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旅途随笔
文/邹显森
1976年,我退伍后供职冯川农机厂,翌年5月,与本厂采购员出差温州,联系订购高压拉杆塑料附件业务,当时温州社办企业发展名冠全国。准备就绪,我们即打点启程。
那时温州未通铁路,南昌至温州需先沿浙赣线经金华北上至宁波,再改水路入东海南下200海里,方能到达。直至1992年经国家批准,浙江省与香港联盈兴业公司合资才建成“金温铁路”。
列车途经杭州,本想游览一下西湖,孰料当地对旅店住宿管理甚严,需统一登记再安排旅社。当我们排队,好不容易轮到登记窗口出示介绍信,对方见无杭州二字,随即连信带话扔了出来:“不能住宿!”
游湖无望,当晚我们继续夜行,翌日黄昏到达绍兴。这里住宿虽不像杭州那么“扯淡”,但也折腾得够呛,因碰巧绍兴正在召开“工业学大庆”会议,旅社多被征用,我们寻走了不少冤枉路,总算找到一家由浴场改成的临时旅店,一间杂乱的老屋大厅,搭置简易木板床若干,犹如难民留置所,来此投宿者兀自不少。睡至下半夜,忽地有飞虫袭来,往你的耳朵、鼻孔、嘴里乱钻,顿时哔啪之声不断,我们忙拉开电灯,只见成群羽化白蚁纷纷飞向灯泡打转,唯有彻夜开灯才将就成眠。
当晚,我们结识了温州黄华五金厂采购员郑祥淮。在言谈中,得知该厂生产塑料制品,我们决定此项业务交由他们承做。
翌日,我们先参观了“绍兴鲁迅纪念馆”。馆内陈列着鲁迅先生家世、经历资料,以及遗物、手稿等。其中先生手书李白诗文一扇面我还记得:“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自我写照。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鲁迅先生逝世后的葬礼极其哀荣,一面书有“民族魂”的大旗覆盖于灵柩之上,即是当时社会对他的盖棺定论。
接下来去见识上中学时,先生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实景。这百草园是一个农家普通菜园,园内除碧绿的菜畦外,那高大的豆荚树、紫红的桑葚没见到。至于长吟的鸣蝉、轻捷的叫天子、会弹琴的蟋蟀、后窍能喷烟雾的斑蝥等,则只能勾起我童年印象。然而,这些普通生物在先生的笔端,显得是那样的生动幽默。
又步行约30米至小桥流水旁,有一排古旧的民宅,鲁迅先生启蒙的“三味书屋”就在其中。在厅堂匾额下,挂有一幅象征孔子的松鹿图,课桌板凳依旧,先生儿时与伙伴们放开喉咙:“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那人声鼎沸的读书情景仿佛再现。
之后顺便浏览了一下先生笔下,那个腐儒孔乙己常光顾的咸亨酒店。店内陈设老旧,曲尺型柜台后摆着大瓮小坛绍兴老酒,还有孩子们向孔氏索食“多乎哉不多也”的茴香豆。
绍兴轩亭口,是我国民主革命家秋谨饮刃就义处,理应前往凭吊。秋瑾,号鉴湖女侠,祖籍绍兴、生于闽南,跟随为官之父入湘长大。她是我国女权维护先驱,也是为推翻中国数千年封建帝制首掘一指女英烈。1907年,她与徐锡麟在皖、浙两地筹划武装起义失败,被腐清政府凶残斩首。“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女侠壮志未辞悲壮遗言,孙中山特为之题赠“巾国英雄”挽幛。
为让国人永远怀念这位女中豪杰,1930年国民政府特在此树碑存纪。碑身为正长方体,碑帽精雕四根小圆柱,与碑腰四角小狮子上下相应,充分体现出秋女侠柔美、钢毅的气质。碑座“秋先烈纪念碑记”铭文,为我国近代教育界泰斗蔡元倍先生所撰、民国闻人于佑任书。
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曾题词“勿忘鉴湖女侠遗风,望我越中女儿争光”。
这“鉴湖”实名镜湖,在绍兴市柯岩附近,风静时湖面如镜。鉴、镜同义,含对照之意。古今有志之士,常以此示己能有自知之明。在那漆黑一团的腐清暮年,可见秋瑾先生志存高远、抱负之大。
