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完全小学,这所坐落于原文庙之上,始建于1904年的学府,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从养正书院到交城县立高等小学堂,它在时代的浪潮中应运而生,见证了教育的转型与社会的变革,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抗日救亡与革命奋斗的篇章。
走进这所学校,吕祖阁、魁星楼、百年老柳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里人才辈出,华国锋、李立功、王作义、武正国等杰出校友的事迹熠熠生辉,成为激励后学的宝贵精神财富。

校长张劲对文学的热爱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在他的引领下,学校继续以“传承百年文化,建设名人母校”为使命,大力发展校园文学,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校刊《柳魂》在交城县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杨国宝的倡导与支持下应运而生,由李少华担任主编,为全校师生开辟了一片文学的绿洲。
《柳魂》,这一颗文学的种子,播撒在校园的每一寸土地。在这里,师生们以笔为锄,以墨为水,辛勤耕耘着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老师们将教学感悟、文学见解化作一篇篇深入浅出的佳作,为学生们指引文学的方向;学生们则用纯真的视角、稚嫩的笔触描绘出心中的梦想与对世界的认知,他们的作品或充满童趣的幻想,或饱含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在《柳魂》上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 2024年12月,在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代中小学打造文学特色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开题会暨第二届校园文学研讨会上,《柳魂》荣获山西省百佳校刊(报)三等奖。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文学沙龙”,与作家面对面交流,分享写作心得,畅谈阅读感悟。大家畅所欲言,探讨交流创作中的困惑与收获。也可以设立“文学创作室”,这是一个充满创意与灵感的空间,摆放着各类经典书籍、文学杂志,供师生们课余时间沉浸其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校园内的文化长廊也是文学的展示窗口,展示着师生们的优秀文学作品,从优美的诗歌到富有想象力的散文,从生动的记叙文到深刻的议论文,每一篇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与思考。这不仅是对创作者的肯定与鼓励,也能让其他师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受到文学的熏陶,激发创作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们巧妙地将文学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通过对课文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同时,开展“文学创作小课堂”,教授学生写作技巧,鼓励他们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做到了文学与教育融合塑造校园品格。
校园里,文学的气息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每一个角落。文化墙、门厅、楼道、橱窗,都成为了文学展示的舞台。墙壁上镌刻着经典的诗词歌赋,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与古人对话,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楼道间悬挂着师生的文学作品,那一笔一划、一词一句,都在诉说着创作的喜悦与思考的深度;橱窗里展示着校刊的精彩内容以及文学活动的照片,吸引着过往师生驻足欣赏,激发着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与向往。
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类文学活动,如文学讲座、征文比赛、诗歌朗诵会等。邀请知名作家走进校园,与师生们分享创作心得与文学历程,让大家领略文学大师的风采,拓宽文学视野;征文比赛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他们在比赛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一篇篇优秀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诗歌朗诵会更是将文学与艺术完美结合,学生们用激昂的语调、饱满的情感朗诵着经典名篇与自己的创作,让文学的声音在校园里回荡。
校史馆,以展板的形式呈现120年来完小的沧桑历史和辉煌。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校史,成为一门课程,让每一个孩子知道他们的脚下曾经是一群文人墨客的汇聚之地,让每一个孩子知道中共交城党支部在这片红色土壤成立,让每一个孩子知道一个个名人从完小走出……把完小的精神风范传承下去。
在校长张劲的带领下,交城县城内完全小学正以文学为核心,以丰富多彩活动为载体,将校园文化建设得富有特色。这里的孩子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技能,更培养了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师生们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在繁忙的学习与工作中,找到了一片宁静而美好的精神家园。
相信在“传承百年文化,建设名人母校”的征程中,城内完全小学的校园文学将继续蓬勃发展,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增添更加耀眼的光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文学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