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喜悦
儿时,没吃过“月饼”,不是胡说的,是真的的。可能,现在的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老家的中秋节里,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就从来没吃过啥“月饼”,因为,对当时的农村孩子来说,“月饼’那就是个吃不起的奢侈东西。
依稀记得,村中小卖部里的柜台上摆放着几个硬邦邦地黑乎乎地“月饼”,兜里没有钱,只能干瞅着眼馋的往肚里咽口水。也依稀记得,黑虎着脸的售货员直眉瞪眼着我这个穿补戴丁的穷小子,识趣的我赶紧溜出了小卖部。
买不起“月饼”的农村人自有自己的过中秋节的土方法。
记得,这天,大人们会拿出平时很少吃的白面粉做成个大面团,面团上面插几个大红枣,然后在大铁锅里慢慢地蒸熟,出锅后再用红颜色在变大的面团中间位置上点个大红点,这个做好的香喷喷地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我们老家的人们都把它叫做“月儿’。
等晚上又大又亮的月亮升空照亮大地时,各家各户的孩子们会不约而同地端着各自家里做好的“月儿’冲出门儿,拿到大街上美美地炫耀一番,比比看谁家的“月儿’做得又大又圆又好看。
我们一堆孩子们手捧着“月儿”,对着明亮亮的大月亮又蹦又跳地欢叫着,跳跃着,议论着,兴奋十足的久久地不愿离去,那情景,那场面,好热闹的开心极了。
闹够了,闹累了,我们再把“月儿”各自捧回家去,然后按家里的人数切成好几块,再然后全家老少各自捧着自己的那块“月儿”美滋滋地吃着,说笑着……。
儿时,每年的中秋节,我们都是这么欢乐地度过的。
岁月匆匆。
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那个儿时的代替月饼的好吃好看的大“月儿”,回想起那个年代里农村娃特有的过中秋节的热闹场景儿,至今还滋滋有味地而难以忘怀。
作者李恩群 2024.8.15作于(潍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