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益 医 疗 站 往 事
文 / 武 稳 祥
我长安大兆乡三益村(鲍陂村)地处少陵原上。改革开放后,在新的形势下 我村新上任了以武文超为首的一班年轻村干部。颇富魄力、年轻有为,各项工作都走在全乡的前列。去年春天、决定重修村史,20多人参加编写,委任长安档案馆原馆长于理余和书法家呼延小舟共同负责。村史编撰工作 头绪繁杂,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要搞好这件光前裕后的公益善事。
今午(12、16)理余打电话说:让我把过去医疗站的情况写一篇,供他作为参考。我说:我年轻时长期在外做木工活,对村中的人和事知之甚少,特别是医疗站 没法动笔写。
随后我又想:我虽已年过古稀,一点体力活也干不成了,但若要作点文化之事,还是力所能及的。也应该尽力支持村上的修史工作,就打电话给栗新莲大夫,询问之后 知道了过去医疗站的一些情况。我觉得应该把此事用笔记下来,故有了此篇。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在同身边的医务人员谈话时,提出 “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
对此,毛主席在谈话中指出,中国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 都在农村,不为农村服务,还叫什么 ‘为人民服务’。
“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0年代产生的名词,是指当时中国农村中不脱产的基层卫生人员,他们一边“打赤脚”干农活,一边在农村行医诊病。(记工分)鼎盛时 全国人数在100万以上。
过去 我村有几位大夫,大多还不在家乡行医看病。如: 1队的武兆祥,一直在蓝田焦岱工作。3队的老中医冯振东,发愤自学成才,几十年服务于渭南。4队的武世杰,一直在西安水泥制管厂医务室上班。6队的中医大夫呼崇本,医术高超,曾任杜曲医院院长。9队的“点花先生”毋克礼,只有他在家乡为乡党看病。
紧随国家的大形势、响应伟大的号召,(当时我村称 三益大队)1968年,我村也成立了“三益大队合作医疗站”。在我村三个自然村中间、有一座面朝东的“药王庙”,一大间上殿供奉的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神医华佗,现为大队办公室。医疗站就扎在三间下殿内,分为一明两暗,在南房诊断看病,在北房取药,在小厢房打针。
看病的大夫有:10队的刘金尚、2队的栗新莲,6队中医呼崇本,还有10队擅长扎针的刘瑞璋。取药 打针的副手有:王巧芹、刘利萍、武政敏。每人每天记10分工,每月补助3元钱。后来刘金尚、武政敏二人相继病故,呼崇本考上中医进修后,医疗站就是以中西医扎针兼优的栗新莲为主力大夫。
医疗站一直遵照上级大兆公社卫生院的指示及安排,大家不辞辛苦,一年四季积极为全村人及妇幼作防疫保健工作,分季节按时打各种防疫针及接种疫苗,热诚为大家服务。其虽然规模不大,但为广大群众一般病痛的治疗,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多年来 医疗站为大家服务的感人事迹很多,栗大夫应邀给我说了几件鲜为人知的典型的真实事例:
1、那一年,5队于勤俭的母亲程雪芳,不幸患了严重的肺结核,大口吐血不止,几天昏迷不醒,眼看人都活不成了。全家人急得束手无策,含着热泪 赶忙给她都穿上了‘老衣’。实在无奈之际,有人提议道 让栗大夫再看看,权当尽心呢。栗大夫中西并用兼打针,竭尽全力抢救,神手施妙,拦住了病头,终于起死回生。至今其人还健在,全家人无不感恩不尽!
