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盎说服宋康王【原文】
惠盎见宋康王。康王蹀(dié)足謦(qǐng)欬(kè),疾言曰:“寡人之所说(通“悦)者,勇有力也,不说为仁义者也。客将何以教寡人?”
惠盎对曰:“臣有道于此,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大王独无意邪?”
宋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闻也。”
惠盎曰:“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此犹辱也。臣有道于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弗敢击。夫弗敢,非无其志也。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其志也。夫无其志也,未有爱利之心也。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驩然皆欲爱利之。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大王独无意邪?”
宋王曰:“此寡人之所欲得也。”
惠盎对曰:“孔、墨是已。孔丘、墨翟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今大王,万乘之主也,诚有其志,则四竟之内皆得其利矣。其贤于孔、墨也远矣。”
宋王无以应。惠盎趋而出。
宋王谓左右曰:“辩矣,客之以说服寡人也!”
【译文】
惠盎拜见宋康王。宋康王一边跺脚一边咳嗽,粗暴地说:“寡人所喜欢的是勇武有力,不喜欢搞仁义那一套。你要教给寡人什么呢?”
惠盎回答:“我有一种道术,使人虽然勇武,想刺我却刺不进;虽然有力,想打我却打不中。大王难道无意于此吗?”
宋王说:“好!这正是寡人想领教的。”
惠盎又说:“想刺我却刺不进,想打我却打不中,这对我来说还是一种侮辱。我这还有道术,能使人虽然有勇,但不敢刺我;虽然有力,但不敢打我。不敢刺不敢打,但并非本来没有这样的意图。我这还有道术,可以使他根本就不存在刺人打人的念头。不存在这种念头,还未尝有爱护和有利他人之心。我还有道术,管教天下的男男女女无不欢欢喜喜地爱护和施利于他人。这种道术比勇武有力高明,远在刚才说的四种办法之上。大王难道无意于此吗?”
宋王说道:“这正是寡人所希望学到的。”
惠盎应道:“孔丘和墨翟就是这样!孔子、墨子没有土地,但被视为君王;没有官爵,但被视为尊长;天下的男男女女无不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希望安宁,获得利益。现在大王是拥有兵车万乘的大国之主,如果有此抱负,那么四境之内的人民都能得到好处。这比孔子、墨子高明多了!”
宋王无言以应。惠盎便快步走了出去。
宋王对身边的人说:“真是雄辩啊,他就这样说服了我啊!”
【秋雨堂曰】
历史上有许多名士规劝最高当权者改变初衷的典故,像“孟子见梁惠王”、“皱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墨子劝楚王罢兵”等等,而惠盎劝宋康王接受孔墨理念以仁义之道治国的故事,在许多人眼里是比较陌生的。但惠盎的雄辩之才,却使尚武好勇的宋康王也大为赞叹,并在臣下面前承认自己被他所说服。
惠盎面对态度傲慢骄横的宋王,不慌不忙,沉着应对,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听到宋王说自己喜欢勇武有力、不喜欢仁义那一套的时候,宋盎便从勇武有力入手,说自己有“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的道术,诱导宋王愿意听自己说下去。然后由“刺之不入、击之不中”到“不敢刺、不敢击”,再到“不愿刺,不愿击”,直到不但不愿刺不愿击,而且还愿意爱护你、有利于你。这么好的事情,谁不愿意接受呢?宋王自然愿意学习这样的道术了。而这样的道术就是孔子的以仁义治国和墨子的非攻息兵的理念。
宋王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一次儒墨之道的教育,承认自己被惠盎说服,接受了他的理念,收起了自己那一套好勇斗狠的蛮横姿态,想来必定对他的国家和百姓是有利的。
2024.12.21.于秋雨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