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伊静芬
沉淀岁月的脚步,品味人生的真谛,在这个美好的晚年,感知父母在世的瞬间,永远牢记父母的往事。
我的父亲生于1922年6月初4,生长在一个末落的地主家庭,5岁的时候。奶奶就离他而去,想奶奶的时候,就到离家仅100米远的坟前,哭个肝肠寸断,昏天黑地。在没有母亲的日子里,和他年长1岁的哥哥,拿着一个木制的小板凳为伴,玩累了就趴在板凳上睡觉。
童年的父亲很可怜。
不经意间到了上学的年龄,家姑,我的姑奶奶看到可怜兮兮的样子,出于亲情,血浓于水,把父亲领回家中,和表叔一起送进双城堡很多年前的——育才学校读书,一直读到国民高等毕业。
当时的姑奶奶家很富有,土地百晌,房子在双城东北域,住的是前出廊檐后出梢的古色古香的建筑,所以在姑奶奶百般的呵护下长大成人。
父亲把倾其一生的爱,奉献给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过去,我们陈厢白头屯、屯子很大,大多数的孩子交不起学费,父亲就把每月的31元5角钱的工资,无偿的替他的学生交学费,为那些想求学的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校组织上双城西街老电影院看电影,他就自掏腰包给买不起饭的学生买烧饼吃,那时候的烧饼才八分钱,可殊不知父亲的工资也不高。父亲教出来的学生无计其数,22年的教育生涯送走了十多个毕业班,他的学生天南海北,桃李满天下。
如今联兴乡安强村学校的四周,仍有1962年我父亲、亲手栽下老榆树,他默默的守护着这块教育发源地,他诉说着安强的建校史,他见证了从安强校走出去的、清华学子韩行舟,他告知世人安强——我的母校曾经的辉煌!
1962年初建校舍,父亲带着马车,远行阿城拉木料,星夜兼程,风餐露宿,慷慨解囊请车老板进餐,那时候旅差费一个人一天就给0.60元钱,根本就不够用,来来回回得三天,父亲大公无私,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老人家为安强的建校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父亲,把他的所知所学都奉献给了他喜欢的教育事业。父亲不但有文化,还长的一表人才。谈不上风流倜傥、却也玉树临风,他言谈儒雅受人尊重,就是这样的父亲,待人朴实无华忠厚老实。
1956年冬季,为方便大我父亲1岁的长兄,家里的哥哥伊国权、姐姐伊文艳,还有一个是二大娘的妹妹范春环,在双城兆麟中学读书,我家特意从安强搬到双城,现在伊文艳和范春环还在。她俩都88岁了,给她们提供了吃和住的地方。父亲就像一根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特别是二伯父家的三个哥哥,读书的学杂费、书费本子都是父亲一手承揽,父亲的高风亮节,手足之情,让我颇为感动。
屯子很大,每当村子里有结婚的,他就给新郎新娘主持婚礼,记忆里,苏凤坤老师结婚的时候,我随着前呼后拥的人群,伴着新郎官和新娘,我时而跑前,时而退后,时而驻足仰望,去大队部的礼堂看一场隆重而且还是父亲主持的婚礼。我就是一个啥也不懂的小屁孩儿。凑热闹而已。
乡村教师是最有文化的人,父亲曾红及一时,若大的一个屯子,我们伊氏家族就有七位老师,承担着乡村的义务教育,父辈有伊祥升、伊祥臣、付铁欣、伊祥文,伊祥臣和付铁欣是伊文弟的父母亲。我们这辈有伊文昌、伊文艳、我妹妹伊静莲,瞧,这一家子从上到下共同努力,成就了两代人的辉煌。
父亲很和善。屯子里有两地分居的夫妻,由于不能常年团聚,情长纸短,都是父亲替她们代写家书,父亲主持了很多的很多的婚礼,也替别人写了很多很多的家书,都是免费的,有求必应的那种。
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父亲,每当春节临近……
我的老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水笔字。春节前夕,他就开始通宵达旦的为街坊邻里写春联。一写就写满屋子,一写就放满炕,写对联的时候,我是没地方睡觉的,要等墨迹凉干,负责归拢,一家是一家的,卷在一起交给主人带走,那些年那些事,往事如昨。
我还很小的时候,年味十足,大人张罗着掏米,蒸馒头,提前把屋里用窝子纸糊一遍,一张四四方方的兰色团花纸,井然有序的排列在天棚和墙壁上,屋内顿时蓬荜生辉。再把提前写好的对联贴在门上,春联贴在屋里门的旁边,挂钱加横批贴在不同的位置。
江南二月春光好,柳绿掺黄拌墨韵,若是上林花似锦;赏花都是闲着人。守岁初醒,我默念着来自父亲的杰作之笔,春联之上还有一个横批:抬头见喜。走到外面又见到,出门见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礼炮声震耳欲聋!年三十那顿大餐,能吃到老姨从大连邮过来的大米饭,除夕夜守岁。姐几个共享老爸从18里地之外扛回来的,苹果、冻梨、冻柿子。再穿上妈妈千针万线做的新衣服和鞋,我们姐四个,我是老三,四套新衣服凝聚着母亲的辛苦和执着,对家的无限热爱。
春节有我的深深眷恋,也是对父母的怀念。
