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诞辰131周年之际,我们永远缅怀并怀念他,既怀念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亦铭记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题记
毛泽东同志故居已成为大家心目中的红色圣地,一百多年前,他怀着理想走出韶山;一百多年后,我们带着敬仰走进韶山。
引 言
2009年文化部部长蔡武为知名画家宋守友作品题字“中华鱼王”,他创作《武昌鱼》《鱼翔浅底》作品,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为毛泽东纪念堂收藏。宋守友唐山籍,曾为毛泽东警卫员,从事毛泽东故居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他画鱼,只需一笔,鱼身即成,然后加上眼、鳞、鳍,一条鲜活的鱼就跃然于纸上,特别是鱼眼睛,分层处理墨色,凸凹逼真,极为传神。为此,宋守友赢得“一笔鱼”当代“鱼王”的美誉。
宋守友与我同龄先后当兵入伍,经历过毛泽东时代,亦师亦友。怀着浓浓家乡情,七年前应邀,来唐山参加文化交流联谊活动。难得机遇,我请他创作一幅以鱼为题材《六顺平安》图,他愉快地答应。交流中他讲述走进毛泽东故居的生动故事,触动了我的心灵。瞻仰毛泽东韶山故居,成了心驰神往的地方。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党魂、国魂、军魂、民族魂,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人民的幸福生活。伟人毛泽东虽然已离开我们48年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精神和影响如同星辰般永恒,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更在人民心中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人们用自己的方式纪念毛泽东。10月24日,我应湖南文友相约,进行文化交流采风,满怀敬仰、崇拜和追寻之情,走进伟人毛泽东故居--韶山。
毛泽东故居

韶山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因舜帝南巡至此演奏韶乐,引凤来仪而得名,更因一代伟人毛泽东诞生、成长之地,缔造新中国而蜚声中外。韶山国家5A级景区,核心景区包括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广场、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同志遗物馆等。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毛泽东同志故居,位于湘潭市韶山乡韶山村上屋场。这里青山环抱,翠竹婆娑,周围山脉属衡山余脉,主峰为韶峰。故居坐南朝北,属土木结构,的“凹”字建筑,系典型韶山民居。三面环山,一面是水,泥砖墙,小青瓦。东边13间半瓦房为毛泽东家,西边5间茅草房为邻居家,堂屋居中,为两家共用。大门匾额上“毛泽东同志故居”七字为邓小平同志手迹。毛泽东故居是一套非常普通的两家合用的湖南民居,室内基本保持原貌,并保留部分原物。天井、杂屋、厨房、毛泽东父母的卧室及毛泽东的卧室……清晰可见。
瞻仰毛泽东故居,屋里摆放着当年用过的方桌、板凳。厨房里有灶台、卧室里有木床、摆放雨具和农具的地方有蓑衣、耕犁等。牛栏、谷库、柴屋、猪舍、石磨和水车……都在无言地诉说着。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于此诞生并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直至1910年秋天,毛泽东胸怀救国救民大志,第一次外出求学,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离村时写出这样的诗句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21年至1927年三次回韶山。
1921年春,毛泽东回乡教育亲人干革命。1925年,毛泽东携妻儿回乡开展农民运动,点燃农民运动的烈火。毛泽东在卧室上面的小阁楼,主持召开秘密会议,建立了中共最早的农村支部之一的韶山党支部。1927年1月,毛泽东到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再次回到韶山,在一家人用餐的横屋里,毛泽东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骨干开调查会,了解韶山农民运动情况,后来写出重要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导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此后,毛泽东多次回到韶山,教育亲人们投身革命。
解放后,毛泽东曾于1959年和1966年两次回乡。1959年6月25日怀着对家乡,对乡亲们深厚的感情,早已成为新中国领袖的毛泽东回到韶山,此时已阔别了32个年头。在家乡,毛泽东宴请乡亲,特别邀请自己的亲戚和亲属,烈士家属、老地下党员、老农民协会会员和老赤卫队员。两天时间里,他接见了3000多群众,占韶山冲当时总人口的一大半。
韶山养育了毛泽东,韶山还养育了一大批革命志士,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毛泽东先后有6位亲人为国捐躯,自韶山建立党支部起,前后有40多位革命志士英勇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故居进行修缮,1951年2月6日对外开放.1961年国务院公布毛泽东故居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走进韶山毛泽东故居,眼前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人流涌动。排长队约两个小时等候参观,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没有喧闹声,有的是唏嘘感慨,拍照留念,更是对韶山及一个时代的追忆、缅怀、沉思。……
来韶山,被一种精神所感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就是韶山精神,感动着每一位慕名前来的人们,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伟人故里,人民瞻仰!自开放以来,毛泽东同志故居累计接待国内外参观者逾亿人次,毛泽东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毛泽东广场
