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熏陶,陶冶出杏林技艺
在天府之国成都的南面有一座小城,五条河流蜿蜒汇聚于此,滋养出沃野千里的川南鱼米之乡。此城北周时得名新津,闻名于世的古蜀宝墩文明就发源于此,物华天宝之地必育有人杰。1972年3月,伴着一声清脆的女婴啼哭,邹群来到新津这片灵秀的土地。
↑非遗满针传人 邹群
邹群所在的家族是有名的中医世家,爷爷邹国柱是极负盛名的中医师,曾任国民政府随军医生。母亲曾玉香则是当时兴义公社的一名赤脚医生,负责为育龄妇女接生,经她之手呱呱坠地的婴孩不下千名,深得百姓们信赖。邹群从小就表现得与乡里那些成天趟泥掏窝的孩子们不同,本应该是跟同龄孩子一样玩耍的她,却对中医不知道是何原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总是静静依靠在母亲身边,静静地看着她诊脉抓药。母亲也乐得将一身本事倾囊相授。邹群的天赋极高,6、7岁时就学会了针挑技法,能准确的判断下针位置。再大一点时,私下里不少乡里乡亲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害,她一年总能治好不少,大伙儿都拿她打趣,说她是个天生的小郎中。
20岁时,邹群已不满足于家传的中医知识,并决心深探中医国术的神奇,遂在父母的引荐下,拜入当地名中医的王树金医师门下学习医术。王树金是中医“无创排石”技法的创始人,按当地的家族排辈,算是邹群的远房表叔。那时的邹群已长成了一个英姿飒爽的大姑娘,俊秀的脸上透着自信和干练。王树金对这个侄女也是爱护有加,悉心栽培。不到6年时间,邹群已小有成就,让王树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两岸寻亲,织就段师徒奇缘
1998年,随着我国于台湾两岸的交流逐渐趋于正常,被海峡阻隔的亲人们也获得了寻亲探访的机会。邹群的爷爷邹国柱就失散在台湾,她辗转奔赴宝岛寻亲,不成想只得到祖父亡故的讯息。在祖父坟前悼念良久,心情沉重的邹群想到爷爷最后走过的地方看看,领略一下祖国宝岛的自然风光。于是她便踏着爷爷的足迹,流连于山林佛门庙宇之间,却不曾想遇着一段师徒奇缘来。
这日,邹群正在台北的临济寺游玩,心中正惦念着四天后台胞证就要到期。想到马上要与爷爷生活的地方告别,她心情顿时变得如千钧般沉重。这时,她突然听到前面人声鼎沸,便好奇凑近打望。只见男女老少20余人跪坐于地,围成一个圆圈,把一名鹤发童颜的老者圈在正中。老人身边摆放着银针、火罐等物,只见他右手执针,飞快地在面前的老汉肩头、后背、腹部扎上数下,旋即转身扎向右侧的一名青年,如此轮复,好似轮盘水车流转一般,把围坐一圈的病患都扎了个遍,手法疾如闪电。原来这天是台北临济寺的达摩会,每逢寺内盛会,名医林奉喜都会来此为信众施针,每年两次从不失约,各地的病患纷纷来此,求得神医诊治。
邹群见林老针法迅疾精妙,不由大感震撼,沉醉驻足观望。只见一轮病患散去,又一轮病患涌上前来,仍以林老围成一圈。林老逐一询问各人病症,默念于心,片刻间便对众人各施展不同针法,动作恰似行云流水,绝无半分纰漏。不自觉间,邹群似乎被什么声音召唤一般,径自走入人群,并主动帮缀着林医师奉针取罐,打点下手。起初,林医师也不以为意,只当她是一名虔诚的信众。这一帮缀,就过去了四天时间,邹群必须要离台回乡了。