翌日下午6时我们排队登船,在我前面是一位中年妇女,挑着四只从编织袋孔探出脖子的大灰鹅,后面则是一个老农,摇摇晃晃肩挑两头燥动于麻袋中的养猪。其间,鹅嘎嘎而猪哼哼!可谓高低音自然搭配,不时给你来上几句禽畜“六重唱”,为登船旅客凑趣解闷。
随着汽笛长鸣,“浙江604号”客轮启航,经定海东海舰队港湾后开始进入了茫茫的大海。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大海,“海到无边天作岸”,但见星星点点白帆在天边移动,黛色小屿时隐时现。常见有渔船从我们旁边掠过,有的渔民双手高举大鱼,跳跃着向我们展示他们的收获。成群的海鸥追逐客轮上下翻飞,不时扎入船尾浪花中,喧闹着抢食被镙旋桨搅晕的鱼虾。
夜幕降临风浪乍起,客轮起伏频繁,我晕船未能看完船厅放映的电影《战斗里成长》。第二天凌晨,风平浪静,海上薄雾如纱,在海天之际,但见一轮红日,徐徐脱开一缕缕浮云的羁绊,喷薄而出,景象瑰丽壮观。
上午九时许,客轮抵温州码头,我们转乘一机动小船,到达黄华镇五金厂。经厂方热情招待,三天来我们吃够了平时难得的墨鱼、大螃蟹、蚬子等海鲜。
在黄华,我也见识了这里的水乡风光:纵横交错的港渠,将广袤的田园,分割成若干个板块。伫足虹桥极目四望,在淡蓝色的天底下,远近装点着几个醒目的村庄。自行车在这里基本无用,村民出行全凭船,常见大小船只或桨或橹,从凸起桥下鱼贯穿行。
合同订妥后我们回到温州市区,巧值当天中央“工业学大庆经验报告团”即将抵达。码头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学生、市民们手拿花束彩旗夹道迎迓。大约下午6时许,当报告团客轮渐入码头,顷刻欢呼声雷动、大小船舶汽笛齐鸣、鞭炮和二踢脚之声震耳欲聋,整个温州似乎沉浸在一个重大节日之中。 温州位于瓯江入海口,交通以航运为主,轻工业发达。当时改革开放尚未启步,温州则已初露端倪,私营经济在这里悄然发展、自由市场随处可见。此外,扒窃、盗抢等违法犯罪现象现象也开始抬头。晚上暗娼花枝招展,在偏僻小街尾随拎皮包之类人士招览生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来瓯视察时,曾笑谓温州称得上是第二香港。
翌日,我们游览了温州江心屿。此屿状如游鲸,与厦门鼓浪屿、漳州东门屿、台湾兰屿并称中国“四大名屿”。登上轮渡,耸立于孤屿岩顶的双塔遥相呼应,在绿荫丛中迎面而来。东塔建于唐代,六边形直桶七层,塔刹损毁。开始,我觉得这古塔怪异难看,像个大烟囟,一时纳闷?后来得知,原来这塔檐竟于腐清光绪20年,英寇在此建领事馆时被强行拆毁,当局反对无用,真所谓弱国无外交,这就是帝国主义给半殖民地留下的屈辱印记。西塔外观翘檐飞角,完好无损。
屿上风景如画,人文底韵深厚,被誉为“瓯江蓬莱”。历代著名文人谢灵运、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文天祥等均在此留迹。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这是被誉为山水诗派鼻祖,东晋浙籍谢灵运所留诗篇。
解放初期,温州市在江心屿建立革命烈士纪念馆,展出原中共温州独立支部创建者谢文锦、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等72位烈士事迹。后来,纪念馆经扩建,增添了大量有关红十三军、红军挺进师珍贵史料,成为浙江省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昔日温州之行转眼已近半个世纪了,忆之真想故地重游,再细览那个“瓯江蓬莱”。
作者简介:
邹显森,与共和国同龄,部队服役六载有余,退伍回乡供职镇府杂事企业、文广、综治、“三农”等工作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