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作者简介:
韩菜菜,原名韩笑,辽宁大连人,现居杭州市。
热爱文学、诗歌、书法和吉他。
中国雨巷文学社作家团队成员、杭州文学研究院成员。

回忆·幸运
作者:韩菜菜 - 杭州
朗诵:薄燕 - 杭州
随便诗 - 韩菜菜
怪只怪
回忆一意孤行
风吹
草不动
水不流
云不散
——2018.4.20
1
据说,当一个人喜欢回忆,说明他已经老了。
高一,开始渐渐喜欢写作,尤其是小诗。那时候每周要上交手机,每天纸笔作伴,学业压力不大,就开始读诗、写诗、和几个同学互励互评。
痴迷到什么程度呢,就连睡觉,枕边也要备支笔,翻开小笔记本,等待10:30准时熄灯,灵感随即而来,最迟10分钟。所以,我每晚都等他来,做好万全的准备,像等一位久别的故人。
灵感,最像雪。在寒冷的季节层层爆发,铺天盖地,一点星星散散的温暖,就会使她融化消失。所以要借着月光,把那些易化的字,尽快留在柔软的纸上。不至于因记性太差,不至于因一点温暖,而忘得那么干净。
高中三年,很短。借着无数个夜晚深深浅浅的月光,写下的那些句子,是我一直无法复制无力超越的。


2
小时候,我从没想过离父母太远,更没想过去离家1739公里的江南生活。那时,离开父母的我,就像冲进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田河,只觉得世界像深海,到处都是有去无回。
习惯了东北的“打仗式”聊天,让我压根不相信吴侬软语的存在。然而,一直以为世界只有一面的我,终于还是离开了东北,走在江南的街边,并没有当年“赴死”的畏惧。
不知不觉,整整呆了三年。虽然终日苟且偷安,但尽可能把“深刻”一词匀摊到每一天,尽可能给生活激起些人造浪花。
人和人总是神奇的相似又不同,东北和江南,也是这样。如果说江南软语是细雨中的琵琶,那么东北的腔调就是大而急骤的战鼓;如果说江南的代表色是天青和柳黄,那么东北就是银白和铜红;江南,水上整齐的木桩、木桩上排列有序的鸬鹚以及霉季的细雨,像极了一串又一串省略号,欲言又止,又总也说不完;东北则是一条长长的破折号,总是有很多显豁、诙谐、层次鲜明、爽利干脆。
江南的光,更缓更锐更柔更密,东北的光,更明更暗更长更直;江南和东北的风,又是两把不同的梳子,一个顺着梳,一个倒着梳,一个梳出清波,一个梳出惊涛。
更多时候,觉得南北像两条反方向的河流,或反向的路。被迫上路的是我,逐渐汹涌的是我,急转弯时大喊的是我,头都来不及回的,也是我。

3
大海里,每一滴水,都历尽坎坷,阅尽沧桑,游过的每一条鱼,都是呼吸着沧桑长大的,可依旧不懂风霜的滋味。然而,见过大海的鱼,再怎么说,也都是更幸运的。
12月的一个周末,阳光比任何一天都要透彻,这一天,两个小时的畅谈,使我成为了一条幸运的小鱼。73岁的雨巷老师,此刻就坐在我对面,笑谈自己过往的磨砺与艰辛,谈到感怀处,他会心一笑,随即大笑作罢。时不时的感慨,于我而言,却是毕生的启发和忠告。
要多么豁达的情怀啊!竟显得我这个年轻人更加感春伤秋。此时,“为赋新词强说愁”和“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种人生阶段,在咖啡厅的角落里竟显得如此和谐,像一条鱼,遇见鱼群;像一束光,溜进光里。
此刻,我感受到了无比壮阔的宁静,杭州缤纷四溢的初冬,也有了北方的惟余莽莽。



2024年12月14日写於江南杭州

朗诵者简介:
朗诵爱好者,世界五百强GE的合资公司行政职员退休。
现居杭州市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原创首发必须注明,未注明则作为非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
3.朗诵者简介、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责任编辑:牛虻
2024年 12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