这天,她侍奉林医师给最后一位患者取针,濡濡喏喏地向他表明了去意。林医师大为好奇,原来他也一直在观察邹群,原以为她是台湾人,没成想邹群竟是来自大陆的同胞,她对自己的帮助并不求任何回报。临别,林奉喜给了邹群一张名片,要她回大陆后记得给他打电话。
回乡后,邹群脑海中还是常常浮现出林老那快如疾风、精妙准确的施针场景。她想,自己要是能拜入林老门下,把这门技艺学会,回去服务家乡父老这有多好啊。于是她拿出林老留下的名片就想给他打电话。没成想,那时的海峡间通话还属于国际长途,一般的家用电话是没法接通的。邹群就只好往县上的邮政局跑,用邮局的电话给林老打去。林奉喜接到她的电话非常惊喜,两人在电话里就忆起过往,探究医道来。电话一打就是几十分钟,话费又贵又不方便,邹群想着,不如在家里安一部电话更省钱省事。于是她东拼西凑,花了4800元巨款给家里装上了专用的电话。那时,这笔钱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要知道,2000年的市平均工资也才几百元。从此,这一根细细的电话线,将身份、年龄迥异的两人的情分紧紧联结起来。
98年至2000年,为了多向林奉喜学习医道针法,邹群常常在台北和成都之间飞来飞去。林老看着邹群两地奔波,不由动了爱才之心,终于在2000年的时候正式收她为徒,悉心传授针灸和拔罐技艺。后来,林奉喜每年都会来邹群的家乡呆上两三月,检验她的技艺是否生疏。师徒俩的情谊随着邹群技艺的精深而愈发深厚。
灾害无情,凝聚起两岸仁心
2008年汶川大地震,牵动了海内外亿万同胞的心。林奉喜带着自己的医疗团队,和爱徒邹群第一时间前往灾区参与救灾。他们在震区一座垮塌的大桥桥墩下,建起了简易的医疗救助点,和很多志愿者一道为刚从废墟中死里逃生的民众提供医疗帮助。人们身上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口,一张张凄苦悲愁的脸庞,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让林老和每个参与救助的志愿者潸然泪下,唯有加快手中裹伤敷药的节奏,为这片苦难的土地积福。
↑邹群在地震灾区救助群众
每天天不亮,就有人群守在救助站外等候救助。有在余震中受伤的,有喝了生水脏水腹泻的,有救助群众脱力昏厥的。救助站的队员们从早忙到晚,渴了就用军用水壶煮沸的雨水,饿了就啃几块解放军战士送来的压缩饼干,累了就在桥墩子下的绷带包上眯一会。每天忙完都浑身酸痛,可从没有一个人叫苦。这样的日子,邹群、林老和团队的每一个队员,足足坚守了四个多月。
林奉喜看着整天在病患中穿梭往来的邹群,欣慰之中带有一丝心疼。他对邹群说,“我能教你的,你都会了,但是针灸这门中医技艺博大精深,我们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在北京,有我一位老友,我们是在韩国的组织的一次世界华人针灸研导会上认识的,他叫王修身,如果你能得到他的真传,前途不可估量。”
邹群想到又要与师傅分别,不舍地道,“师傅我不要走,我要留下来帮你。”林奉喜笑了笑说,“灾害已经过去了,这边事情马上就要结束。你就听师父的话去找王修身,要是能把他的针法学得会,那才是你的本事!”