毛泽东广场原名为毛泽东同志铜像广场,是经中共中央批准,兴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重点献礼工程。毛泽东铜像改扩建工程于2008年12月20日竣工,毛泽东铜像广场改扩建后更名为“毛泽东广场”,为国内唯一以伟人的名字命名的广场,位于韶山景区的中心,周围青松翠竹掩映,群山拱护。广场改扩建后,分为瞻仰区、纪念区、集会区、休闲区四个空间,毛泽东广场面积增加近26倍,总面积10.28万平方米。瞻仰大道长183米,象征毛泽东身高1.83米,大道宽12.26米,寓意毛泽东的生日12月26日。以毛泽东铜像为广场聚焦点,铜像背靠韶峰,面向故居,与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大门建筑平行。
毛泽东铜像身躯高大,体态稳健。依据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的形象设计的,坐西南,朝东北,手执文稿,身着中山装,微露笑容,神采奕奕。铜像重3.7吨,铜像高6米,红色花岗岩基座高4.1米,底座上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同志”5个贴金大字。毛泽东铜像通高10.1米,象征着10月1日国庆,更象征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毛泽东铜像,成为人们每天打卡瞻仰毛泽东的第一站,人流如潮。
广场安放的一块块巨石上刻着毛泽东所做著名诗词,广场入口处那块形似雄鸡的景观石,上面刻着中国书法协会原主席沈鹏先生所书“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几个大字,这块景观石,常年人气爆满,身影出现在一张张照片里,留存在游客的记忆中。
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手捧鲜花,怀着崇敬的心情,缓缓移步到毛泽东铜像前,表达对伟人的深切缅怀与敬仰之情。我与文友,在铜像前静默肃立,敬献花篮,深深三鞠躬,并环绕铜像一周,行注目礼,仿佛又听到那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是韶山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主体,是全国唯一一家系统展示毛泽东生平事迹、思想和人格风范的纪念性专题博物馆,馆名由邓小平题写。纪念馆总占地面积285亩,包括生平展区、专题专区、旧址群等部分。现馆藏文物、文献、资料6.3万件,其中毛泽东晚年生活遗物6400余件,为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它科学、准确、、生动地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地位、丰功伟绩和崇高的人格风范。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我聆听讲解员讲述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革命文物等背后的故事。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历史图片,生动展现伟人革命、战斗、奉献、光辉、廉洁的一生。重温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事迹和伟大贡献,深刻感受到一代伟人奋发图强、立志为国的远大抱负和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精神。
毛泽东纪念馆自开放以来,接待国内外观众已超过3亿人次,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著名人士500余位,外国国家领导人和政党领袖逾300位,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馆视察。
走进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宛如走进那烽火岁月,对革命先烈的崇敬油然而起。这里记载着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也记载毛泽东艰苦朴素的一生。纪念馆陈列每一件珍贵文物,其背后都有着感人的故事和不朽的精神。给我记忆最深的《一件睡衣》故事,细节动人: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东郊民巷雷蒙服装店王子清师傅为毛泽东制作了一件睡衣,毛泽东一穿就是二十年。工作人员多次请求更换,他不肯,说:“我们国家还很穷,发的布票很少,你不也穿着补丁衣服吗?我看还是节省点好,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1971年没法再补了,毛泽东只得同意它光荣“退役”。这时,睡衣上已经打上了“73个补丁”!还有一个动人细节,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毛泽东会见英国首相艾德礼时穿的补丁裤,看到毛泽东为了节俭与便利而使用的“衬衫假领子”。这就是一个党的领袖,国家元首的节俭与自律。
沐浴书香,汲取读书精神。参观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选购一本《毛泽东回韶山》留作纪念。学习伟人毛泽东“学思结合,勤于动笔,知行合一,惜时勤学”的读书之法,既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更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我被毛泽东从未放下书本的良好习惯所震撼,深刻理解伟人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新知的强大精神力量。(作者川石)
(作者简介)谢吉恒,笔名川石,记者与作家。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冶金作协会员、世界汉语作家协会河北省分会主席、中国CCTV央视官网荣誉院士、世界汉语作协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院荣誉院士。写作人生,扎根钢企,深入生活,讲钢铁人故事,出版《汗水智慧铸丰碑》《燕赵儿女走进人民大会堂》《难以磨灭的记忆》《走进红松的故乡》《丝路采风随笔》《新时代风采》《永远跟党走》《作家文化交流散记》等15部作品600余万字。作品入驻国家图书馆及30余个省、市、自治区和清华、北大、北京师大、复旦、同济、浙大、厦门大学等20余所著名高等院校图书馆。其代表作《作家文化交流散记》中的“汴绣艺术再现‘空中救人的奇迹’”“博鳌美景花絮”被诺贝尔文学研究院推荐给国际诺贝尔总部。散文作品“老君山之约”和“白云山赏太行菊传奇”,分别入选2021年度“文化盛世.群英汇聚杯”文化艺术作品展和《世界文化名人大辞典》。曾10余次参加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征文作品颁奖授奖仪式,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及合影留念。2024年被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海峡两岸四地网络(新华资讯网、澳门网、台湾文化网、香港文化网)评为最具知名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