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中 见 闻 录
作者:张 晓 虎
突然之间,身体很不舒服:头昏脑胀,四肢无力,口干舌燥,不停地喝水,不停地上厕所。怎么了?心中大吃一惊,急忙去诊所找医生。医生检查了一下,开了药,说回家后按时吃药,好好休息。
然而,效果不是很好。
于是,又去了县城的中医院。挂了号,上到了二楼,找到内科看病的老医生,坐在凳子上,把自己生病的情况慢慢告知。老医生说应该好好检查化验一下,可是,时间已是下午医院快要下班的时候了,我说自己明天还要上班呢,先开些药回家吃吃,看情况如何,再做决定。老医生说这样也行。随后,便开了处方,让我去一楼挂号窗口缴费,然后,上二楼找中药房取药。
在二楼中药房取药时,见到了那位老医生准备下楼,他对我笑着点了点头。我这才仔细观望了他一下:瘦小的身材,头发已经花白了,腰杆挺直,精神矍铄。他的年纪应该有60多了吧!匆匆一面,难忘而又美好的一瞬间。
情况越来越糟糕了,甚至到了上楼都很费力难受的地步。怎么办?我还不是很老,余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家庭的责任与重担更是无法推卸,既然如此,那就必须住院好好治疗。
星期天上午,我去县医院看病。
医生让我做了血糖测试和尿检。单子一出来,坏了:血糖22,血脂和血压都很高,而且,尿检中还有两个“+”号。医生严肃地对我说:“很严重很危险,必须住院治疗,糖尿病,可不是小问题!”学校的马向兵老师也来医院看病,在门口碰见,笑着打了声招呼,他说身体不舒服来医院看一下,可能是肠胃方面的问题。言毕,随手接过我手里的化验单看了一下,说道:“张老师,你的血糖和血脂都很高,比较严重,要好好治疗,可不敢给耽搁了,身体比啥都重要!”
如此看来,我一定要下定决心住院治疗了。尽管我不喜欢住院,嫌麻烦,还有医院到处都是病人,空气不好,环境令人郁闷。然而,事已至此,别无选择。除非你想放弃生命,一走了之。
怀揣医院的化验单和医生诊断结果,心情非常沉重,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了一般,天昏地暗,低着头一步步走回家里。
妻子知道情况后,很是焦虑担忧。事不宜迟,她让我赶快收拾东西,去医院办理住院手续,安心治病,什么都别想。
找到住院部三楼“消化内分泌科”,在护士站做了登记,提着自己的行李走进最东边的病房,在1号病床前停下了脚步,放了行李,沉沉地坐在了床边,气喘吁吁,大汗淋淋,头晕目眩,万分难受。
四人间的病房,已有两人住着。都是陌生的面孔,相视无言点头略微一笑就算打了招呼。同一个病房,同病相怜,理应相互照应团结友爱才是。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谁能没有个麻烦困难呢?与人为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处世之道也。
我的病床靠近南墙的窗户,光线很好,放眼望去,外面是一个很大的医院内部停车场,四周都是高楼,变化真的很大,令人感到新奇而又陌生。
不久,值班护士来了,问过姓名病情之后,便动手忙个不停:换床单被罩、测血糖、量血压,还要求我躺下休息,不要随意走动。随后,鼻孔上插了氧气管,胸部贴了很多带线的塑料片子,又要挂吊针,4大瓶。天哪,我有些无法承受,感觉自己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这里是医院,我是病人,不咬着牙硬着头皮忍受行吗!