2、我少陵原自古干旱缺水,为响应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伟大号召,到处修水库 打井抗旱。我村8队的妇女队长 女青年王启兰绑好绳,在辘辘放绳下井时,不幸井绳断了,立即把人跌下了20 - 30米的深井,被严重摔伤了腰部,大家赶忙齐心协力把她救了上来。
人们赶紧绑了个简易担架,把人抬到了医疗站。栗大夫检查后 看着伤情严重,就说 应该立即把人送往医院抢救。她就和巧芹陪着担架、刻不容缓立即徒步奔往西安南门外的“红十字会医院”。两地要相隔几十里的路程,走着去 真不容易啊!后来医生说:“多亏送来的及时,要不然 后果不堪设想”。
3、大约在1975年,我村的小孩子们流行一种传染病——麻疹(俗称 过呋差)。当时有好多人迷信 不相信科学,有病小孩不能让出门,耽搁了及时的医治,那一年 我村病死了好几个小孩,令人惋惜。大部分人都抱着娃到医疗站,栗大夫等想方设法 精心医治。最后 有病的小孩都喜获了痊愈。
4、有一年,4队武民虎之母杨玉芳,身患重病,面黄肌瘦,严重贫血,肺心 肠胃都有毛病。经栗大夫的多次精心治疗,病情大为缓解、直至痊愈。
5、远在1978年冬,我参加的公社建筑队、正在大兆中学盖房施工,那天我一接到紧急传信:我妻可能即将分娩生产。我急忙给工长打了个招呼,立即骑着自行车 飞奔“春临医院”。到了后方知:我妻是被栗大夫和堂嫂何福兰拉着架子车、徒步十几里赶送到医院的,妻子已进产房。
听人常说:“人生人 吓死人”,我们都在医院走道焦急地等待着。过了好大一会儿,一声洪亮的儿啼声、终于使我们放下了悬着的心。一位护士出了门高兴地说:“是个男孩,母子平安。” 我闻喜讯 兴高若狂,立即骑着车子 到村西小商店买了1 斤水果糖,进了医院大门 逢人便散糖,大家都同乐同喜!我永远都牢记着栗大夫二人的这份恩德。
医疗站和栗大夫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叙述了。这也是因理余提起的话题,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让他参考选摘着用吧。
尽管老话说:“闲谈勿论国事”,但我由不得想说说自己肤浅的看法。尘世上的一切人和事物,都必须一分为二地客观的看:过去缺吃少穿 生活艰难,是都亲身经历过的不足和缺憾的一面。但过去看病、上学确实便宜 花钱少得多,这又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一面。
自从1978年 党的11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新国策以来,政顺民安,神州大地起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们伟大的祖国空前强盛,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如今的中国 谁不刮目相看!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大幅度地提高,丰衣足食、人心欢畅。城乡到处 高楼林立,欢声载道,莺歌燕舞,欣欣向荣。从心里 十分庆幸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但是 也必须看到:在一派大好形势下、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憾:如 物价疯长、看病贵、上学贵,房贷车贷如山大。贪官污吏 层出不穷,国家屡除不尽等。
但是 凭良心说 现在总是比过去各方面都好的多了!我们也应该知足常乐了。
正是:
1
当 年 生 活 都 艰 难,
合 疗 看 病 少 花 钱。
救 死 扶 伤 栗 新 莲,
至 今 犹 忆 医 疗 站。
2
欣 逢 改 革 春 风 暖,
天 翻 地 覆 换 新 颜。
国 强 民 富 喜 今 朝,
尚 有 缺 憾 盼 改 变。
—— 长安 武 稳 祥
2024、12、18、完稿
借机再说一点题外话:
【我村的医疗站建于1968年,1986年奉命撤销。当前,雷海鸥接替了村上的新医疗站,呼崇本退休后在家开了一个中医门诊所,栗新莲在家也开了一个理疗馆、间接看病。6队的呼延平继承父业,也开了一家“长安诊所” ,聘请了两位名医,妙手回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尽管现已时过境迁,但他们为家乡的医疗事业和人民健康,都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与心血,理应载入村史。