数访名师,终习得满针医技
2008年9月,邹群带着老师林奉喜的嘱托与问候,来到北京寻找王修身老师。王修身医师是非遗满针技法的传承人,师从清朝名中医金田侗。金田侗针法神妙,许多病症只经他施一针就能痊愈,救人于病痛之中,故被人们尊称为“金一针”。王修身跟随金一针学艺多年,尽得他医术针法精髓。因王修身曾将长达1.2米的金针用于临床治疗,在2006年时被纳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在国内国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王修身的1.2米长临床针灸针世界记录
在王老师所在的医院,邹群向他表明了自己的来意,但王修身却婉言拒绝了她拜师求艺的请求。邹群并不灰心,心思灵动的她立即挂了一个王老师的号,以患者身份体验了一把“金针”的神奇。经王老师巧手施针,困扰多年的痛经毛病竟不药而愈。这次就诊虽没能敲开王医师的心门,但通过切身感受邹群已初悟满针的神奇,结合自己已学的针灸知识,她竟把满针治痛经的手法揣摩出个七七八八。但连她自己都没想到,这技法的实践来得这么快,这么巧。
从王老那里吃了闭门羹出来,邹群索性去往天津访友,一出车站大门就见路边蹲着一个妇女,头上的汗珠大滴大滴滑落脸颊,神色痛苦不堪。医者父母心,邹群立马上前询问,得知是痛经发作后,立马将女子扶到一旁的座椅上,掏出随身的针灸包,一边回忆王老的针法寻穴,一边小心翼翼施针,没想到居然针到痛除,效果拔群。目送女子千恩万谢离去,邹群更加坚定了向王老拜师求艺的决心。
2008年12月,邹群再次踏上北京的土地,来到王修身的面前。王老对邹群颇有印象,见她身上透着股机灵劲儿,求学之心甚切,心也软了几分,便又让她到自己的诊馆里观摩学习了数日。这几天里邹群一刻也不敢歇着,只要王老一施针,她便目不转睛的盯着,唯恐漏下点什么。
2009年3月,邹群第三次动身到北京拜师。这一次,她抱着拜不成师绝不回乡的决心,直接找到王老师的医馆门口。王修身知道,这次这倔丫头是下了狠心,起了爱才之心。在王老的默许下,邹群欢天喜地地住进了医馆附近的地下室里,这一住就是三年半。每天,邹群都跟着王老一起出诊,出诊时他也不言语,只是让她认真观摩反复揣度。下针的讲究非常多,尺度、角度、深度、粗度非常繁复,须万分谨慎,切不可随性下针。晚上,邹群借着地下室里微弱的灯光看书,或反复回想白天所见所学。2012年,邹群终于用自己的勤奋好学精神感动了王老,被破例正式收她为徒。
↑王修身和他的徒弟们
几年时间下来,邹群凭借医道天赋和勤奋努力尽得王老真传。其时,王老在北京朝阳区开设的医馆因老城区改造而停业,加之他年事已高,便想着把传承满针绝技的担子压在邹群的身上。王修身叫过徒弟,让她赶紧出师,回家乡成都,把医馆开起来。邹群并不想这么快出师,一是这么多年她和师父感情深厚,出师后她就要离开,她舍不得与师傅分别。在学徒期间,自己也没有多少收入,并没有存下什么积蓄,开馆需要花不少钱,她实在是囊中羞涩,只好不停找借口搪塞,心想能拖一时算一时。
万金散尽,筑起个神针医馆
2016年年底,王修身给邹群下了死命令,终于逼得她动身返乡筹建医馆。火车上,她的脑子里满是师傅给她下达的指标:面积200平、诊床10张起、交通要便利、半年内开业。其时邹群身无长物,搜家索户也只拿得出十余万积蓄,要达到师傅的要求至少需要七八十万元,这让邹群一筹莫展。此时,家中的弟兄姊妹们听闻她返乡筹备针灸馆,他们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是妹妹扎针治好的。当即协商帮助漂流在外的妹妹回乡开馆,左右凑够了开设医馆的初始资金,于是医馆就在大家伙的张罗帮助下,在成都市新津区纪碾村花房子社区办了起来。因为2017年4月9日是师傅王修身亲自定下的开业日期,此时已是春节,要完成装修等手续,工期已不足3个月。工人师傅们不得不加班加点,直到开业的前一天终于收拾得像模像样。9号这天,王修身夫妇亲赴邹群医馆开业仪式,此时邹群仍然不知师傅将带给她怎样重的担子。
↑邹群和她的御针馆
邹群一大早在医馆门口接到了师傅,便立即被蜂拥的记者包围了。原来王修身早已决心将非遗满针的衣钵传承于她,故在邹群的医馆开业之际举行衣钵传承新闻发布会。传承仪式上,邹群双膝跪地,双手奉茶敬献师傅,师傅接过茶,颤颤巍巍地从怀中掏出一套金针,那是当年大清慈禧太后钦赐于王修身师傅金田侗的宝贝,被满针一脉视作师道传承信物的龙凤金针。邹群内心震惊无比,此刻她才知道在师傅的心中,早已将她作为本门嫡传。邹群激动地对着记者说,“我一定将师傅的医术,和造福百姓的医者心传承下去,在我的家乡为满针开枝散叶,把国粹医术发扬广大!”
