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交城城内初中南校区给初三语文教师从美育与作文教学的融合这个角度分析了近年来我的写作感悟。在互动过程中,新增一些想法,记录下来抛砖引玉让大家一起探讨。
教育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它滋养着师生的文学素养,引领他们从思考的浅滩,泅渡至思维的深潭,最终抵达思想的彼岸,从而赋予作品独特的深度与魅力。
思考,是文学素养提升的起点。它恰似破土而出的幼苗,源于对生活的敏锐洞察与好奇。对于师生而言,思考意味着在日常的教学相长中,不满足于表面的认知,而是对文学作品、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追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再局限于其外貌与行为,而是探究背后的情感动机与社会意义;学生则在思考中培养起独立的审美判断,如分析诗歌韵律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节奏。也就是说,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影子,这种思考是碎片化的积累,为文学素养的大厦奠定零散却坚实的基石。
当思考的涓涓细流汇聚,便逐渐形成思维的江河湖海。思维,是一种系统的、有逻辑的认知加工过程。在美育的语境下,师生的思维构建起文学与生活、形式与内涵、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教师以多元的教学思维,如通过跨学科的文学解读,将历史、哲学等元素融入文学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学生则在阅读与创作中形成批判性思维,不再盲目跟从既有观点,而是在对不同文学流派的比较与分析中,发现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如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文学的演变中,思考社会变革对文学形式与主题的深刻影响。思维的形成,使师生在文学素养的提升之路上,能够更加深入地剖析作品的结构与意蕴,作品也因此开始展现出一定的层次感与逻辑性。
而思想,则是文学素养的高峰。它是个体对世界、对人生的深刻认知与感悟的结晶,在美育的熏陶下,师生从文学的广阔天地中汲取养分,凝练出属于自己的思想。教师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深厚的文学积淀,在教学中传递对人性、对社会价值的深刻思考,如从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光辉与丑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道德困境与精神追求;学生在长期的文学滋养与思考、思维训练后,也能在作品中表达出超越年龄的思想深度,如在青春文学作品中,融入对成长、对自我认同的独特见解。思想的注入,让作品跳出了技巧与形式的局限,成为师生与读者灵魂对话的窗口,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美育的光辉照耀下,师生通过从思考到思维再到思想的层层递进,不断提升文学素养,为作品注入独特的深度。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学的内涵,更为整个文学世界增添了一抹别样的亮色,让文学在传承与创新中,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与深刻的启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