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26日,是世纪伟人毛泽东诞辰131周年。去年这个月,笔者曾在历史长河中选取伟人不同时期的30幅照片,以纪念他老人家诞辰130周年。今年,笔者将从另一个侧面——毛泽东对父母的感情,对亲人的爱,对家乡父老的爱,来展现一代伟人的风采,以缅怀人民领袖毛泽东。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战天斗地的勇士,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民族英雄,在他的一生中,以其“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勇气,战胜了党内外、军内外、国内外一切敌人,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把一个积贫积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带入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他展现给国人更多的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等形象。然而,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他为没有在父母面前尽孝而内疚,为没有使父老乡亲尽快摆脱贫困而自责,为牺牲的亲人而流泪……。这就是伟人的另一面,孝道、慈祥、爱心!
孝道,从毛泽东对他父母的感情说起。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青年时期曾当过兵,后来回到韶山做起了小生意,除了做大米生意,他还做猪牛生意,所以慢慢积累了一点家产。
毛泽东从2岁到8岁是在外祖母家里度过的,母亲文七妹家是书香世家,毛泽东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熏陶,甚至四五岁就熟读了《三字经》和《百家姓》等书籍,到毛顺生把毛泽东接回家时,他已经可以看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了。
韶山冲虽然地处偏僻,但毛家对面的南岸私塾是附近不错的小学堂,老师邹春培,算是毛泽东的启蒙老师,他已经年过半百,看起来很有文化。但毛泽东在文家学了一身本领,邹春培所教授的《三字经》和《大学》等等在毛泽东眼里已经是“小儿科”,所以他不满足于这些知识,在课堂上公然看课外书,邹春培很是不满:“润之,站起来!”邹春培拿着戒尺走到毛泽东面前,孩子们听到老师的呵斥声,都瞬间停止了阅读,眼睛齐刷刷地看向毛泽东。“伸出手来!”毛泽东知道要挨板子了,便问:“先生,你为什么打人?”邹春培说:“我身为先生,让你背课文,你不好好背,这就是惩罚。”毛泽东说:“那我要是背出来呢?我要是背出来,这么多同学你都不能打。”邹春培笑着说:“行,润之,你要是背错一个字,别怪我不讲情面。”毛泽东站起来,拿上书本,闭着眼睛,不紧不慢地背诵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毛泽东不仅把今天学的课文流利地背了下来,就连还没有学的也背了下来,让邹春培下不了台。但邹春培出于教师的威严,对没背下来的学生仍然想要惩罚。毛泽东上去一把抓住戒尺,把邹春培吓了一跳:“毛润之,你敢对先生无礼?”毛泽东做了一个笑脸,转身跑出了教室,孩子们都惊讶极了,邹春培忙追出去喊:“毛润之,你给我站住!”毛泽东哪里敢停,头也不回地往前跑去。
毛泽东这种略带叛逆的做法让邹春培无言以对,要知道当时大清王朝还存在,几千年来“尊师重道”的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毛泽东的做法甚至让邹春培觉得大逆不道。他直接找到毛顺生,让其好好管教孩子,毛顺生得知后也十分震惊,到处找毛泽东,他带着一帮人在山里到处找,找了很久都找不到,文七妹得知后说:“估计是去外婆家了,三伢子从小就和外婆亲。”
外婆家住在唐家坨,和韶山冲仅一山之隔,毛顺生翻山越岭到了外婆家,终于找到了毛泽东,上去就要打屁股,毛泽东躲在外婆身后不说话。毛顺生耐心地说:“三伢子,跟我回去吧,明天你去上学,先生不会再打你了。”回家的路上,毛顺生知道,即便老师不再打他,也有了意见,便打算给他转学,重新找个私塾。
在毛泽东眼里,父亲是严厉的,也是善良的,母亲既是善良的,又是温顺的。在这样的父母熏陶下,毛泽东从小的品质就是善良而温顺的,但他也善于打破常规,这和毛顺生的为人处世截然不同,甚至天生就有反抗精神。毛顺生虽然思想开明,但他是极其希望毛泽东继承自己家业的,所以1910年毛泽东从几个私塾毕业后,毛顺生索性把家里的钥匙和算盘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在父亲开的米店帮助打理生意,但每天晚上不睡觉,彻夜看书,毛顺生看不下去,说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干什么,那《水浒传》大人都不看。毛顺生没有办法,只能偷偷把毛泽东的书籍藏起来,但这依然改变不了毛泽东喜欢看书的爱好。
终于有一天,毛顺生这个“梦想”彻底被打破了,那几日母亲文七妹生病,文家的文运昌来看望姑姑,外出归来的毛泽东惊喜不已。在文家生活期间,一直都是表哥文运昌在照顾毛泽东,教毛泽东很多文化知识,可以说文运昌在当时是毛泽东亲戚中文化程度最高,也是他最崇敬最信任的人。
文运昌和毛顺生说:“姑父,我觉得润之从小就有天赋,应该让他继续读书,不然就浪费了。”毛顺生虽然是一千个不情愿,但最后还是妥协了,他也希望毛泽东走出韶山后可以出人头地,最后只能把自己的算盘交给了二儿子毛泽民。 此后的毛泽东,凭借着自己超常的学习天赋,在东山学堂5个月就学完了所有课程,然后考入了长沙,最后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遇到了他人生的恩师杨昌济。
毕业后经过杨昌济介绍,来到北京大学打工学习,这才认识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精神导师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北大半年后,湖南传来消息,说母亲病重,毛泽东不得不紧急回到长沙看望母亲,期间带着母亲和弟弟去照相馆照了一张相,成为了珍贵的合影。

为母亲治病后,毛泽东又去长沙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然而还不到一年,又传来噩耗,说母亲病故,毛泽东火速赶回韶山,当时母亲已经入殓两天。母亲文七妹病逝的时间是1919年10月5日,享年53岁。毛泽东为母亲写下了感天动地的《祭母文》。
母亲病逝后,毛泽东把父亲也接到了长沙,照顾了一段时间,当时毛泽东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毛顺生对此时的三伢子已经十分器重。1919年农历九月廿一,是毛顺生50大寿,为了弥补遗憾,那几天毛泽东带着弟弟,陪同父亲去照相馆照下了这对父子一生中唯一一张合影。
1921年春,毛泽东风尘仆仆赶回韶山,那天晚上,他和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围火而坐,毛泽东说:“今天是母亲的生日,我们要拉拉家常。”其实这时候毛泽东已经决定带着弟弟妹妹都走出韶山,一起闹革命。临走的时候,毛泽东带着弟弟妹妹去父母的坟头郑重地告别,毛泽东对弟弟毛泽民说:“我的意思是,父母都不在了,家里只剩下你(三弟毛泽覃、妹妹毛泽建此前已随毛泽东参加革命),干脆不要作田了,把屋里收拾一下,一起走出去。”此后,毛泽东带着弟弟妹妹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对于毛泽民来说,最舍不得的就是挂在屋子里的两张照片,一个是毛泽东和父亲的留影,一个是兄弟三人和母亲的合影。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生前他曾多次想回故乡看看,但这个愿望因当时疾病缠身,一直未能实现,他也曾多次嘱咐自己的女儿李敏:“抽空多回去看看乡亲们,你的叔叔连饭都吃不饱呢。”李敏深深记住父亲的话。毛泽东去世后,她在父亲的遗体前哭着说:“爸爸,您放心,我一定会常回故乡的。”如今,伟大领袖毛主席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在韶山一直流传着毛主席的故事,他的孝道,他的天赋,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军协传媒:柳万吉
2024年12月21日完稿于海南文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