母亲生前是双城堡一个大户人家的大家闺秀,葛氏家族也很富有,家族兴旺,人才辈出的旺门,有个姥爷儿在清朝的双城堡当过七品芝麻官,有像为证,我见过一个穿着清朝的官服,官帽,官靴子,并留着胡须的老人的旧照。母亲也是国民高等毕业生。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和父亲结婚以后,又系统的学习了产科学,在村子里成为迎接新生命的第一人,工作30年没出过事故,总是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时候出生率相当高,几乎天天都有孕期做体外检查的,偶尔还会碰上三俩个同时待产的产妇,遇到这种情况,妈妈沉着冷静,凭经验,准确判断出哪个婴儿先来,那个后来。如果遇到产程慢的,有的陪伴1天,有的陪伴2天,不能回家给我们做饭,从此我从7岁就学会了做饭。
子不教,父之过。父母亲孕育了我们姐妹四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靠父亲的微博收入,养活了一个六口之家,时不时的还得接济一下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乡里乡亲的,谁有困难,都不会袖手旁观,村子里有个老何太太,无儿无女,死的时候,我父亲出资发丧,有个孤儿结婚的时候,我妈妈无偿的拿出给自己女儿出嫁的被褥。这就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吧!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做好事。
母亲更是不管谁家生小孩,不论是给钱还是不给钱,都是义无反顾的上门服务,爸爸妈妈做的好事,举不胜举,无形中也教育着我们。
大姐是共产党员,在双城区水泉乡旭光村卫生所,担任过调剂和接生工作,同时还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大姐是老三届毕业生。不论生活有多苦,爸爸都让我们读书,二姐初中毕业,我倒是很幸运,在推荐选拔、突出政治的1971年,我经历了学习第二名。政治号第末。两项加起来总分除二。我仍然闯进被入取的行列。当时安强校、校长是韩喜林,他怀揣着我的求学梦,拿着我的成绩单,找到正在召开的十三级干部会议党委书记,研究我的去留问题,好不重视!领导表态以学习为主,允许我继续读书,我心中窃喜。庆幸我平时的努力,才得以在求学的路上,和于忠海、刘凤芝、南文杰成了文革中学的校友。
虽然日后我没有在社会上担任过什么重要工作,我仍然热爱我的家乡,默默的耕耘着这片生我养我的一方热土,用满腔热血,创造家庭的财富和夫妻的和谐。
我的小妹妹也读到高中毕业,上个世纪1986年,落实老干部政策,拨乱反正,小妹妹接班,进入教育队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从教28年,于2014年退休。
我想读万卷书,可仍然在书本上旅行,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今我以进入暮年,喜欢写日记,阅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往事随风,虽然成不了大器,也要活得普普通通和从容。
目前,大姐家的孩子的孩子,有上清华的,有上加拿大留学的,二姐家的孩子的孩子,有两个在哈尔滨商学院读书,我大孙子在齐齐哈尔理工学院读书,准备升本,大孙子接到通知书的时候,我哭了,哭的稀里哗啦,那是喜极而泣,因为我的大学梦,经历了两代人的努力,足足等了48年之久,尽管不是985,也不是211,毕竟撬开的是大学的门,但愿我大孙子的人生路走的顺畅,小孙子理应努力。小妹妹的儿子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
父母无声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我,读书改变命运,不是绝对的,最起码也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被社会所需要才活的有价值。
父亲您的女儿很努力。
2006年6月初4,是您的生日,那天,您……因膀胱癌抢救无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送别的路上,你认识的人,认识你的人低头垂泪,多有不舍。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感谢父亲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感谢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富足,爱这个世界,爱生活,更爱我的父母!
2024年12月10号——岁月安好随笔
授权首发作者简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五家街道新丰村,伊静芬,1957年2月15日出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从小就受父母的熏陶,热爱学习,1974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从此就是一辈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