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草根的追梦之旅
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之家。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母亲是一位刚强不屈、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经历过贫穷艰难和世道炎凉的我,从小就发奋读书,以期改变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上小学时,我的钢笔字写的尚可,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我还很喜欢写作文,到了初中、高中,老师们经常拿我的作文当作范文读给同学们听。我酷爱读书,《大刀记》《野火春风斗古城》《封神演义》《少年维持之烦恼》等,成了那时我最推崇的课外读物。一有闲暇时间,我就捧起来细读,尤其那些景物和心理描写,让我久久铭记在心。每当读到这些书,我就有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成为一名乡土作家,用文字记录风土人情,人生百态,社会变化,时事变迁,也想用文字改变自己的人生。
同时,面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借钱不还者、寻衅滋事者、打架斗殴者、欺行霸市者、无恶不作者,深恶而痛绝之。我认为,只有拿起法律的武器,才能勇于亮剑、惩恶扬善,伸张正义,为徘徊在维权之路上艰难的农民兄弟助一臂之力,斩除他们罹遭厄运的阴霾。而这,必须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身在基层,救民水火,用法律的正义和温暖,让他们撩起希望的眼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然而,命运向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高考那年,我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父母的无奈,家庭的贫穷,使我不能再次复读,只好为了家庭外出打工。干建筑、挖水沟、下窑地——出过很多人没有出过的力,流过很多人没有流过的汗。即使如此,书籍一直是我打工远行的随带物。不论在什么生活环境下,我对书籍和职业的渴望一直都在。我一直在学习,在准备,等待未来出现转机的那一刻!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在殷巷镇招收工作人员的考试中,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镇政府录用,分配到企业办公室负责文字材料和企业报表工作。1988年,全省法院要求建设一乡一庭,每个法庭要招收一名书记员,由于我积累了很多法律知识,又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被商河县人民法院录用,在殷巷法庭工作。从穿上法官制服的那一天,我才真正圆了一个乡村法官的梦。
我先后在殷巷法庭工作13年,在常庄法庭工作4年。这17年的法庭工作经历,让我深知百姓生活的不易,法律维权的艰难。同时,我也深切感受到基层法官智慧破解复杂疑难案件的种种艰辛。由于有真切的体验,我利用工作之余写出了大量反映法官、法院工作的通讯、手记,分别被《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大众日报》《山东法制报》《济南日报》等主流媒体采用。这些文章,以一些真实案例的引发、起诉、处理,以通俗易懂的描述,告诉百姓如何知法、守法、维权,十分接地气儿,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由于作品发表数量多,2004年12月,我被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2012年被任命为理事;2016年,我被商河县作家协会任命为副主席。之后,被山东省散文学会吸收为会员。20多年来,我在各类媒体共发表稿件2000余篇,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近百个。值此,我又圆了一个草根作家的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惊人变化,我经常比喻我生活在一个秀色的城市,生态宜居,绿色阳光。由于对家乡、家人和朋友有浓烈的情感,所以,经常由感而发,写出了很多的反映可爱家乡及亲人亲情的散文、随笔以及心灵札记。这些文章,弘扬了正能量,歌颂了真善美,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好的共鸣。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来源于商河法院历任领导和济南中院宣传办对我的关心和厚爱,来源于关心、关注我的社会各界朋友对我的关怀和鼓励。为回报大家对我的人生支持,同时作为一种成果展示,我经过对自己采写的所有文章进行了编辑整理,归纳成《陈宜森作品集》之系列篇:《天平追梦》和《法庭故事》。两部作品于2019年10月正式面世。这两部作品集,也可以说是普法宣传的通俗教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更有力的法治举措推动法治中国,中国经济正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同样,我们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更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法治,不仅仅是政法部门和党委政府的事情,老百姓法律意识的提升还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我写作的目的,就是用我们的身边事教育和警醒身边人,让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得到更好的提高,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共同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
宏伟的事业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生动的实践需要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反映和激励。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火热的激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济南文艺和法治宣传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