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千年甘肃文化系列,敦煌(10)
月牙泉,玉门关,阳关
敦煌莫高窟响名世界,已是国内数的着的王牌旅游景点。
我国南北各地,分布有许许多多宗教摩崖石窟、泥塑造像等艺术文物名胜。开凿最早,最有规模的当数公认的4大佛教艺术石窟,即甘肃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石窟。
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东土,作为外来文化融入了华夏文明的。中国的本土道教博大精深,对西域的文化渗透自然不可避免。人类同根同源,地球村本身不大。
![05c78bf215298[00-00-00--00-00-30].gif](https://img.zdwx.com/templates/default/images/defaultblack.jpg)
我们着重写8千年甘肃,东南与西北象一把斜躺着的吉祥如意。如意东边的一头,天水8千年,依次向西。如意西边的一头河西走廊,有史描述的2千多年。
河西走廊的文化故事,显赫的一点是河西走廊是华夏文明与外来文明的融合。北方的外来客难跨千山万水。所以这条特殊的"走廊"的历史地理意义非凡。人类的文明和进化是相互影响的。
敦煌莫高窟的伟大,是将文明定格在石头上,让后人回顾,是阅读历史显而易见的证据。除了敦煌之外,河西走廊的几个石窟开凿时间也很早。如武威的天梯山石窟,规模不大,却是龙门石窟,云冈石崖的祖源。张掖肃南裕固族县,还有马蹄山石窟,同样有较高的考古与艺术价值。
我们山西有天龙山石窟,是仅次于4大石窟的文物宝地。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天龙山近邻的龙山,有罕见的"道教石窟"。规模不大,独具风彩。能让我们阅读多样的历史文化。
敦煌莫高窟,来了一次等于蜻蜓点水。每次看8个窟,来10次也只能看80窟。人类的艺术宝库要严格保护要紧,不排除有点儿饥饿销售的意思。过来一次不容易,也只能瞥上几眼也够奢侈了。
千里万里跑过敦煌来的,主要也是奔莫高窟来。可大家别忘记,河西走廊是一段精彩的地理文化,是华夏历史的经典片段。莫高窟只是甘肃河西走廊文化金链上的一颗钻石。

敦煌是古代沙洲,在这里并不只沉淀了佛教艺术。千里迢迢来了,眼球享受了风景,不触动思想与想象力,不重温一次河西走廊的历史传说,那就等于没有阅读敦煌。
敦煌还有国内闻名的5A级自然景观,鸣沙山,月芽泉。
月芽泉的出现,仿佛是老天爷的巧意安排。为了让缀在天边的明珠莫高窟不孤独,跨千山万水奔着一朵艺术花而来,未免不尽意。有月芽泉相映,增添了另一自然的情趣。
紧靠敦煌城外东南,相距莫高窟不到十公里就是月芽泉。
敦煌城一片小绿洲,往南就是大沙漠。荒漠连片,逼近新疆有名的无人区罗布泊。
鸣沙山,紧挨着敦煌市区。以山泉共生,沙水共生著名,获评世界地质公园,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
月芽泉景区绵延40公里,沙漠景观震撼。核心景区是群沙山怀抱着一汪泉水,如同弯月落地,蔚为大观。进了鸣沙山月芽泉景区,眼睛豁然一亮。细白的沙山拔地而起。蔚蓝色的天空衬托,心旷神怡,巴不得即刻与其拥抱。
月芽泉景区内有数棵参天古树,记录了千载的古老沧桑。亭台楼阁,有夫妻柳,观泉廊,药王庙遗址等建筑。月芽泉的水很清,边际长着茂盛的蒲草,像琼衣镶了一圈绿翠。任意放眼看去,映入眼帘的都是美景。最好的景观是爬上对面百多米高的沙山顶部俯瞰,一览无余,是打卡留影的最佳。

