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茫的北国边陲,有一处古老而神秘的地方——杀虎口。这个名字,如同一把锋锐的利剑,直指人心最深处的恐惧与好奇。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也是历史与传说交织的节点,是人性光辉与阴暗并存的试炼场。
杀虎口,古称参合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区)交接处。地形十分险峻,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北依雷公山、庙头山,万里长城由东北向西南延伸而去。苍头河由南向北贯穿其中,构成一道宽200多米,长3000多米的天然关隘。作为一代雄关,杀虎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王朝都在此屯兵遣将,设置防守。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通道。也正是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杀虎口成为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地方。无数英雄豪杰在此折戟沉沙,无数家庭因战乱而破碎。每当夕阳西下,站在杀虎口的古城墙上,仿佛能听到那遥远的马蹄声和战鼓雷动,感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与苍凉。
这里见证了无数次的战火烽烟,每一次交锋都如同在历史的画卷上重重地抹上一笔。从秦汉的烽火连天,到唐宋的边关诗韵,再到明清税收“日进斗金”的贸易繁华,杀虎口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见证了中原文化的正气、包容与坚韧,也见证了北方民族的强悍、英勇与不屈。
深入历史你会发现,杀虎口不仅仅是一个战场,也是一个人性的试炼场。在这里,人们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忠诚与背叛的选择。有人为了国家的利益,毅然决然地踏上这条不归路,哪怕前路是刀山火海;也有人为了个人的私欲,背叛了信仰,出卖了灵魂。
在杀虎口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广为流传:一位年轻的将领,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但他没有选择复仇或沉沦,而是坚守在杀虎口,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人口中传唱的英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寻那份超越生死的信仰与责任。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这位将领一样。在杀虎口的阴影下,也有人选择了逃避与妥协。他们或许曾有过崇高的理想,但在现实的残酷面前,他们选择了放弃,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杀虎口,作为一个历史的符号,它让我们回顾过去,也让我们思考未来。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自己的“杀虎口”。面对生活的压力、工作的挑战、人际关系的纠葛,我们是否还能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原则?是否能不被非法利益及阴谋诡计迷惑?是否能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人性的角度讲,杀虎口的故事,是对人性的一次深刻剖析。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只有坚守信念,勇于担当,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我在右玉时,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去杀虎口领略其风韵。每次行走在杀虎口这条古老的青石路上,回望历史,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在这里,倾听历史的回响,凝视古战场的烟火,探寻英雄的足迹,聆听古韵诗文,体验“日进斗金”的边贸繁华,会触景生情的产生对人性的无尽思考。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以史为鉴,借古通今,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杀虎口”,勇敢地面对它、战胜它,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这里,我特别提示,游历杀虎口,更应该学习新中国右玉人民创造的“右玉精神”。
右玉,历史上是“山西”的毛乌素沙地。“一年四季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沙尘刺脸如刀割,鸟禽不落草不生”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右玉大地,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全县人民坚持不懈绿化造林,锁住了风沙,增添了绿色,一改过去的荒凉,成了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杀虎口也紧跟时代的步伐,正在“以新复旧”、恢复历史原貌,重现历史风采。今天“参拜”杀虎口,不仅感受历史风韵,还能体会“右玉精神”的光采。鉴古赏今,弃恶扬善,积德塑形,鼓励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参考资料:参合囗)
作者简介
田玉平,祖籍山西五台,现籍怀仁,退休人员。喜欢写作,却又文字功底差;爱好文学,却是欣赏水平低。盼与有识之士、之群体结缘,见贤思齐,不断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