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他父母都是军工厂的工程师。恰巧,“文革”中红卫兵没收的所谓“封资修”的书籍,堆放在军工厂的军需仓库里,他和他弟弟躲猫玩,发现了,就悄悄的把大量的书籍,藏在棉大衣中,拿(实在不愿用偷字)回了家。“文革”末期,气氛缓和了很多,爱读书的战友,都在悄悄转抄长篇小说《归来》。

正在这时,朱蒙泽把大量的书籍,带到了连队。因我们文艺兵是本地入伍的,三两个月,就可以回家一趟。朱蒙泽不断把书籍带到连队,使爱阅读的战友和连队干部,能不断看到未读过的书。那真是一场阅读盛宴,正是那几年,我几乎读到了西方从古希腊以来的,以及俄罗斯和苏联的主要文学和哲学名著。因不了解历史背景,加之传看催得急,我的阅读,虽也作了十几本笔记,其文学书只能是囫囵吞枣,哲学书则更是蒙圈。然这仍然是有益的:当时体验了极大的阅读快乐,之后在大学修《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作品选读》和《西方哲学史》等课程,比没接触过的同学,要轻快很多,尤其是对我后来重读西方名著,打下来了很好的基础。爱读书时,能遇到这样的战友,怎不叫我一辈子心存感激呢?

作者罗友明和好友欧阳贞冰
一辈子爱读书,自然能交到爱读书的朋友。在江夏,我可以列出长长的名单来。诗人欧阳贞冰自然在列,而交流与我最契合、达到“神聊”级别的,当属彭宏泉兄(他与欧阳都曾多次评为江夏区的优秀读者)。

大概我三十七、八岁时,一个的偶然机会,到了区统计局宿舍彭兄的家中。进了他的书房,墙上镜框,挂着几幅水粉画,都是以古代文人雅士为题材的,一问知道是他自己画的。江夏一中的物理老师,竟然能画水粉画,让我 吃了一惊。再看他的几书柜藏书,大都是中外经典,一看便知彭兄阅读品味不俗。再一聊,很是融通,似乎什么都能谈,物理老师竟然有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蕴,着实让我叹服。后来我常去他家,与他在书房“神聊”,往往一聊就忘了时间,很快就到了下半夜的两三点。他夫人肖大姐一觉醒来,轻轻推开书房,发现我们两人都两眼放亮、谈兴正浓而大为惊讶。我告别下楼,彭兄送我,又继续边走边谈,送到当时的“穗都酒店”转弯处,我们依然站着继续聊,又往返互相送,直到两人都觉得再聊就太晚了,才握手道别。往往此时,两人虽余意未了,已是相当的心满意足。因我们自认为谈的话题广泛而深刻,且涉及终极关怀,我们就说一句自我表扬的结束语——“我们今晚乃江夏的最高级会晤”——方肯一笑而别。

这样的往来,持续了好几年。我想读书不光要埋头读,还要与人分享、交流和相互倾听。彭兄就是我爱阅读的朋友中的这样的人。彭兄专业上过硬,被评为江夏首届十大名师。他为人谦和有礼,性格内敛,绝无粗言俗语,朋友们都称他为“君子兰”。我也常说,如果隔一段时间不与彭兄交谈,则面目可憎。江湖人海中,变幻莫测,浊浪翻腾,彭兄的确有卓然自立的君子风范。这也是我们乐意走近他,与他接近的原因。后来江夏一中迁到大花山下,彭兄也搬到了教工小区,我们相距远了,来去一趟不易,因而我们的“神聊”就没那么频繁了,双方都心生遗憾,都说如果能搬到一中教工小区就好了。恰巧,江夏一中建第二批教工楼,彭兄频频提供内部信息,同在一中教书的我的表弟,则把分房指标让给了我,我如愿以偿的搬进了教工小区。“神聊”得以延续,真是件令人欣慰的事。我在客厅置办了实木沙发,以及品茶的茶船等全套茶具。彭兄和肖大姐,送来了落地台灯和一大盆文竹。我也很用心,把难养的文竹,养得郁郁青青、蓬蓬勃勃。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神聊”,其境界还真有些雅致。

后来我在一中教工小区住了十年,又正是我与彭兄都退休了,“神聊”的时间更多了。当时不仅在双方的家里聊,晚饭后锻炼,在校园转圈也聊。转圈的老师们都很诧异:平常性格内敛的彭老师,怎么与新来的罗某人聊得那样热烈,那样的滔滔不绝?就调侃我们是“谈恋爱”。我在楼下等彭兄转圈,碰到一中的朋友,打招呼就是:“你又与彭老师去同性恋?呵呵!”从这些调侃的侧面,可以印证我与彭兄,自诩为“神聊”之言不虚。彭兄的理科知识,弥补了我的不足。彭兄对西方音乐、绘画和宗教的系统知识,让我大开眼界。读书人能交到如此相通的良师益友,真乃是三生有幸啊!

因我们都退休了,我与彭兄又结伴旅行,几乎走了大半个中国。我们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品读祖国的大好河山,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读书。

读书之人,总会被人问道:读书有什么用?似乎是读书既务虚又不能当饭吃。而我认为,精神的东西,看似无用,实则是有大用的。你的辨识力,你的自信心,你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都来自于读书。用武汉市文联主席、著名作家池莉的话说——不读书的人,只活了一辈子;而读书的人,可以活几辈子。诚哉斯言,你还认为读书无用吗?

我的爱读书的朋友们在江夏碧坊留影
2023年5月28日写于江夏

作者罗友明和诵者杨建松合影

作者:罗友明,1955年出生,1972年考入武昌县京剧团,扮演过李玉和、赵永刚等角色。1974年底代表武汉空军航空兵四十四师,参加武汉军区文艺汇演,获表演一等奖。1975年春正式入伍。1979年4月退伍,在武昌县文化馆工作。从事戏剧创作、文艺辅导和编辑工作,担任过《江夏文艺》的副主编、主编。参与搜集整理《武昌县民间故事集》、执行主编过《武昌县戏剧、曲艺集》、江夏非遗读本:《江夏民间故事》、《藏龙十年》等。曾18次担任江夏区文艺“百花奖”大赛的主任评委。曾担任武汉市戏剧家协会理事,武汉陆羽研究会名誉会长、江夏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等。应邀参加武汉大学历史系周教授主编的明清史:《历史的细节》,撰写多个专题。酷爱读书、垂钓、旅行和下围棋,曾六次获江夏区十佳读者称号,曾获江夏区围棋比赛冠军。退休后爱好旅行和传统文化研究。

编者: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三年阅读已逾一亿七千多万;湖北省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