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眸:世态百相
作者:陈希文
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生在我身边的事儿,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正值“文革”后期,我高中毕业后因未恢复高考,被招聘在山阳公社机关当通讯員。日常工作就是接听电话、通知会丶按时开机放有线广播、收集情况、编简报、刻蜡板、印材料、管灶、接待来客、打扫卫生、为公社领导服务等,从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
那时的公社机关干部大都包村驻队,平时留守机关的仅有公社宁书记、办公室苟秘书、农业会计、灶夫和我。宁书记常下乡,很少在机关。
一天,一辆吉普车送来一位40多岁的干部。他中等个儿,留着油黑发亮的分头,挺着枣壶型肚子,身着蓝色笔直的料子制服,脚穿一双锃亮的黑皮鞋,手里提着黑皮文件包。他见人说话慢条斯理,老是用眼角余光看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别人见他热情握手,他却总是挺着笔直的身子伸出右手,被动地被人摇摆着。我细心地打量着这位陌生客人,按惯例将其安排在机关的客房歇息。
公社机关有两间客房,房内仅有一张办公桌,两把椅子,两张木板床和被褥,陈设比较简陋。当日苟秘书外出,我就向公社宁书记报告了情况。不大功夫,就见宁书记和来人步行出了机关。
过了两天,苟秘书刚一回到机关,就急忙问我,“这几天我不在,县革委会李主任来了,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谁是县上的李主任?”我吃惊地问道。“就是公社这几天来的那位客人!”“啊!我不知道他是县上领导,宁书记也没有说过。生活安排照旧:早饭包谷糁子,午饭片片面,晚上稀饭馍”,我随口答道。这时,只见苟秘必书脸一下沉了下来,“你这娃怎么就这么实诚,你鼻子下没长嘴,也不知道问一下来的人是谁,待人处事怎么就不会多个心眼?”苟秘书大声朝我吼着。“这几天,宁书记一直陪着来客下乡,回机关吃饭。早饭时,宁书记还用筷子指着灶夫蒸的苜蓿菜疙瘩对来客说,你多吃这菜,吃了耐食”。“我这几天不在,你竟给咱误事。赶快去准备,中午饭立即改善伙食,怎么好就怎么来。”苟秘书摇着头十分生气地说。
挨了训斥后,我觉得一肚子委屈。内心深深地抱怨宁书记为何不把县领导来社的事给我交待清楚,让我蒙受不白之冤。后来,我才知道李主任是“文革”造反起家的县革委会副主任,来头不小。但仔细一想,可能我也错怪宁书记了。平时县上来的领导或一般干部,凡宁书记在机关时,都和他们在灶上一起吃家常饭,从不讲究,不特殊,不挑剔,大家吃啥他吃啥,从没说过给来的那位领导要改善伙食,这次也不例外。
公社宁书记的秉性如同他的“姓”(平时大家称他为“硬”书记)一样,一生耿直,言不阿贵。他身材高大,魁梧结实,总是给人一种无所畏惧的力量。解放前,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他当教师。一次,保长来他家催粮要款,家穷交不起,其父乞求保长宽限几日,保长不依将其推倒在地,并用枪托狠打。那时的宁书记正当英年,实在看不下去,一气之下就动手打了包长。谁知这一打却闯下了大祸,县衙把他叫去“过堂”,用皮鞭和棍棒抽打得满身血淋淋的,在堂上他一句软话也没说。从此,他丟了教师的饭碗。解放后他从教多年,当过校长,后来被提拔为县教育局长。“文革”中造反派给他戴上高帽子游街,多次批斗挨打,他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硬是咬着牙挺过来了。后来,县委派他到山阳公社任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他的一身正气和吃苦务实的作风令同事们肃然起敬。他常告诫大家:“做人嘛,就要走得端,行得正,表里如一”。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唉!受委屈不能怨宁书记,怨就怨自已处事不灵活,没心计。于是,我和灶夫立即直奔供销社和粮店,买回了大肉、烧鸡、““鸡蛋、挂面、蔬菜和烟酒,还给客房摆上了香烟和新鲜水果,被褥和洗漱用品也全换上了新的。
午饭,李主任、宁书记、回机关的两位公社副职和苟秘书围坐在圆桌旁,看着“八菜一汤”丰盛的佳宴,李主任喜笑颜开,“哈哈,苟秘书一回来,伙食就改善了。还得谢谢小苟费了心思呀!”席间,苟秘书张罗着大家轮番给李主任敬酒,他单独敬酒时对李格外地热情,感谢领导关心和照顾之类的语言也十分方便。其他几位副职也随声附和着。宁书记从不喝酒,言语不多,只是应酬着和大家一起吃。
此后,李主任在公社停留的几天,天天改善伙食,饭菜花样翻新,每顿不吃重饭,李主任很是高兴。临离开时,李主任找我要付他的伙食费,当时宁书记、苟秘书都在场送行,只见苟秘书急忙上前拦挡,“李主任,您经常不来,来一次吃几顿饭还付啥钱呢,我早已叫小陈把您的账记在我的名下了,您就不用付了。”“哈哈,你若开了账,那你上县来可就吃我。”说罢,就坐上小车一溜烟地走了。
当月底,我结算公社机关灶账时,苟秘书从未给我说过把李主任的伙食费算在他的名下,这使我很为难。因当时的公社机关灶,是机关同志入伙办起的。来客接待,公社给灶上没有补贴,都是客人走时结账付费的,这已是多年不成文的规矩。对李主任这笔无着落的伙食账,我只好将其先挂到“应收款”项。
一年过后,县革委会李主任因男女作风问题被撤职,并受到留党察看处分,社会上人们议论纷纷。那年初冬,正当我们公社掀起农田基建高潮时,李这次骑着自行车来到公社。听说他被撤职后县上不好安排,就让其在县城北边几个公社巡回检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名为检查指导,实为改造自新。知道内情的人见他都有意躲开,他见人神情却一反常态,随和谦恭,笑脸相迎,与别人握手时他主动低头弯腰成90度状,对李来说,这简直是破了天荒。李主任当年不可一世、目空一切的傲慢威严已荡然无存。这正应验了人们常说的“凤凰落架不如鸡!”
随即,我又将李安排在公社客房休息。我诚恳地说,“李主任,客房条件不好,请多包涵。有事需要我跑腿,就喊一声小陈。”“挺好,挺好,我这次来还需住好长时间,又要给你们添麻烦了。”他的回话音调格外的温和。这时,公社宁书记来见他,态度一如既往,问吃问喝,没有丝毫冷落之意。宁书记留他在机关歇休,李不肯,就和宁书记一起骑自行车去了水保工地。
李这次来社,恰逢苟秘书在市党校培训学习。我吸取上次的教训就打电话请示他,李主任来公社蹲点怎么接待?他冷冷地说,按平常来客接待。苟秘书的答复令我愕然。后来我听说,李主任在位期间,苟秘书早就和其认识,曾私下进城多次拜访过他,李已答应将苟调往县上某个部门提拔为副职,并已给县委组织部门打了招呼。李主任一倒台,此事也就泡了汤。
2024年12月15日于渭水之滨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