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作品文后评论荟萃(二、三)
●浪花
我的作品文后,一般都有一二十篇评论。这些评论写得真好啊,无论其思想、文笔,都令我自愧弗如!这些评论的作者,往往在读懂作品精髓的同时,勾起相似的记忆,引起内心的共鸣,从而生发出见解独到的议论。
篇幅有限,只能略举几例与读者分享。
关于《师生情》
一、飘 (第一个字词,都是作者的微信昵称)
教师节深情读完叶老师的《师生情》,最先闪过我脑海的是“青春”二字。一个十五岁参军,十七岁就当上扫盲教员的人,焕发的是怎样的青春!叶老师们的青春,正处在一个百废待兴,全民热火朝天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的场景,青春就像火一样燃烧,哪怕有再大的困难,都能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回望历史,真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青春。而当我们这代人步入青春时,则是对叶老师那个时代的青春羡慕至极!因为我们的青春年代是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不管怎么说,比起叶老师们的青春,我们的青春是苦涩的。失去了课堂,离别了老师,沉沦于迷茫。但是多少年后,我们还是说出了“青春无悔”。那是因为,正是那段青春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我们的品格,促使我们学会了认真思考。我们以后的人生路,也会像叶老师们那样,续写着自己青春的美丽。
二、苓峰
父母和孩子是以亲情为纽带的血缘关系,老师和学生则是以知识为纽带的学缘关系。两者之间有不少共同之处,所以我们也常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为人师者对待学生必须有父母之心。老岳母从教大几十年,积累了既沉甸甸又暖融融的师生情谊,在90岁高龄,还精心奉献了《师生情》一文,以发生在不同年代的鲜活事例,生动刻画了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读起来真实自然,感同身受,令人心潮起伏,热泪盈眶。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这篇散文,给同样作为大学教师的我以鞭策和鼓励:向老岳母学习,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好老师!
三、小迅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深深触动了!我仿佛穿越时空,重温了当年老师教我时的点点滴滴。我心目中的老师,不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智者,更是一个在学生中播撒希望与勇气的引路人。她的一个教学习惯是:教什么就先实践什么,一定要取得实绩后,才敢执教鞭教学。当年她教我们研究生“报告文学写作”时,总是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指引方向。文章中最令人动容的是老师与学生们之间深厚的情感超越了师生关系的界限,成为了一种亲情。作为她的学生,如今也是老师的我,从她身上感悟到,老师的爱是无私的,付出不求回报。老师的信赖和挚爱,是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最坚强的后盾。在未来的教师生涯里,我一定永记老师通过此文的提醒: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师生之间的情感永远是最纯粹、最宝贵的。它如同心灵的绿洲,在我们遇到困难和挑战时,给予我们力量和慰藉。
四、 战鼓
我自幼和婶婶生活在一起,不是母子,胜似母子。家里的诸多书橱,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虽然我很惭愧自己不是块读书的料,却也在与婶婶一起生活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最终以此微薄的文化底子,考取了大学音乐系,成了一名音乐教师,后又改行当了演员。在专业道路上,也成就了国家一级演员的“功名”。如今古稀之年,仍坚持专业教学,为后代学子们铺路搭桥,并乐此不疲。欣逢教师节,特向引领我人生前行的导师和母亲,表达我衷心的感激之情!祝您福寿康乐,青春永葆!
