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乡之路
(一)、从《回乡偶书》说起
一千多年来,我们祖祖辈辈,凡是读过几天书的人,甚至没有怎么读书的人,都能背诵唐代贺知章的一首诗。这位大诗人一生只留下了十九首诗,其中《回乡偶书》就包含了兩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見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來。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37岁中进士,年近80回到故乡浙江萧山。他自称“四明狂客”,一生善饮,被称为“醉八仙”。他比李白虽大4O多岁,兩人却是友好的“忘年交”,当李白仍在乡间浪迹之时,是他将这位“蜀中才子”推荐给了唐玄宗,由此李白开始了狂放、浪漫、多彩而又曲折的“诗仙”生涯。
现代社会,人们对退休后回老家居住称为“回归故里”,旧时称谢官或辞官回故地生活的是“告老还乡”。诗人贺知章年逾80告老还乡。从京都长安回到江南浙江萧山县,就是古代一个鲜明的例子。他所留下的这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一诗,易记易颂,朗朗上口,言简意赅,流传千古。作为一位告老还乡的践行者和示范者,用短短一首七律,就把自己55年后又走回故地时的经历、发现和变化逼真地写了出來,那种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怀表达无余。为什么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被后人传诵,就是因为那种质朴可亲的语言和真情实意的故乡情结。
我曾记得,在家乡读小学时,精力充沛而过剩,强烈的求知欲且无法抑制,除了兩册国语和算术书,再无其他可读,于是不分青红皀白,囫囵呑枣地读了大量白话文老书和古书,其中也读到了一些“告老还乡”的故事。如佘太君率几代“退休”的女将及全体家人,克服朝廷设置的重重阻力,集体离开汴梁西归,那是一场悲情而壮烈的家族式的集体返乡。还有清代纪实故事《东归英雄传》,民族英雄渥巴锡率17万蒙古族乡亲,以牺牲和死亡1O万人的代价,冲破沙俄軍队的围追堵截。最终回到天山脚下的故乡,这是历史上最后一次最大规模的迁徏和民族回归。
回归与返乡,有民族的、集体的和个人的,有过去的和现代的,都是为了一片故乡情,也就是眼下人常说的“乡愁”,这些当今和过去的故事,皆因“乡愁”二字所致。
在我记忆的画面中。古代“告老还乡”的名单里,其中有三位是从我们脚下安丘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然后又回到了曾经哺育过他们、抚养过他们的安丘这片土地上。
一位是明朝江苏吴江县县令李迁梧,谢官回归后,尽其所能,接济乡里,当地百姓燕然勒石,以表其恩。
一位是江西巡撫马文炜,告老返籍,主纂了知名全国的安丘第一部县志,深受社会好评,开啟了纂写县志的先河。
还有一位是清代督察院副都御史刘祚远回乡后,积极倡导治理汶河,自韩吉村向东筑堤4O里,使沿岸49个村庄免受水患,后人曾称此为刘公堤。
(二)、回归之路不易
前面讲的三位先贤是幸福的,漫游在长天的灵魂也是满足的,因为他们实现了“告老还乡”的人生之梦!
我离开临浯石家埠村3O年后,经过几番屈折迂回和奋力行进,也跨上了“五品”或“六品”的台阶,这是个说高不高说低不低的位置,无論精气神,还是体力、精力和能力都达到了人生最佳状态。但浓郁的思乡情结难以排解,利用身体健康壮况的特殊机会,申请回归报效家乡。多番周折,获得所在省同意,但家乡上上下下以安置上的各种原因,出于“关心”,难以接受和安排游子回归,万万没有想到一腔纯洁的热血冷却在故乡的土地上。
那时南方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他们闻讯我的信息后,即派专人在北京与我洽谈。双方当天谈妥,即时购票飞往广州。我无奈演了一场当代版的《孔雀東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样就跟着人家南方人走了。没想到那里什么都准备好了,当晚就进了办公室,宿舍、汽车、工资和秘书等样样齐备,不一心一意就对不住了。同样是一个人,生我养我的故乡和遥远陌生的广州怎么态度就差如此之多呢?真的让我说不出口啊!
拳打脚踢珠江畔,一晃又是三十年,从无人所知到行业名人,还是差一点又把命丢在岭南。这几十年,不同部门不同需要行业代表人物,前后三次都是把我拽了出來。这只能说明,我没有混时间,还是做了一些事情!
退休之后,原來已消失的思乡之念又开始在珠江涌波起浪,虽年年在大地巡回,在长空飞舞,但月有阴睛圆缺,人有生老病死。人生短暂,不知不觉间已入老年。“池魚思故渊”、“飞鸟恋旧林”,何况还是人,而且还是老年人!老年游子,回归之心更强,想的是故地,梦的是故乡!!
我有位异性长辈,从事飞机制造业,当年为备战,从渖阳转到成都。退休后,一心想回老家,把退休工资都花在来来回回漫长的旅途上了。但当今农村的各种氛围和生活条件,让他难以返乡度过晚年。三年前,这位长辈魂断异乡!
还有一位老乡亲叫鞠国栋,故乡石埠子镇,是位离休干部,楹联专家,文化名人。他十三岁参軍南下,一辈子心怀浓郁的故乡情素,他曾当面流着泪向我说:“我一直想回老家,但我却是真的回不到故乡了……”听了,让人心碎!