喜欢安静的人,悄然坐在那里,俨然是超脱了的活神仙。此情此景,本应天上有。不得不感叹造物的神奇。人的渺小。
敦煌市有4处国宝级文物,莫高窟,玉门关遗址,汉长城,还有一处鲜为人知的"悬泉置"。位置在瓜州到敦煌的国道旁。
甘肃不大,尽是神话。敦煌不大,满地奇葩。悬泉置在常人眼里是荒芜和苍凉,却是一座文化的富矿。
悬泉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在丝绸之路上建设的一座大型驿站,距今2千多年。为什么叫"悬泉置",很有料的。汉武帝期间有位号称"貮师将军"的李广利,他领军进入了无人区迷了路。荒漠无垠,苦于找不到水源。军士们纷纷倒下了。山是秃山,寸草不生,地是干沙,谷是干谷。一座石山横在眼前。上面还刻有"滴水石"3字。李广利火了,这不戏弄爷吗?他手拍石慨叹:"滴水石,不见水,戏弄路人,徒有其名。毁我三军,留它何用?"他意欲发泄悲怆且绝望的心境,仰首青天,持剑猛向岩石刺去,一声嘶吼,"难道天要灭我李广利?"剑刺入石缝中抽出后,忽然一汨清冽的泉水喷涌而出。李广利大惊,欣喜若狂。不禁下跪,赶紧的叩谢老天爷。军士们有了水喝,争相痛饮,士气大振。之后还打了大胜仗。后人为了纪念李广利将军,在此地建了庙宇纪念。官家还建了一大型驿站。并冠名为"悬泉置"。
上世纪末,考古学家发现了悬泉置,对遗址进行了挖掘,发现了数万件有价值的文物和简牍。从内容的记载,证实我国邮政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人类文明的证据就是这么一点点开掘的。
历史,地理,文学,悬泉置故事有的讲。
河西走廊一千余公里。敦煌还不是西尽头。到与新疆交界的星星峡还有几百公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定哪天又跳出一个历史文化的新奇。
没有任何一处地方,历史,地理,加上文学揉合的如此紧密。河西走廊精彩的文学遗产除了武威一带的凉州词之外,敦煌的荒域内蕴给了诸多名家特殊的营养和佐料,泼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名墨。
玉门关,阳关,之所以植入华夏人的心里,全是两段诗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这首唐诗,堪称凉州词的头号代表作品。
玉门关,在今天敦煌城的西南方,较阳关稍近些。故址在汉代小方盘城。汉代修建长城,这里成为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冲。2千多年过去了,玉门关留存着方型夯土的轮廊,中间像一眼窑洞般的狭窄通道。玉门关有感人的故事。西域商旅之路,无论从外国到中原,还是西出关远行,一路荒漠,驼马为伴,经常迷途难返,凶险异常。运送玉石丝绸的驼队常借助于大雁识辨方向。有神奇的大雁空中盘旋,会说话,"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再贪财的商人,保命要紧。后来,按照神雁的启示,玉门关上镶上了一块很大的墨玉,日夜放光,如沙漠中的航标灯为人引路。玉门关由此得名。
到了唐代,5百年过去,威胁西北的匈奴人换成了突厥人。唐代国势强大,威震八面,边境太平。河西走廊的边塞词兴盛。
王之焕的凉州词,词意绝美。写境写情写心写实,把河西走廊描写的无比神奇,几句话撼动无数人的心魄。尤其是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是游牧民族音乐表达的乐器。这份苍凉与杨柳不结缘,与草木不生情,不能埋怨春风啊,一座冰冷的玉门关,阻挡了生机。形象的描绘,把对大自然的无奈,河西走廊的风情,人融入天地的渺小,意境的广大等,14个汉字儿散发的能量所以经久不衰。
玉门关不寻常,上了文学榜,扬名四海。

玉门关,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与西亚几个斯坦国的地理节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之列。
阳关,又是另一种文化滋味。
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成为中国人送别,离别诗的头号经典作品。有诗有画,有情调,有温暖,有伤感。反复诵读这首诗,何止是翻了五味瓶。任谁都是百感交集,说不上的滋味。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神来之笔。王维是山水诗人的天花板。古来说他的诗充满了场景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仔细地嚼一下,实际上王维也没想到,是历史和地理的佐料帮了他。
当时王维的一个好友叫元二,元二是京官,被朝廷派到新疆龟兹城去应差(龟兹是今新疆库车)。王维知道后便去咸阳办了场元二送行宴。一瓶美酒催生出千秋送别诗。
本人解读王维的这首佳作,认为让人刻骨铭心的文眼是末句的"阳关"二字。
阳关就在敦煌。玉门关再往南走几十公里。古来有解释,因为玉门关是河西要塞,阳关又是仅次于玉门关的南面关隘,所以得名叫阳关。玉门关偏远,阳关更远。古人遥远的概念与现代人有别。即便有车马助行,不过日行几十里。关山重重,路途凶险,充满危机。一次远行,就是生离死别的考验。所以王维的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堪称送行者的绝唱。内涵无比的丰富。有温度有忧心,人性毕现,凄惋悲壮。

阳关,至此成了传播万古的历史地理标志。阳关,究竟在敦煌什么地方,仍有争议。大都以为,敦煌西南75公里处的"红山口"或"古董滩"为阳关旧址。游人到此凭吊,扩展想象的张力。
敦煌,踩过的土地都是诗和远方。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