还有个事情值得一提:栗新莲 张立志夫妇教子有方,他们共有三个儿子,个个优秀。长子张峰由解放军军事大学毕业,现在酒泉导弹部队是位少将师长,他是我村当前最大的干部。次子张涛,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博士研究生,现在上海工作。三子张乾,交通大学毕业,西安二院的外科主力大夫。孙子张嘉熙,博士研究生。一家连中四元,这在我村都是独一无二的。令人怎能不敬佩和羡慕呢!】
此字为三益村原书记 - 袁礼义 题
作者简介:
武稳祥:男 系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三益村(大鲍陂村)人。于1953年11月17日出生于少陵原上一个普通农家。8岁上学,1966年在本村学校高小毕业。恰逢文革,无奈辍学,回乡务农。自学木匠,服务城乡。苦谋生计,四处漂泊。栉风沐雨,历尽艰辛,暑来寒往,二、三十年。
自幼好文爱诗,常常忙中偷闲 练笔习写。1992年底,在陕南惨遭车祸,九死一生。十几个昼夜昏迷不醒,水米不进,
日夜竭力抢救,终于起死回生。医治十载、重伤转轻。仰天长啸、不甘消沉! 拙手抖笔、泪洒毫端,三个春秋、苦成长篇回忆录《蹉跎年华》,约30万字。赠送亲朋好友,多获好评! 2002年8月13日在长安作协常务副主席王渊平的带领下,长安电视台闻讯前来摄像采访。后来播放了4遍。2002年8月20日《长安报》专题报道。2004年春,在长安区残联会长张萍的带领下,一行五人前来专访。后来此事被收录在《共创美好明天》之书中。无论炎夏寒冬,坚持笔耕不辍。2012年紧随国家 农村城镇化的形势,在众友的鼎力协助下,为故乡撰写村史。起名:《千年沧桑古鲍陂》。朝乾夕惕,呕心沥血,春华秋实,终于报捷。图文并茂,争相传阅。桑梓流芳,聊慰平生!
数十年来,每逢要事,触感动心,无论悲喜,辄有笔记,积稿成摞。屡屡喟叹:时乖命蹇 但是总不甘心!由于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因而习作只能以顺口溜居多,无奈之间 只好望洋兴叹了。但不论优次 每一篇都是竭尽全力,煞费苦心 修改再三,无一篇不是倾吐心血凝结而成的。因而,且不管别人如何看法,甚至不屑一顾。但他自己永远是敝帚自珍、弥足珍贵的。2016年冬集结成册,取名:《诗苑雅韵》。诗选书成,引起多方关注,备受左右好评。
2017、2、17、长安电视台前来摄像采访,2、20晚及后来长安新闻播放了多遍,并发到了腾讯视频网上。2016、12、入编由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编辑的《长安文学集结号 — 长安作家及作品名录》。仅一农民 又非作家、忝列风雅之班,都岂不有辱大雅之堂?惭愧,惭愧!
2017年春末夏初,有幸赴北京一游,大开眼界。归来乘兴撰写游记《春暖京华》,意为留念。也可为没去过北京的人作一些简略介绍,亦乃初衷。2018、5、4、在“京兆文学”网上首刊(第一期)。实在没料到,反响强烈,评价颇佳。第一天就有500多人阅读,这些天来阅读者陆续竟逾千人。还有许多人抒情留言,热诚点赞。喜出望外,甚感欣慰!
作者相关作品:
武稳祥 || 满天白鹿情----惊闻陈忠实先生逝世而缅怀
武稳祥 || 薄陵漫谈
武稳祥 ||《寒衣节 》
武稳祥 || 少陵奇葩古鲍陂
武 稳 祥 || 庆 三 八
武稳祥 || 师 生 情
武稳祥丨赞 航 院
武稳祥丨《仿春词》
武稳祥丨平凡人生董颖夫(上)
武稳祥丨平凡人生董颖夫 (下)
武稳祥丨赞董公
武稳祥丨怀 柳 青
武稳祥丨常宁宫
武稳祥丨常宁宫
武稳祥丨柳青广场
武稳祥丨感念陈忠实
武稳祥丨好事多磨
武稳祥丨好事多磨(下)
武稳祥丨《戳马蜂窝》《诗苑雅韵》
武稳祥丨雁落塞北
武稳祥丨端午节
武稳祥 | 古镇新韵(一)
武稳祥 | 古镇新韵 (二)
武稳祥 | 古镇新韵 (三)上
武 稳 祥 | 古 镇 新 韵(三)下
武稳祥 | 古镇新韵(四)上
武稳祥 | 古镇新韵(四)下
武稳祥 | 醒世歌(外一首)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尊敬的各位读者朋友,欢迎大家继续关注《神禾原文轩》。您的每一次关注都是对作者莫大的鼓舞、和对本平台最大的支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