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正双
岁月流逝,日月轮回。转瞬间我已是古来稀的老人了。笔耕五十余寒暑,忘不了我“”爬格子”生活中两次“冒尖”。
那是1985年和1994年两个年度。1985年人民日报图文用稿7篇,1994年度人民日报6篇图文。这两年的年轮刻在人生长河中,留在记忆深处:那是1985年里,在骄阳似火黄土地里,我挥汗如雨劳作;夕阳西下,一边苦苦思索,笔耕不辍,一年时间里,人民日报竟有5篇文字和两张图片刊出,其中人民日报海外版“神州”副刊发表散文《初探犀牛洞》(后来收录于湖北省高中语文课外读物中)《巴山松王》《巴东木莲》……

当时,刊登上《人民日报》,条件苛刻,我们基层通讯员的文稿要求乡人民政府审稿盖章,来稿优中选优,否则被“枪毙”。记得有一次稿件曾排上了版面,校样出来后又被撤稿。当年通讯员都有拼死拼活上“人民”一说,被人民日报刋上好稿比登天还难。一旦用上,心里比蜜还甜。两个年度,分别选好稿七篇和六篇。那高兴劲难以言表。
1985年初,《格子河石林奇观》和《巴东木莲》稿子写好后,编辑部修改后又寄回来要求当地政府盖章,我很为难。因为前些年有“震动全国的杨家坪事件”刊出,影响很大,对我颇有微词。但政府部门还是对我宣传家乡予以肯定。爽快的给予盖章。
这一年里,人民日报刊登图文共7篇:1月13日《格子河石林奇观》,5月10日《山区农民盼小商品》,7月25日图文《神奇的巴山松王》,11月20日《初探犀牛洞》,11月12日《巴东木莲》,像第二次邮寄稿件谁也不知道我很难啊!
第二次写作“冒尖”是在巴东县残联聘请我作为残疾人通讯员期间写稿的丰收季。1994年度,人民日报刊载图文6篇。且说这两次“冒尖”不仅仅是我在人民日报创最高记录刊载,其他类权威性媒体也是创历史新高。
1994年1月28日图文《民族奇葩一菊花石工艺》,3月29日《巴东残疾人走向市场》,5月17日《把工作做在前头》,6月24日《贫困户也需贷款支持》,11月24日《办事不负责任》共六篇。
记得恩施日报老报人姚守训(遥远)对我说:正双,你也应该知足了,人民日报用了那么多稿,新华社也发了几篇通稿,你可知道,有的记者一辈子没上人民日报一篇稿子呢!也就是这一年,除人民日报外,全国各大知名权威媒体《半月谈》《经济参考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老字号的《新民晚报》《今晚报》《文摘周报》也相继选刊发文十多篇。

而湖北残联通讯,期期有我写的新闻报道。我倍受鼓舞,倍加珍惜。这里我还透露一个“绝秘”,当时写稿一律是钢笔手写方格纸,记得八十年代中期,人民日报一位编辑教我写稿时来信说,无论一页稿纸225个格子,300个格子,360个格子,你每一张稿纸一路格子只写10个字(含标点符号),让编辑拿起一看就知道多少字,有益于修改排版。
我当时仿宋字书写,一个格子一个字,不拖泥带水,稿面整齐洁净,看起来非常舒服。这也许是我的稿件上人民日报较多的一个“秘诀”吧!而现在就大不相同了,电脑写作,发电子邮件,同我们那个年代是不可比拟的。当岁月的年轮刻满额头时,当白须银发显现在头上和面部时,这些已经过去的故事成了传说,成了镌刻在脑海的影像,留在记忆之中,留在心里,既甜蜜又朦胧,挥之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