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 1948年洛阳解放,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发起号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他才有了人生目标,投身到革命中去,为国家和人民参军!他被编入 13军文工团,步行了整整一年才来到了云南,从此,便把他乡作了故乡。这些经历让他没了书读、没有学历,成为王老抱憾终生的事。这也直接影响到王老后来虽然与前妻写出了《五朵金花》这样成功的和巨大影响力的电影剧本,却从来没有评审过任何一级文创职称,一直到退休,都是一个没有职称的著名作家。
他勤奋创作、对党忠诚,在那个斗争激烈、环境艰苦的年代,即便遭受了重大的挫折,也沉默接受,并用创作去支撑自己。前市文联主席张维新对王老的人生是这样说的:“他淡淡的一生,却是负重的一生。 ”

🔺右为冯牧部长
王老人生中重大的转折虽是悲惨的,但幸运的遇到两位贵人领导却使他走向了新生。第一位是十三军文工团的团长。1953年,因看到他写的快板,建议他调到创作组学写剧本,于是,他成了军文工团的创作员。第二位是当时的云南军区(后为昆明军区)宣传部冯牧部长,曾带领他下连队深入生活、亲切指导他进行创作。
云南文艺代表团参加全国五省区部队文艺大汇演时,在重庆浮图关军营大院里,部长当着已经有创作经验的公刘、林予、彭荆风等作家的面,大为夸奖了他的小说《绿色的底层》,让王公浦受到很大的鼓励。冯部长还给《解放军文艺》杂志编辑部写了热情洋溢的推荐信,使他的处女作发表在 1954年第 4期上。后来,昆明军区成立后,冯部长把他调到了国防话剧团,进行专业创作。
王公浦回忆说:“我这个木讷、蠢笨的人,是经冯牧部长一手栽培的,是他把我引进创作之门,我从内心深处感恩不忘,我对这位导师充满刻骨铭心的崇敬。”他对冯牧的记忆如清泉,回忆冯牧带他们一行作家深入农村采访,见到有人对采访不够专心,记录不耐心,事后就提出批评,强调要尊重采访对象,批评不指明是谁,批评得很轻,但态度很严肃。冯牧部长虽然患有哮喘,却带病行路,并且不肯骑马,一边走路一边与大家交谈,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因此,历时两个月,行程两千多公里的西双版纳、临沧、西盟等地艰苦跋涉,较早地接触拉祜族、佤族等原生态的民族生活,获得许多鲜为人知的创作素材和真实情感,使这批云南军旅作家硕果累累,其小说、电影剧本都在全国杂志发表。
后来昆明军区文化部长白桦创作的《山间铃响马帮来》,副部长彭荆风创作的《庐笙恋歌》等电影剧本相继被拍摄成电影,也成了云南军旅作家最为活跃的鼎盛年代。至今,老一代作家、影视人都会提起云南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电影作品轰动全国、影响了几代人。
编辑:艾宗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