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乾隆皇帝亲谒苏小小墓
作者:李铁
苏小小可能是南齐时的一个歌妓,她的名字最早见于南朝的《玉台新咏》。书上有一首《同心歌》:“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首南朝民歌原题为《苏小小歌》,但从内容看,当不是苏小小所作,真正的作者已无可考。南朝之后,苏小小的名字沉寂了约两百年,直到中唐,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由于缺乏史料记载,有关她的一切,包括职业和所有生平事迹都无法确知。
唐代诗人柳淡《幽院早春》说:“欲寻苏小小,何处觅钱塘。”隐有找寻歌妓的意思。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有“苏小门前柳拂头”,写的则是自己在宣城的风流韵事。最早在诗歌中直接说苏小小为歌妓的是白居易。在“教妓楼新道姓苏”一句后自注:“苏小小本钱塘妓人也”。
刘禹锡的诗有“柳色春藏苏小家”“女妓还闻名小小”等句,显然,苏小小是个歌妓,她的歌妓形象人所共知。
不过,《玉台新咏》的记载和唐人诗歌并没有明确苏小小活跃的地方,只是泛泛说她在钱塘,到了宋代,苏小小的身份和活动范围才从钱塘渐渐具体到到西湖。
总之,苏小小一生的故事,都仅仅存在于历代文人的想象中。清康熙年以后,有多部白话小说系统演叙了她的生平事迹:苏小小的父母只有她这么一个女儿,十分宠爱,因她长得很娇小,所以取名叫小小。苏小小家先人曾在东晋为官,从江南姑苏流落到钱塘后,靠祖产经营,成了当地较为殷实的商人,但苏小小15岁时,父母先后去世,于是她被迫变卖家产,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西泠桥畔。她们当时住在松柏林中的小楼里,每日靠积蓄生活。那时,她不但“色貌绝伦”,而且“信口吐辞,皆成佳句”。长得好也有才华。在她的车后面,总有许多风流倜傥的少年跟随。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束,苏小小沦落风尘,成了钱塘一带有名的诗伎。她门前总是车来车往,经常和文人雅士们来往。在她的小楼里也经常以诗会友。苏小小特别喜爱西湖的山水,叫人做了一辆油壁车,每天沿着西湖岸边自由自在的游嬉。别人都认为青楼不是个正经的地方,她偏认为青楼是一方净土,认为这里自由自在,对歌妓身份自觉认同。
一天,苏小小在湖堤游玩途中,遇见了一个骑着青骢马的少年,这位少年叫阮郁,俩人一见钟情,后在苏小小乳母贾姨的帮助下,俩人结为情侣。但3个月后,阮郁的父亲听说他在钱塘整日与妓女混在一起,不务正业,非常生气,把他逼回了建康(今南京)。从此两人缘尽,苏小小整日企盼,却不见情人回来,大病了一场。后来苏小小在一寺庙前,又遇见了落魄书生鲍仁,她慧眼识才,觉得鲍仁一定有前途,就慷慨解囊,资助他赴京求取功名。后来, 鲍仁赶赴京城,苏小小则受人陷害入狱,身染重病。苏小小就要死了,她打定主意要“寻个世外桃源”,临终前,她向身边侍候的人嘱咐道:“我别无所求,只愿死后埋骨西泠。”而此时,鲍仁也获得功名,出任刺史,第二天,他飞马来找苏小小报恩,不料苏小小已香销玉殒、停柩在堂。感叹一番之后,便将其葬于西泠桥侧的坟墓之内。
至此,在文人们的心目中,苏小小被塑造成一个才貌双全的佳人,
1780年,乾隆皇帝南巡杭州时,曾询问苏小小墓的确切地址。1784年,乾隆皇帝再次南巡时,则亲谒了苏小小墓,此时,她的坟墓已被筑成了八角形,还是个石坟。乾隆皇帝亲谒,使得拜谒苏小小活动上升为一种有意义的文化“仪式”。
文/李铁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作者李铁,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硕士毕业,在甘肃新华社分社担任10年一线记者,熟悉西北5省特别是甘肃一草一木,冒着生命危险去过甘肃很多偏远地方,2002年到北京工作至今。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内容提要:“千古词状元,宋史未立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满腹经纶,却终生抑郁;才情绝世,却乐于与歌伎厮混;自诩“白衣卿相”,但最大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屯田员外郎;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被无数后人追忆……本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基本依据传主一生的活动线索和命运起伏,刻画了柳永这位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的落魄词人的艺术形象,着力记述了这位大词人悲喜交集的人生。
《金秋文学》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
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