(注)此评论被一位大公司的老总看中,特别强调因其中的“耳濡目染”说而大受启发。检讨自己夫妇太忙于工作而没有陪伴孩子读书,致使其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关于《谈情说爱》
一、涂也
情,人间大爱,直教人生死相许:它有时澎湃汹涌如海啸,有时碧波荡漾如涟漪,有时润物无声如细雨,有时悄无声息如沉寂(“此时无声胜有声”)……情让画师们无状可描,情让写作者无从下笔……一句话,情太需要身临其境细品慢嚼,正所谓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者。今日,癸卯七夕,我们有幸读到浪花先生的《人海拾贝一一谈情说爱》。先生巨笔如椽,文思如潮,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从报国大爱到战友情怀,从仙女凡夫的情爱想象到人间烟火真情流淌……字里行间,读者都能感受到震动人心的真爱。正因为我们有中华大爱的民族传统基因,我们有理由相信,喜鹊连翅成人美的理想也在实践,“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中华民族子孙永续之情。
二、安娘
七夕,常人所能联想到的无非“牛郎织女”,至多会引申到“中国的情人节”。然而叶老师却文思泉涌,推出新作《谈情说爱》,洋洋洒洒,从古至今,由远及近,从小情小爱,儿女情长,到大情大爱,家国天下,让读者看到了大学问,大格局。文中引用的那些名句,如“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等等,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叶老师笔锋一转,从儿女情长,小情小爱,上升到家国天下,大情大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母亲唤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继而写道:“没有万众一心的大情大爱,中华民族怎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章的立意得以升华。叶老师最后描述的“袍泽之情”让人泪目。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叶老师年届九旬,眼患重疾,仍不忘初心,持续向人们输出“正能量”,学生折服。
关于《我奶奶》
一、刘田
叶老师饱含深情,具体生动地记述了“我奶奶”的善良、辛苦、可怜和功绩。奶奶疼爱儿媳,生怕她在大家庭中吃不饱,百般呵护;“爷爷”“一介寒儒,对家务一窍不通,奶奶独自掌管全家家务”。奶奶十七岁嫁到叶家,为叶家生养了十一个孩子。在那缺衣少药、夭折成风的艰难时代,个个健康长大。奶奶成了受到当地人普遍尊崇和羡慕的“利市嬷嬷”。而她却耗尽骨血,六十岁就离世了。老师将这些珍贵的回忆写成文字,留传、分享给我们。我读着读着也引起了共鸣。忘了在哪本书上看过,说人生在走前半段路时,常渴望前面等待他的东西;在走后半段路时,常回忆的是以前生活中经历过的东西。对于我来说,现在已经很少去想前面等待的东西了,倒是也像老师一样,在过往的岁月中逐渐被淡忘的事情却常常在记忆中浮现。夜深人静,一桩桩,一件件都那么清晰如生。那里有曾与我朝夕相处的我的祖母、我的母亲和我的岳父岳母。
二、安娘
读完叶老师的新作《我奶奶》,不由唏嘘慨叹!超善良,超辉煌,超辛苦,超可怜的“我奶奶”,让人既敬重又心疼。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超善良的“我奶奶”不倚仗辈分苛待儿媳,在并不富裕的日子里,生怕儿媳吃不饱。超辉煌的“我奶奶”生了11个孩子,无一夭折。这在缺衣少药的当年,何其难得!她被尊为“利市嬷嬷”,为很多人家送去福气和希望。超辛苦的“我奶奶”养育11个孩子,吃喝拉撒睡样样要顾及。缝补浆洗制衣做鞋,这些劳作,有近十年是在孕期完成的。中国劳动妇女到底多么能吃苦,“我奶奶”刷新了我的认知和想象。超可怜的“我奶奶”,像任劳任怨的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血。终于,她倒下了,“双腿肿得发亮”,这是极度缺乏营养造成的虚肿……感谢叶老师在母亲节前后,用极接地气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伟大母亲的故事。真实而奇特,感人且有教育意义。如今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再也不会像“我奶奶”那样辛苦那样可怜,而“我奶奶”善良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德,永远值得尊崇和学习。
三、鲍大强
读叶老师“我奶奶”一文,一个善良知理,吃苦耐劳的形象即刻就呈现在我的脑海里了。遗憾的是她从十七八岁嫁入叶家就一直生孩子,由于过劳而早早离开了人世,给家人留下了深深的不舍。叶老师用《孔雀东南飞》里的人物作为对比,从而更加彰显了“我奶奶”的高贵品德,也更令我们后辈对她肃然起敬!叶老师用一篇短文抒写了对奶奶的思念之情,感人肺腑!我们要感恩时代的进步,让新女性免受其难,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四、宋芳华
读叶老师的作品是一种享受,如同一种毫无矫饰的精神邂逅,其文娴雅,其情真纯,其志高雅,恬淡洒脱,宁静致远,心素如简。无论是《从军路》还是《师生情》,不管是《我爸.我妈》还是《我爷爷.我奶奶》,在记忆深处的《人海拾贝》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让人展屏阅读不忍释卷。无论是生活中的小思考还是人生中的大哲理,在叶老师的笔下如同小树苗一般都有了生命力,又如同星星般的熠熠生辉。叶老师在身体欠安的情况下仍孜孜不倦的书写美文佳作,令人敬佩,我等后辈应学习之,勤奋和努力,永远是我等学习的榜样。祝福叶老师冬安、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