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小学数学课堂
——以“圆的认识”为例
茌平区振兴小学 徐怀展
[摘要]文章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为例,探讨了在教学环境布置、知识点传授、教学引导及课后实践等多个方面的融合策略,目的是研究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并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圆的认识;小学数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提出,需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倡导各学科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教育阶段,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目前,相关研究多聚焦于教学理念,而对于如何多角度融传统文化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具体探讨相对较少,特别是在教学环境布置、知识点传授、教学引导、课后练习等方面。本文将以“圆的认识”为例,探讨如何从多个角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教学环境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涵盖了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三个方面。物理环境包括教室的布局、设备、光线和声音条件;社会环境则涉及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同学间的互动及家长的参与度;技术环境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设备和软件等。
一、与教学知识点的交融
小学数学关于“圆的认识”的知识点包括“圆的基本概念”“圆的特征”“圆的画法”。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点相结合的过程中,应重视“融合”而非简单的“叠加”。这种融合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知识点的讲解之中。
(一)圆的基本概念
在阐述圆的定义及其组成部分(圆心、半径、直径)时,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中的圆形应用进行实例分析。例如,介绍古代利用圆形观测天象的实例,如司南(古代指南针)和浑天仪(用于天文观测的仪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些古代仪器的图片或模型,使学生了解圆形在古代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圆的特征
在讲解圆的特征时,可以借助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中的圆形对称图案及古代数学家的成就来展现传统文化。例如,在讲述圆的对称性时,展示传统剪纸艺术中的圆形对称图案,如“双喜字”和“双鱼图”。同时,鼓励学生动手剪纸,体验圆形的对称美。在介绍圆周率(π)的概念时,可以讲述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概念,还能激发他们对数学历史的兴趣和对中华古代智慧的敬意。
(三)圆的画法
在教授学生使用圆规画圆时,可以结合传统绘画中的圆形运用,如“太极图”“圆形梅花图”“双鱼图”等。让学生尝试在纸上用圆规画出圆形,并进一步创作成绘画作品。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画圆的技巧,又能让他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课堂教学中的引导
课堂教学引导是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一)情境引导
目的: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数学概念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实例:在讲解圆的定义及其组成部分(圆心、半径、直径)时,可以设计一个与中国古代天文学相关的情境。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浑天仪的视频和图片,并介绍古代天文学家如何使用浑天仪观测天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还能让他们了解圆在古代科学中的重要应用。
(二)问题引导
目的: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圆的概念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方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实例:在讲解圆的特征时,可以提出“为什么车轮是圆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马车和现代车辆的设计,讨论圆形车轮的对称性和实用性。同时,展示古代车轮的图片,丰富文化内涵。
(三)活动引导
目的: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加深对圆的理解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方法:设计和组织与“圆”相关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实例:在教学圆的画法时,引导学生使用圆规在纸上画出不同大小的圆,并尝试创作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圆形图案。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圆心、半径、圆的对称性的理解,还能让他们体验传统艺术的美感。
(四)资源引导
目的:通过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对圆形的兴趣,让学生增强直观理解、拓展知识面,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方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寻找资源的途径,引导学生探究。
实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坛的圆形建筑、故宫中的圆形拱门,以及传统园林中的圆形窗户和凉亭的圆顶。要求学生在户外观察传统建筑,鼓励学生查阅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并在课堂中分享更多圆形元素实例,以加深对圆的特征和应用的理解。
通过这些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圆的认识”一课的课后教学中得以深度融合,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这一持续而全面的教育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