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散文《翠湖心影》的开篇可谓别出心裁,它先由一个“笑话”引发,然后就是不由分说,“昆明和翠湖分不开”,然后更是语出惊人:“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为啥呢?因为“翠湖是昆明的眼睛”,读这样的文字,您是不是眼前一亮?您的心绪再浮躁,是不是也会按下性子,忍不住来一(看)“探”究竟?您是不是就此想去充分领略一下翠湖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您是不是感觉到,这一比喻犹如一颗明珠,在文字的星空中熠熠生辉,有着它极其丰富的内涵?
一句话,在如此灵动文字的引领之下,您是不是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跟随先生的笔触,走进翠湘?
呵!果然,“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
“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从表层意义来看,翠湖之于昆明,就像眼睛之于人的面部一样,是最灵动、最富有生机的部分。翠湖有着清澈的湖水,那湖水宛如一面镜子,倒映着天空的湛蓝、白云的洁白以及湖畔垂柳的婀娜身姿。湖中的鱼儿穿梭游动,仿佛是在这面镜子里嬉戏的精灵。湖畔四周,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春天,桃花、杏花竞相开放,给翠湖镶上了一圈缤纷的花边;夏天,荷叶田田,荷花在绿叶的衬托下宛如仙子凌波;秋天,金黄的树叶飘落湖面,像是给翠湖铺上了一层金箔;冬天,来自远方的红嘴鸥在这里栖息,它们洁白的身影和翠湖的碧水蓝天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翠湖就像昆明这座城市的眼睛,以它的美丽景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成为昆明最耀眼的景观之一。
深入到深层含义,翠湖更是昆明的灵魂和情感的寄托之所。您会惊奇地发觉,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翠湖承载着昆明人的生活记忆和文化传承。过去,昆明人在翠湖周围散步、喝茶、聊天,孩子们在湖边玩耍。翠湖见证了昆明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它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人们心灵休憩的港湾。对于远离家乡的昆明游子来说,翠湖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思念。翠湖的一草一木、一水一桥都蕴含着浓浓的乡愁。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湖泊,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昆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读到此,您是否已经感觉到,无论您是否到过昆明,是否走过翠湖,您都会立刻就被先生笔下的的文字所震撼。您的脑海之中,都会浮现诸如老人们在湖边悠闲地下棋,年轻人坐在长椅上看书,孩子们在喂海鸥,那种和谐宁静的氛围让我深深感受到翠湖对于昆明人的重要性等等之类的温馨场景和画面,翠湖就像一只温柔的眼睛,默默地注视着昆明的发展变迁,包容着昆明人的喜怒哀乐。它是昆明历史的见证者,从古老的岁月一直流淌到现代。
总而言之,汪曾祺先生的“翠湖是昆明的眼睛”这一表述,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翠湖在昆明的重要地位。它既有外在的美丽景观,又有内在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价值。翠湖就像一颗跳动的心脏,源源不断地为昆明这座城市注入生机与活力,也像一只深情的眼睛,永远饱含着对昆明的热爱与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