妻子也忙个不停。打热水,给床头柜里放东西。出去买日用品,脸盆、毛巾、牙刷牙膏、碗筷等,走来走去,气喘吁吁。她原本身体也不大好,时常昏晕、腰酸腿疼,还要上班、照管孩子、料理家务,真的很不容易。也是咬着牙硬撑着呢。大概人人都是如此吧,表面上看着都很好,风平浪静,其实各有各的艰难困苦。
自此,我就在医院安心治疗了。
1.病 友
3号床是一个50多岁的瘦个子男人,妻子陪护。从谈话中得知,他家在楼观镇,是一位果农,常年给外地贩卖弥猴桃和时令水果,见多识广,心直口快,说起以往的经历,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是一位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医生要求少食忌口,只能吃一点儿馍菜。有时晚上浑身难受,躺在病床上呻吟个不停,妻子无法歇息,也忙个不停。
我曾经在楼观镇工作过一段时间,对于那里的地理情况很熟悉,两天后,我和他变成了无话不说的友人了。我妻子单位忙,有时不能来病房陪护,他的妻子给了我很多的帮助照顾,虽是小事,却让人心生温暖感动。后来,他出院时把一些水果留给了我,我不要,他的妻子笑着将水果硬是放在了我的床头柜里,言说他们在外面买东西方便,家里什么都有,想吃啥有啥,我一个人在病房里不大方便。另外,还有一些自己家里种的猕猴桃,让我转交给主治医生和护士,感谢她们尽心尽力治疗和护理,一点儿心意罢了。
2号床是一位老年教师,60多岁的样子,胖矮,白净斯文,圆脸大眼睛,脸色红润,开朗健谈。他患的是肠胃病。在我住院后的第二天上午来到病房。一个人,没有人陪护,两个儿子都在西安工作,妻子在家照管孙子,料理家务,很忙,没时间陪他看病。他很和善,说话面带笑容,吃午饭时,见我还在病床上挂吊针,无人陪护,便要给我买饭,问我想吃什么他顺手捎回来。我笑着拒绝了,说挂完吊针后自己下楼买些吃的就行,再说柜子里还有一些零食呢!第二天,他还是一个人来,拿着医生开的检查化验单,独自一人去门诊大楼检查化验。望着他转身离去的背影,我心里一阵酸楚,不禁一声长叹:人老了很可怜,太难了,尤其是生病住院。下午挂吊针,同病房的人理应相互关照,和睦相处。医生对他说:“你年纪这么大,一个人来医院看病很危险,要是一不小心摔倒了怎么办?必须有家人陪护,有什么困难必须克服,这是看病,不是别的事情!”他坐在床边低头不语,若有所思。
第三天上午,他的妻子来了,在他挂完吊针后,言说家里有事,便匆匆离去。如今的人都很忙,压力大事情多,老年人看病住院真的很麻烦,无人陪护已成了不争的事实。见此情景,我再一次悲从心生,情绪十分低落,人,要是不老也不生病该多好啊!
3号病床是一个乡下老太太,很热心、细心,话也多,晚上空闲时,便爱唠叨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她年轻时丈夫病故,没有再嫁,怕孩子们受委屈,一个人硬撑着把4个孩子养大,娶亲的娶亲,出嫁的出嫁,如今已是儿孙满堂了,安享晚年。她说平时一个人在家很是孤单寂寞,儿女们都很忙,只能打电话视频问候一下。逢年过节时倒是很热闹,儿孙一大群,欢天喜地说笑声不断,共享天伦之乐。
2.医生和护士
我的主治医生名叫李芳芳,很年轻,看样子30岁上下的年纪。中等个儿,圆脸大眼睛,肤白貌美,一脸和善,说话轻声细语。每天上午,她准时来到病房查看,做好记录,然后,回到办公室,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开药挂吊针。忙个不停,非常辛苦。
有一次,我住院期间感冒发烧,头疼、呕吐、昏晕,急忙去办公室找她,她知道了之后,用笔在本子上做好了记录,说等一会儿让护士把药给我送过去,让我先回病房好好休息,不要走动,多喝水。大约1个小时之后,护士把写有我名字的感冒药递到了我的手里,服用之后,症状很快消失了,真是神效,药到病除,医者仁心啊!
听人说她是陕北人,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周至县人民医院工作,这么年轻就当上了主治医生,真是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啊!糖尿病很复杂,慢性病,不好医治,病情时轻时重,需要医患之间密切配合沟通交流。她每天查房时,总是面带笑容,问我身体状况如何?哪儿不舒服?用药后感觉效果如何?等等。然后,回到办公室根据病情开药挂吊针,竭尽全力减轻患者身体病痛。并且,反复叮咛我看病期间饮食要科学理智,必须忌口,有些水果含糖量很高坚决不能吃,还有油炸食品和猪肉都不要碰。
临出院时,她给我开了一些治疗糖尿病的药,上面写了用量和次数,再三叮咛我要按时吃药,注意饮食,还要下决心戒烟、戒酒、忌口,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出院并不代表完全康复,糖尿病是慢性病,很危险,千万小心。之后,她又一次来到我的病床前,笑着说:“听人说你是中学老师,麻烦你把我给你开的药品名和用法用量给我再说一下好吗?我看你记住了没有。”我笑着做了回答。她点了点头,转身出了病房,忙别的事情去了。平凡也是一种美,悄无声息。生活里随处可见。
1号病床的负责护士名叫刘露,很年轻,20多岁的样子,中等个儿,圆脸短发,白白净净,快人快语,工作认真细心,一丝不苟,话语亲切温和,视病人如同家人一般。每天“姨、叔”叫个不停,很忙很辛苦。
刚住院时,我的病情很严重,必须记录检查每天的尿次和尿量,饭前还要找值班护士调“泵”,鼻孔还要插氧气管,打胰岛素等,我时常顾此失彼,丢三忘四,她看见了就说,很严厉。我笑着说:“太麻烦了,没必要这样,很不好受呢!再说,你们也很忙。”她笑着说:“叔,还是严格一些好,你是来医院看病,不是旅游住宾馆。而且,你的病情很严重很危险,我们都很担心,马虎不得!对你严一点儿是为你好,盼望你早日出院,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多想想,多多理解。”
言之有理,我欣然接受,并努力做好不出任何差错,克服种种困难,端正思想,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安心治病。
有一次,我想晚上回家办点儿事情,第二天再来医院。正好她值班,我在护士服务站找到了她。她知道了之后,立即给我取了一张病假条,指导我填写。并告知我回家后应注意的事项,第二天一定要早到医院,有什么事立即电话联系。晚上,她抽时间给我打电话问候,问我身体状况如何,有什么不舒服立即电话联系。
每天早上,她都要检查病房卫生、病人床铺、床头柜等,亲自动手整理,非常细心认真。我笑着说:“老病号了,床铺好着呢,就那样吧,别麻烦了,你们一天到晚都很忙,没有必要每天弄来弄去的,歇歇吧!”她笑着说:“叔,这是我们的工作,应该的,病房卫生好了,病人心情就好,病人心情好了,身体就康复得快,你说呢,对不对!