↑邹群和王修身
医者仁心,唯盼望四海升平
2018年2月18日,王修身医师在北京辞世,邹群和他的家人弟子们悲痛万分。此刻,邹群仿佛才明白师傅为何一再催促、逼迫她出师开馆的良苦用心,并誓言将师傅的衣钵和医者仁心发扬传承下去。邹群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她师承邹国柱、王树金、林奉喜、王修身等名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医术精湛。尤其善治各类机体劳损、内虚腑寒。笔者曾亲眼目睹过其银针降血压的绝技,只见她仅凭一根银针在病患指间、腿部和头部寥寥数针,五分钟内,电子血压计上的数值清晰可见的变小,直至正常范围,让人赞叹不已。邹群还研发出一套不吃药不打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等疑难病症的法子,并把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每年,各地慕名来到新津求医的病患络绎不绝,甚至还有从韩国、马来西亚、法国、印尼等地专程飞过来的不少国际友人,在感受过邹群医生的神针绝技后,纷纷被中医针灸的神奇所折服。
近年来,邹群决定将满针神技传承下去,将传统中医技艺发扬光大,遂开始收徒授艺,目前已有20多名弟子初入门下。应各地之邀,每年邹群都会带上徒弟们到处学习交流,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新津本地的义诊更是从不间断,几乎每到节假日,邹群都会举办一两场义诊活动。在新津,人们提起邹医生几乎是无人不知,受过她妙手施针的患者已逾十万人。
↑邹群在诊所为病患普及健康养身知识
2019年6月5日,数十家媒体记者汇集成都,共同聚焦纪录片《针·传》首映式。该片真实记录了邹群与被誉为“神针王”的王修身和台湾中医林奉喜的传奇经历,展示博大精深的针灸绝技和中医文化。
↑邹群在《针•传》纪录片发布会现场
2022年,邹群在当地找到了她心灵的依靠,杨云老师。两人一医一文,琴瑟和鸣,相得益彰。在水城新津这片厚德润物的土地上,医馆门前的牌匾上,浓墨重彩的“厚德门御针馆”六字,正在晨间的熹光中发出金色的光。( 唐永春/策划 何宏强/文 李兰英/审核)
↑转发布尹玉峰系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
都市头条 北京头条 天津头条
上海头条 重庆头条 雄安头条
深圳头条 广州头条 东莞头条
佛山头条 湛江头条 茂名头条
惠州头条 江门头条 沈阳头条
抚顺头条 大连头条 锦州头条
鞍山头条 本溪头条 辽阳头条
海城头条 盘锦头条 福州头条
厦门头条 圃田头条 三明头条
泉州头条 漳州头条 南平头条
龙岩头条 成都头条 绵阳头条
杭州头条 宁波头条 温州头条
廊坊头条 嘉兴头条 台州头条
金华头条 丽水头条 舟山头条
济南头条 青岛头条 枣庄头条
合肥头条 长沙头条 株州头条
湘潭头条 岳阳头条 衡阳头条
邵阳头条 常德头条 益阳头条
娄底头条 永州头条 武汉头条
南昌头条 九江头条 赣州头条
吉安头条 上饶头条 萍乡头条
新余头条 鹰潭头条 宜春头条
抚州头条 南宁头条 昆明头条
太原头条 大同头条 长治头条
阳泉头条 晋中头条 晋城头条
成都头条 雅安头条 乐山头条
资阳头条 绵阳头条 南充头条
临汾头条 运城头条 吕梁头条
朔州头条 呼市头条 包头头条
京港澳台世界头条总社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