上了年纪的游子大都想回归故里,但有几人能回來呢?
(三)、抵挡不住的诱惑
水流千转归大海,吾心安处是故乡。
尽管有八千里路云和月,有大海汪洋,山水重重,风雨无常,但当我筹化第二次北归大计之前,早就下了“不到黄河心不甘”的必胜之志,决不能重蹈夏辙,半途而废,对于一个动荡漂泊一生的老者來说,再也不想遇到什么折腾了。
不想“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箴言,不管什么“七十三和八十四”的魔咒,我是为寻找6O几年前的记忆而來,而圆少时的旧梦而归。虽然是饿着肚子穿补丁小褂走出村东门口,但留给我的还不是灰暗与苦难,能记起來的却全演绎成了童话般的美好。
远离故土一甲子,什么好景没见过,哪里的美食没吃过!有人说江南花红柳绿,四季妖娆,如同永不褪色的画。而我的家乡,冷热适宜,四季分明。春天的麦浪,夏天的绿海,秋日的果实,冬日的雪花,哪样不充滿诱惑?
清晨,我背着书包走向学校,厚实而松软的雪地里,留下了一溜深深的小脚印。
花有各样红。人与人不同。听家乡的人说,他们小时候吃南瓜地瓜吃多了,如今一吃就渍辣。我也是吃此物长大,清蒸或水煮南瓜地瓜,不加油盐酱醋,每吃必至饱腹,从无渍辣之感。我戏虐自已是南瓜肠子地瓜肚。地瓜甜,是家乡的甜;南瓜香,是故地的香。
在此,我不得不提一次自安丘去台湾的高滢先生,如今他已九十好几,但每年回來兩次,每次兩、三个月,他已是半为旅者半为归人。他的来去与深情另人感动。我不能來來去去再当看客,而要做实实在在的归人!
(四)、景芝风 临浯味
回归,回归!回归很难,曲曲折折,但並不是难的根本回不去,除了自已内在的动力,一些外界的因素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些因素主要是人,我还依稀记得,他们先后出现在我身边的大约应该是这样: 李连科、王培范、栾 成軍 、冯金玉和李松梅等等。
李局长認识更多安丘在外的文化人物,如北京的马萧萧、王昌恩、周惆和上海的鞠国栋等。
我也怪,直至想到回归也未进过安丘城,但高密、诸城和坊子、潍县等都一一走过了。
第一次見到李局长,他当即约了县上的六位省作协会员一起聚餐会面,除了郎潮,我己忘记另五位是谁了。
我问家乡当时最受群众喜欢的美食是什么。他说是“潍坊朝天鍋”。于是,最初那几次回來,都在吃“朝天鍋”,直吃的不想吃了,不过今年又开斋吃了几次。
档案局长王培范是听李连科说广州有位喜欢舞文弄墨的老乡,他为了增加档案内容,竟自打电话给我。由于担心,我把电话扣了,不久又打,我便接了,原是家乡的局长希望我寄一部分著作回老家。如那么一把柴火被点燃,我当即寄回三十几本。
有一次鲁东大学邀我回校有个讲座。王局听说了,立即热情邀我回了安邱,並约上局里其他领导一齐來見面,还请來了电視台。可見家乡的人对我一片真情。
后來的文化局长为栾成軍,他是位实实在在办事的人,而且数次陪我外出考察旅行。文化局长关心文化,在同一年,他为我的兩本新书分别搞了新闻发佈会,一次是在某单位礼堂,连贾玉良等一帮老同志都参加了。一次是在体育场高高的主席台上。读者为了得到一本书,都用力向台上挤。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这段时间,認识了家乡景芝酒厂的办公室主任和工会主席冯金玉,经相互交谈,双方愿意为酒厂写本书,並安排我住进洒厂三号宿舍院,一住就是近兩年,冯主席时不时地约我聚聚,而吃吃家乡美食。时间久了,话语连连,知根知底了。这为我返乡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离开洒厂,又去旅行漂泊。每次回到县城,总被安排住个新的地方,因为不停地变來变去也有点烦。此时,有人联系新梅园的李松梅。李总让我在这里吃、住一体化,由此安稳了一段时间。但由于用餐时间影响了我的出行与工作,如早餐九点过,午餐三点过,所以后來就离开了。但与酒店结下深厚友谊。新梅园的宣传画册上,第一页就是我的照片。如今,酒店接待厅的书架上,还整整齐齐摆着我的几十卷著作。
从珠江畔到汶河边,遥遥万里,不是一搧乎翅膀就能飞回,而且一步步挪动回來的。说千道万,还是景芝风临浯味将我吸引回來的。
2024、12、13、
【作者简介】李存修,山东安丘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山东烟台师范学院英文系。历任翻译科长,四川国际旅行社总经理,省旅游局副局长,省外事外贸系统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省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副组长,香港招商局集团广州国际旅游公司总经理,广东省旅游文化学会会长,《粤港旅游》杂志总编辑,大学兼职教授等。196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作品以散文和报告文学为主,有《爱在人间》、《走遍万水千山》、《流花忆梦》、《皮尔·卡丹》、《小院里的部长》、《爱心无国界》、《丝路之旅》、《美国之旅》、《西欧之旅》、《南非之旅》、《印度之旅》、《日本之旅》、《南美之旅》等20余部,曾获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