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作者/邹正芽
父母生育我们兄弟姊妺七个,早年生活在农村,家境贫寒,儿多母苦,父亲在外工作,过世得早,母亲历经沧桑,尝尽寒凉苦楚。勤劳善良的母亲,虽不识文断字,但会过日子,总是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母亲心灵手巧,记忆中,我们全家人穿的布鞋和棉鞋都是母亲手工做的。
母亲做的鞋子合脚舒适又好看,村里年轻的小媳妇经常向她讨教做鞋子的方法。记得那时候我们正处在长身体阶段,需要䃼充营养,每逢青黄不接季节,因家里缺少口粮,时常有上顿没了下顿,饿得慌。母亲心疼我们,吃饭每每要等到家人吃完过后,她才最后一个上桌,只有残汤剩饭;若是没有剩余,她干脆不吃,自己宁愿忍饥挨饿。母亲因此落下了严重的胃病。那时候家里没钱买不起新衣服,我们兄弟姊妹的衣服都是小捡大男女混穿,无数次招来小伙伴们的嘲笑,因觉得难为情我们曾经偷偷哭过鼻子。如今生活好了,母亲教导我们不能忘本,要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每当看到家人把家中剩余半新半旧的衣物拿去扔掉时,母亲总是舍不得,悄悄将衣物拿回家洗净后分类折叠好把它存放起来,过后打电话托人将大包小包的衣物送给村里那些有需要的贫困家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母亲教会了我们勤俭持家,这是她的人生经验,我们晚辈铭记于心,要好好接续传承下去!那些年因生活所迫,家中兄弟姊妹均南下深圳等地打工谋生,彼时年近六旬的母亲扛起了照顾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的重担——同时照料五六个孩子的饮食起居,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整天忙得团团转。遇到大人小孩生病时,母亲总是担惊受怕,提心吊胆。和别的留守儿童一样,孩子们自幼远离父母,遇到成长中的烦恼,渴望得到父爱和母爱。那个时候,电话是孩子们与父母沟通交流的唯一方式。通过定期电话沟通交流,拉近了孩子们与父母之间的心灵距离,排解孩子们因思念父母产生的孤独感和心理压力,从而安心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母亲不仅为儿女操劳了一生,也为晚辈的成长倾注了一番心血。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孩子们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并陆续各自走上了工作岗位,多数在南方都城广州生活工作,如今事业也小有成就。孩子们懂得感恩,不时给老人家打电话聊天,买吃的和生活用品。每当街坊四邻夸她了不起,老人家有福气时,母亲总是淡然一笑说,都是孩子们自己争气。可她听得心里总是乐滋滋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曾独自一人生活。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了,独自生活存在诸多不便,经家人商量并征得她的同意,于是老人家的生活起居,由我们七兄弟姊妹共同轮番照料。母亲心胸豁达,性情温和,待人真诚,人缘好,跟家人和邻居男女老幼都合得来,相处得很融洽。无论住哪家,母亲随遇而安,闲暇时光有兴趣时都会跟家人或邻居们打打麻将,聊聊天,逛逛公园,散散步……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舒坦。过惯苦日子的母亲很知足,逢人就说儿女孙辈们都很有孝心,尽管兄弟姊妹之间因存在认知差异,有时发生一些磕磕碰碰在所难免。照料母亲每三个月一轮换,轮换之后见面少了,母亲那帮要好的邻居朋友仍然惦念着她,时常给母亲打电话聊天,相互间嘘寒问暖,家长里短,老伙伴们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话题。 日月如梭,岁月如流。如今母亲年近九旬,满头银发,步履蹒跚,身体大不如前。但老人家仍头脑清醒、思维清晰,依然关心着家中的大事小情。家家都有烦心事。最让她操心的是孙辈们的终身大事。每隔一段时间,她都要逐个给尚未脱单孙辈们的父母打电话,询问孩子们谈对象的事。每逢家人相聚时,总要当着孩子们的面,相劝一番:老大不小了,该找个对象了。只要人心眼好,会体贴人,勤快会过日子就行。敦促孩子们终身大事不要拖,不要挑三减四,尽早了确父辈们的心愿。每当得知孙辈们找到心仪的对象将要喜结良缘时,母亲则喜形于色,喜悦之情洋溢在脸上。
岁月苍老了母亲的容颜,无私而伟大的母爱亘古不变。母亲在哪,家就在哪,亲情就在哪。随着年岁渐长,我对这句话感触愈发强烈。无论年龄有多大,在母亲的心目中做儿女的永远都是孩子,永远是母亲不变的牵挂!
作者简介:邹正芽,男,汉族,中共党员,退休三级调研员,江西樟树人,现居广州。宜春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报刊及网络平台;曾获征文赛二、三等奖;著有作品集《岁月留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