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辛苦赚钱的钱,都去哪里了
中国人一度以勤俭节约而闻名于世,世界都为他们的高储蓄率点赞。然而,二十年后的今天,储蓄之道已经难觅踪影。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负债人数已达7.8亿人,人均负债高达13.34万元。这一数字让人震惊,特别是在剔除老人和小孩后,中国年轻人中有80%左右都背负着巨大的债务。
这似乎与我们对勤俭节约的认知背道而驰:勤俭难道不是致富的捷径吗?为什么如今,勤俭竟变成了负债的桥梁?我们需要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
首先,大量的存款进入了楼市。
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在过去20年里,北上广等城市的房价涨了12倍,而国外纽约的房价只涨了2.6倍。
这个鲜明对比揭示了楼市的非凡膨胀,以及它对普通家庭的深远影响。回想起我们小时候,很少听说家庭为住房发愁。那时候,结婚的三件大事是冰箱、彩电和洗衣机,而如今,必不可少的是一套房子。如果无法满足这个必要条件,想要结婚简直难如登天。
房价不仅不断上涨,而且现在的房子还有公摊面积,实际居住面积更小,涨幅更大。更重要的是,除非有矿或者有爸爸,普通老百姓购房就得依赖贷款。以一套200万元的房子为例,贷款需要140万元,加上利息,实际支出高达340万元。这样的数字,普通家庭如何承担得起呢?
其次,巨额资金被大量投入教育领域。
在中国,教育一直被视为改变命运的阶梯,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家长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投资于孩子的教育,这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然而,正是因为如此,教育投资的成本不断攀升。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每一步的费用都在逐年增加。私立学校的学费不断上涨,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成了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
更不用说那些所谓的学区房,这更是一笔巨大开销。这种激烈的竞争导致家庭储蓄率大幅下降。毕竟,当收入都用于支付教育费用,再加上沉重的房贷负担,哪里还有剩余的储蓄呢?
最后,医疗费用的相对上涨也是造成负债的原因之一。
尽管国家采取了众多措施,如集中采购、严控药价等,以减轻民众的医疗负担,但现实情况仍然令人担忧。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面临着更多复杂而昂贵的健康挑战。
一个家庭有五口人,只要有人患大病,家底就会被耗尽。很多药物都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而报销的部分也仅是杯水车薪。有个朋友的父亲不幸患上严重疾病,需要进行全身换血治疗。这单一项治疗就需要十几万元,还不包括后续的治疗费用,而且治愈的可能性非常低。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家庭经过艰难的商讨,最终不得不放弃治疗。这样的故事在全国范围内并非孤例。
在这样的医疗环境下,家庭必须储备大量资金以应对潜在的医疗风险,或者在面临实际疾病时耗尽所有积蓄。这进一步削弱了家庭的储蓄能力,使得本应勤俭节约的家庭也难以积攒财富。
综上所述,楼市、教育和医疗这三大领域的经济压力相互叠加,构成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三座大山”。
在这种压力下,即使再勤俭节约,也难以逃脱负债的困境。因此,当我们回顾过去的储蓄率和现在的负债情况时,不难发现,这些年来的钱,被这些无形的负担所吞噬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