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芳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北宋大文豪、思想家、理学大师朱熹的一首名诗,爱好书法的人,常喜欢写她。这诗很多人都熟,几乎众所周知,同样众所周知的是: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游春踏春的“咏春”诗。!
在我看来,朱熹的这首《春日》诗更应该看成是一首“寻芳”诗,也就是他在寻芳时得到的感受,时间的背景当然是春天,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胜日),地点是孔孟传播儒学的泗水滨。除了第一句标明了时间和地点外,后面三句全部是他的感受和感慨!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得意”!
春风得意马蹄疾,这不是中举了,而是他朱老夫子的理学思想,在朝廷的春风吹拂下,在滨河大地将要“万紫千红”了!
朱熹自命不凡,岂是等闲之辈?这诗中的“等闲”当然不是指他自己,而是普通百姓,由此可见,最后两句其实只是他的憧憬,他已看到了希望,只是他的预测和向往。他现在所看到的是“无边光景一时新”,而“万紫千红”是将来的升级版,也是他所期盼的期望值。所以,这首诗常被权威人士解释为那“万紫千红”和“一时新”相呼应,是朱老夫子眼前一亮的所见,而“总是春”就是他的所感。
我看不是的!“总是春”中的“总是”是指“全都是”的意思(不能误读为“老是”之意),既然真的巳“万紫千红”了,那当然是“春风”的力量,那连普通人们(即无特别灵感的等闲之辈)都感受到春风的时候,那当然已是万紫千红了。而如今这位“非等闲”之辈朱大师专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胜日”来“寻芳”,说明还在早春,凭他估计芳草还刚露头,所以要寻,而且是在最容易长芳草的孔孟之乡泗水滨,但出乎意料令他意外惊喜的是“无边光景”已“一时新”,一下子已芳草遍地了!可见这是他的理学思想的苗头已到处都有了!这种感觉只有他(非等闲之人)才能感受到。至于待等那大家(等闲之辈们)都辩识到春风来临拂面时,那大地不早都已是万紫千红啰!
这最后两句是朱熹的希望,并非是现在已经看到的实景,他已经看到了希望,当然也说明了他的自信!这就是他“寻芳”的目的,这就是他的“得意”之处!
(山水于己亥春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