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学的时候,曾经听到一句话对我触动很深,这句话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句话对“礼”的作用说的这么重要,我就带着好奇心去深度研究管仲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儒家的礼仪制度对一个国家的兴亡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呢?
管仲说:“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如果没有了“礼”作为支撑,那么就会十分的危险了。
人们常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于不懂礼仪、不守规矩、没有边界感的人,人们就会生起厌恶情绪。而上至国家,下至家庭,我们每到一个地方,一定先要明白这个地方的规矩,“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掌握规矩和制度,就可以避免给他人,给自己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在历史上,每个王朝的更迭都代表着政权的变更,但治国理政的礼仪制度还是会延续儒家礼仪的,一般是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因为“礼”不单单是礼法、仪式,更是一种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社会规则,体现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行为准则,调整人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表达方式。以此来调节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如果不懂礼、知礼,就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惑。而汉高祖刘邦在汉王朝初建时期,皇室宫廷里,那些最初和他一起打天下出来的功臣良将们,在贵族礼制方面是不太了解的,对君臣之礼更是没有多少概念,以至于新皇帝没有找到皇权至上的威严感和威仪感。
因为他在闯天下之前,只是秦朝时期沛县的泗水亭亭长,但是刘邦在担任泗水亭亭长一职之前,不过是个每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一个人。在他担任了亭长之后,依然不改之前的作风,不注重这些礼仪尊卑。直到有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秦始皇巡游的车队,整个车队气势非凡,戒备森严,仪仗队在前边开路,前后左右都有卫兵包围,每辆车周围还有一些秦军保护,每个人也都十分的庄严。刘邦看到后,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是”这样的感叹,就是说大丈夫就该像这样。

而秦始皇在统一了天下之后,进行了多次的巡游。为什么秦始皇要不断的巡游呢?因为当时的秦朝在灭掉其他国家之后,控制了其他国家的皇室以及宗亲,秦始皇在的时候,还可以有着震慑作用,而巡游,也是为了告诉这些人,我还活得好好的,你们不要有什么歪心思。但是秦始皇在后来巡游的路上去世了,他去之世后,随行的赵高和李斯害怕国家出乱子,为了让这趟出行能够顺利回到京城,回到权力中心再说,于是就秘不发丧,不敢走漏一点风声。古时候的条件比现在差的很多,尸体停放在马车里,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出异味,赵高和李斯为了掩盖异味,就弄了很多的咸鱼装在皇帝车上,用咸鱼的腥味来掩盖尸体的异味。
而秦始皇去世之后赵高立胡亥为皇帝,年轻的胡亥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大权落到赵高手里,很快就导致天下大乱。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造反的人群,一部分是被灭掉的六国遗民,这些人多是一些各国的贵族后人,他们为了复国,为了报仇,要去反秦,这一支的代表,就是我们熟知的西楚霸王项羽,他是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而另一部分就是以陈胜、吴广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因为秦始皇为了大一统,连年征战,只要是战争,就会产生人员损失,粮草损失。人员损失,那就抓壮丁,但是壮丁都被抓走了,谁来种地呢?也就直接导致了老百姓穷困潦倒、民不聊生的现状

古时候的老百姓是非常容易满足的,如果让他能够吃饱饭,还有一个温暖的房屋,他就会很心满意足的生活,如果还能解决他父母的养老,子孙的成长,他将会无比感念这个国家。但是,当老百姓在这个国君手下衣食住行得不到基本保证,自己的父母去世都没法安葬,妻子孩子每天为了吃的发愁,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就会想到造反。人们常说“兔子急了还咬人”更不要说是人了。而这一部分起义军代表中,就有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叔孙通在投靠刘邦前,得知刘邦不善待儒生,所以他就特意将一直穿的儒生的衣服换掉,换成了楚国平民的衣服,刘邦看到后也十分高兴。而叔孙通在投靠刘邦的时候,跟随他的还有一百多弟子,但是叔孙通一个都没给刘邦推荐,而是专门推荐了一些之前的土匪强盗之类的人。他的弟子们就在背后说他,就觉得很疑惑,为什么要推荐这样一群人?叔孙通知道后就给他们解释:“刘邦现在最需要的,是能够上战场的士兵,你们这些儒士能够上战场去打仗吗?以后会给你们有施展才能得机会的,现在还不是时候,等待时机。”这个时候,叔孙通已经在刘邦手下做谋士了。 直到后来刘邦彻底统一天下,建立新的王朝,立国号为汉。立国之后刘邦废除了秦朝时期繁琐的礼法,希望任何事情都能够简单好做。可是要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事实并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礼仪制度,如何能彰显皇权的尊贵、如何能区分君臣有别、如何体现长幼尊卑呢?

有一次,刘邦宴请那些和他一起打拼过来的开国功臣的时,因为大臣们都喝了酒,再加上本身也没有很多上下尊卑的观念,就导致大呼大喊,敲筷子敲碗,丑态百出,让刘邦感到很讨厌。叔孙通及时发现了皇帝表情发生了改变,也知道是什么原因,他们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就在事后给刘邦建议说:“虽然儒生不能帮你打江山,但他们可以帮你来守江山,请让我给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礼仪,以此来规范朝堂秩序。”但是刘邦担心会太复杂,就给叔孙通说:“您可以试着去做,但还是要尽量简单一点,要考虑到我和大家都能够做的到。”
得到皇帝认可之后,叔孙通就到原来的鲁地召集了一些儒生,再加上刘邦身边原有的书生,和自己的弟子合在一起,约一百多人,在户外演习了一个多月。演习后请刘邦前去观礼,刘邦看了之后放心的说,这个标准我可以做到,于是就下令让群臣去排练,准备在十月的第一次朝会正式使用。

当时每一个大臣都严格按照排练的方式进行,一旦有不合规矩的,立刻就会被负责纠察的人拉走。所以,所有的人都是十分谨慎,不敢有任何差错,而这次严格排练之后,在正式上朝时,庄严威仪的礼仪标准,让汉刘邦发自内心的感叹:“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作为皇帝的尊贵。”这就是儒家礼仪的作用和意义。
那件事情之后,刘邦就对叔孙通升官重用,还赏赐了他很多的礼物。而叔孙通趁机也给刘邦推荐他的那些弟子。他对皇帝说:“我的那些弟子跟我已经好多年了,也是他们和我一起制定的这套礼仪,也请陛下给他们一些官职吧”。因为皇帝亲自感受到了礼仪的秩序感和重要意义,所以也就重新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和对国家、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他的推荐,从此以后对儒士开始重视。

国家需要安定,社会需要和谐,百姓需要邻里和睦,都离不开礼仪的自我约束。所以,通过这个历史故事,让我们对儒家礼仪有了重新的认识,也对礼仪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和意义多一份重视。

杨天意,男,陕西韩城人。韩城市儒家文化学会会员,儒家礼乐文化践行者和传播者,传统文化专职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