临出院时,她帮我收拾行李,还要忙着给别的病人扎针、换药、测血糖、量血压、取药、换床单被套等,忙来忙去,马不停蹄。此地一别,今后可能很难再见面了,尤其是这样一个多变的时代,单位工作人员频繁调动也是实际情况。这些日子一来,朝夕相处,她又是如此真诚、热心、认真、细心,无微不至,教人如何不动容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手提行李走出病房,站在住院部“消化内分泌科”三楼电梯门口,转身离去时,我不禁潸然泪下,怕人看见,低了头急匆匆地离开了医院。
我们都是红尘过客,萍水相逢,情义在心,聚散苦匆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好人好梦,好人一生平安,好人天佑。
3.锻 炼
糖尿病患者需要多运动,这是医生反复告知于我的。
几天后,我的病情有所好转,除了挂吊针吃药,早晚下楼锻炼身体不可少。年纪大的人,都有失眠症和早起的习惯。每天早上,我6点准时起床,洗脸刷牙之后,便去住院部南面的停车场锻炼一会儿,顺着走、倒着走、侧身走,踢腿甩胳膊,做一阵子健身操。外面空气好,环境优美,再加上运动,对身体大有益处。“勤劳治百病”,“生命在于运动”,热爱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受益终生。
晚饭后,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到医院大门口的广场区域活动。正在修建,像一个小公园,假山流水、长廊座椅、花草树木、石雕塑像......应有尽有,令人心旷神怡。变化太大了,今非昔比,越来越好。然而,这一切似乎来的有些迟了,宛如迟到的春天。我已不再年轻,人生之路不知不觉走到了黄昏。纵然千好万好,也没有多少时光活在人世上了——这不禁让人悲从心生,无限伤感。“良辰美景奈何天啊”!真羡慕那些小孩、年轻人,恰逢太平盛世,人生之路还很漫长,有许多美好的时光可以尽情享受。他们是幸运、幸福的一代人——远离战争的硝烟,没有饥寒交迫,一切都是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繁花似锦。一代人和一代人不一样,也无法相提并论,我们注定是受苦受难的一代人。
偶尔,去医院南门外走走,高楼林立,商铺比比皆是,门口招牌鲜亮新颖,令人目不暇给,甚至迷失方向。修建一新的宽阔平整的马路上,车来车往,如鱼穿梭,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很是热闹。人行道上三五成群,步履匆忙。小区门口,孩子们一脸笑容跑来跑去,玩的十分开心......
好一个崭新的时代太平盛世啊!万民心欢,幸福和谐,未来的日子将会更加美好,一起努力奋斗吧!
作者简介:张晓虎,男,1971年9月20日出生,陕西省周至县四屯镇下三屯村人,现定居于周至县温泉路龙泉公寓。大学本科,党员,任教于周至县四屯镇四屯中学。上中学时开始诗歌创作,后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于2005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2006年加入世界华人作家协会;2020年加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作家协会。曾经创办过二曲诗社,刊物《二曲诗苑》报,担任社长及总编。周至七中校刊《金合欢》报总编。出版诗集《火鸟》、《她的背影》;散文集《红尘万丈》。散文《美丽的乡村》荣获中央电视台“读书征文”三等奖;诗歌《怀念一条河》荣获“全国中老年诗画大赛一等奖”;诗歌《故乡的戏》荣获陕西广播电台“戏曲广播征文”一等奖;散文《父亲的收音机》荣获“滕王阁征文大赛”一等奖。诗歌、散文、小说、通讯、评论等作品常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全国各大网站文学论坛也有很多作品发表,尤其是“守望文学网站”、“江山文学网站”发表作品较多。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吴建辉(兼)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