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展风采,甘颂新时代
文/袁炳淑
襄都区“五老宣讲团”成员刘孟领说:“我是具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愿意为党做贡献。”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充分利用退休后的“第二青春期”,努力学习,勤奋写作,仅2024年就发表在报刊网络媒体文章达180多篇(次),获得“华章杯”“芙蓉杯”全国文学征文大赛金牌,获得国际全网金笔作家散文一等奖,获得世界大同媒体特刊、名人名家艺术网和中亚国际艺术节“中国好品牌年度人物榜”优秀奖。
面对厚厚的文章稿件、面对厚厚的获奖证书,面对厚厚的亲朋好友祝贺,问他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做到这么优秀的呢?
他笑眯眯地说:“我小时候,一穷二白的祖国刚解放,家家户户穷得叮当响,净米净面白的窝窝头也没有,何况说大米白面,再看看现在,大米白面都不知道吃什么好,穿的用的什么也不错,生活多幸福啊!退体后,每个月还有养老金。这么好的日子,都是中国共产党带给我们的幸福,要永远感恩党!”
正是基于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激励着他凭借一腔热血、百般努力、千辛万苦撰写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好文章,展示了他对党的赤子之心,对党无限热爱之情,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爱戴之怀!
他不顾70多岁的年龄,充分利用退休后的充裕时间,学政治、学业务、学报刊、学网络知识。除了接送孙女上下学,主要任务就是读书学习。单就“华北历史文化第一城邢台”的学习札记,少说也有300多万字,满满的一大箱子。他抓住退休后不上班的间隙,不是写,就是画,生活充实得很。由于对文学的爱好,他就没抱怨过累,没说过苦,而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充电、充电、再充电,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上水平。
他实地采访人物,采访风物,采访实物,尽量求得文章的圆满。在太行泉城美丽邢台的“文化兴市”活动中,他采写的《邢台南关探街巷》系列作品,被《牛城晚报》、《燕赵文学》、《襄都老干部》、《邢台老干部》等媒体相继报道,尤其是在“百度”发表后,浏览量猛增,百万见长。这个稿件二万多字,分八期发表,至少有十来个媒体发出报道,受到领异和读者好评,并获得邢台市襄都区古城开发保护管理中心及邢台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颁发的荣誉证书。
他拿着荣誉证书兴奋地说,邢台古城好南关,哪条街、哪条巷,多么长、多么宽,有什么历史故事,有什么文化特色,都得调查了解,现场核实,在府前南社区书记大力支持下,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字斟句酌,整理成章。学习了、写作了、发表了、受赞了,他常常快乐笑对,不断进取。记得《牛城晚报》在连载期间,让他补充一下羊市街的照片,他快速地冒着38℃高温按时完成了任务。还有邢州古城东西南北四道城门,南北长街清风楼等,无论是太行山区,还是浅山丘陵,或是平原河湖,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都及时予以报道。由于他学习认真,调查用心,办事用情,喜欢追根,连续几年来,累计发表文章七八百篇(次),仅2024年就近200篇(次)。
现在,联系他的人越来越多,他都甘愿到现场,见本人,看本物写作出来,正能正量歌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好形势中的典型人事,鼓励士气,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永向前,围绕改革作文章,稳中求进谱新篇。
他无愧为——
【一】片赤心报党恩,
【二】足踏地印痕深。
【三】阳开泰颂人物,
【四】海扬名求实真。
【五】彩风物绘画面,
【六】韬纵横呈缤纷。
【七】步找压歌华夏,
【八】仙齐颂中华魂。
袁炳淑,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1951年出生于邢台市信都区龙门村,不论是部队服役还是回乡工作,都热情写作宣传正面典型人事,有多篇文学作品发表在《民间文学》《故事大观》等杂志上,并出版了自己撰写的英雄人物书籍《情憾天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