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文/沈亚春
因地制宜:因,根据;地,当地;宜,名词,适宜的措施。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撒下一粒籽”,希望“发了一棵芽”;施舍善行,希望换来心境的明澈;横行不法,妄图赚取欲望的膨胀。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最直接地体现了“方向决定前途”。因地制宜最基本的体现就是农业生产中的耕耘栽种,它们都必须以土壤、气候为先决条件,一个地方适宜什么,排斥什么,都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橘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水之隔,“天壤”竟有如此之别!海南岛水稻一年三季,却不能指望长江以北也栽种三茬。茶树偏碱性,适宜在微酸性土壤中生长,无法在酸碱度很高的地方茁壮生长。在引进、开发、创新方面,也必须认真考察,要避免盲目移植、扩张。有“烟草大王”之称的褚时健74岁时开始第二次创业,在山地种植橙子,历经不太漫长的十个寒暑,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打进”了京城,“褚橙”迅速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不但褚氏家族红遍大江南北,整个新平县也声名鹊起,成为云南省确认的“一县一业”特色县,示范县。因地制宜不是一个狭隘的概念,而是一种活泛的思路,一种制胜的法宝,不仅农林业要切实奉行,其它的行业也应奉为圭臬;不仅三百六十行要切实践行,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科学发明等行为,也要贯彻执行。这是同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形而上学、不思进取进行斗争的有效武器。因地制宜的“地”,不是一时一地,而是随时随地。有的“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有的“因人而异”,扬长避短;有的“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的“因人制宜”,量身定做;有的“因陋就简”,麻袋绣花;有的“因势利导”,顺水推舟;有的“因缘为市”,以权谋私:有的“因人而施”,投其所好;有的“因机而变”,相机而动;有的“因敌取粮”,以敌制敌;有的“因树为屋”,结庐而居;有的“因势而动”,乘风过河;有的“因变制宜”,随机应变;有的“因利制权”,见机行事。因地制宜体现的是一种因果关系,“地”是因,“因地”是前提;“宜”是果,“制宜”是对策。因果关系是世间万物生发、荣枯、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逻辑关系,我们一切的学习、研究、活动都逃不出这个“天罗地网”。佛家讲因果,讲轮回,也是这个道理。纵观上下五千年,横比东西数万里,所有的成功,都在于顺应了一个“因”字。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寻找到了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真理,认识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无不是积极主动的“因缘际会”,“因缘凑巧”的结果。任何“瞎子摸象”,“心血来潮”,都不会有出路!

沈亚春,男,汉族,籍贯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梅二中退休教师,中教高级职称。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全国优秀楹联教师,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诗联作品散见于湖北省楹联专辑,黄梅县诗联专刊。教学论文《把脉职业班主任》《炫耀》《智者的谎言》等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专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