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北京东西中轴线(六)
复兴门桥与首都博物馆
作者/潜 龙
长安街的最西头儿是复兴门。说起复兴门,它并非以门而出名,却是因北京最早建成的立交桥而被人们津津乐道。1974年10月建成通车的复兴门桥,是北京第一座苜蓿叶形全互通式立交桥。花岗岩蘑菇石砌块的挡土墙,大理石的栏杆扶手,还有二十四座梅花型照明灯......,在当年看到这样的“桥”,真叫人觉得惊奇。它距今已有50年的历史,仍为长安街和西二环重要的交通枢纽。
站在复兴门立交桥,当看到西南有一座造型别致的高大建筑,便决定前去探个究竟。走近一看,没想到是我心之所想的首都博物馆。它外部造型奇特,蕴含着深邃的传统文化:
巨大的钢结构屋盖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挑檐技法;通长的石质幕墙象征着古代城墙;馆前广场的地面起坡,传承了古代高台建筑风格;在大厅外地面上镶嵌清代丹陛,大厅内建有明代牌楼,体现着传统建筑平面讲究中心轴线的特点;椭圆形的青铜展馆之所以斜出矩形墙面,既体现“天圆地方”观念又寓意古代文物破土而出。整座建筑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现鲜明的现代感。

首都博物馆于1953年筹建,占地面积六万四千多平米,馆内拥有藏品十二万五千多件/套,珍贵文物六万三千多件/套,是国家一级博物馆。2006年5月18日,新馆正式开馆。2024年2月,经过全面升级改造,现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再次展现在观众面前。
步入中央大厅,其空间之宏大明亮、展览之丰富多彩、设施之先进完备、功能之完善智能,无不叫人大开眼界。馆内部有三栋独立的建筑,即:矩形展馆,椭圆形专题展馆,条形的办公科研楼;主体为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北部有绿色文化广场,东部是下沉式竹林庭院。大厅有中式牌楼、翠竹庭院、小桥流水等景观,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兼具人文、自然情调的环境。

目前正在展出的除了该馆基本陈列《古都北京通史陈列》《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外,还有北京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器艺术精品展、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和“北京中轴线——璀璨文脉辉煌中轴”展览等。
玉在古代被视为灵物神器,常与民族性格、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紧密结合;这里陈列的大量玉器,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为古都文化更添神韵。青铜器的出现和使用标志着人类脱离了野蛮和愚昧;北京的青铜文化有其特殊性,因地域和历史的原因,它还是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作为六朝古都,佛教一直在北京兴盛不衰;因此就留下了大量的建筑、雕塑和各种工艺精品。而老北京民俗展,则以“胡同人家”“四合院”实景式的再显了老百姓千百年来的生活习俗和各种礼仪。这些陈列和展览,以宽广的人文视角,恢弘的历史画卷,珍贵的出土文物,彰显了北京历史文化永恒的魅力,从而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成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
参观首博最感兴趣的还当属北京中轴线展览。这个展览通过大量史料、图片、音像视频和实物模型,全面展现了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和北京城市未来发展前景。北京中轴线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共同遗产。它已被公认为是永恒之轴,中轴线无疑是老北京城的根,更是老北京人的魂。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