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村学校坐落于城西南2.5公里处,这是地理坐标,其实,县城居民已逐渐选择位于成村的小区居住,为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与成村东新建了城西小学与城西初中,成村适龄儿童便也在这两所学校的服务区内,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选择前往城里就读,当前成村学校学生数量稀少,尤其是小学生群体规模甚小。这一现象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亟待剖析的因素。
一方面,新建立的学校往往拥有更为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无论是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还是多元化的兴趣课程设置,都对学生和家长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可能受到城区教育环境中潜在的社交与文化资源的影响,认为城区学校能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与发展平台。然而,这些认知未必完全客观准确,成村学校自身其实具备诸多未被充分发掘与重视的潜力与优势。
在面临着学生大量流入城区学校的困境之时,如何扭转这一局面,让校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发掘潜力和优势,根据学校实际研判,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是一把关键的钥匙。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犹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师生。对于学生而言,一个充满魅力与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给予他们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成为吸引他们回流的强大磁场。那么,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达成这一目标呢?
可以打造独特的环境文化。
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应成为文化的载体。我们可以在校园内精心规划文化长廊,展示学校的历史底蕴、办学理念以及学生的优秀作品。比如,开辟“校史荣耀墙”,讲述学校一路走来的光辉历程,那些从成村学校走出的杰出校友事迹,能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学校的不凡,激发他们“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的情感共鸣。再如,设立“艺术天地”展示区,定期更换学生的绘画、书法、手工等作品,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艺术气息,使学生们在美的熏陶下,对校园产生深深的眷恋。这学期,在初中教学楼大厅内“青青草”专栏展示学生投稿被入选的作品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这还需要利用好我们的地域优势。成村学校虽距离城区较近,但又避开了城市的喧嚣与纷扰,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宁静、安全且利于专注学习的环境。且周边自然环境优美,可开展丰富的自然教育课程,让学生在亲近自然中收获知识与成长。学生数量少,为开展小班化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能够更精准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个性特点与心理需求,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学校可与周边社区、企业及文化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打造特色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空间。在这一方面,校方已经与天娇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帮扶结对,团县委、县青联在学校建成“青联希望小屋”,这在拓展教育资源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营造浓郁的精神文化。
确立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校训、校风、教风与学风,并通过各种活动使其深入人心。校训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师生前行的方向。例如,将校训与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开展校训解读与践行活动,让学生们在理解校训内涵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同时,注重教师队伍的精神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教师们以关爱为基石、以敬业为准则,用春风般的温暖和耐心去呵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充满爱的教育氛围中,体会到学校独特的人文关怀,从而愿意回归校园,享受学习的乐趣。

历任学校领导在成村学校做出的贡献,学校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他们的教育情怀融入校园文化之中。比如校园的黑板报专栏,面对现在班级人数少的情况,已经不能做到定期更换,何不经过简单修改,变成一条文化长廊?可以精心陈列百年来为学校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导和教师的生平事迹介绍与珍贵历史照片,比如解放后的教导主任燕居谦,1951年从成村学校调交城县文化馆工作,编辑《文锋周报》《交城小报》。他明知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完成了《交城县志》修纂任务,1991年1月22日燕居谦去世后,中共交城县委、吕梁地委、山西省委先后作出向燕居谦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号召全国修志人员向燕居谦同志学习。2月24 日,《人民日报》头版以《生命诚可贵 事业价更高》为题登载了他的感人事迹。教导主任常兆祥,从1962年调任成村学校教导主任到1984年离休,22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视校为家。离休后,主编了交城第一部《教育志》,并参与了《吕梁教育志》的编纂工作。他离而不休、老骥伏枥的这种教育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自我担任成村学校教导主任以后,就时时处处以他们为榜样,开辟了全县师生阅读与写作的平台——《青青草》,并成为首任主编,这一做已经八年。在此期间,主编了《申家庄村志》《成村志》《交城非遗》《交城教育扶贫志》,出版长篇小说《红灯》、短篇小说集《岁月如歌》、剧本《狐氏春秋》等,这都与成村学校这块沃土的滋养分不开的。还有许许多多曾经奋战在和现在正奋斗的优秀教师案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百年老校的辉煌,让师生们在课余漫步间,便能沉浸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感受教育的崇高精神。可以定期邀请老领导、老教师和优秀校友等走进校园,生动地讲述成村学校的峥嵘岁月。这些活动,能让教育家精神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文字,而是化作有血有肉、可感可触的生动故事,深深烙印在师生们的心中。
构建多元的活动文化。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生动体现。学校可以借助成村乡村少年宫举办各类校园文化节、科技比赛、象棋比赛和运动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校园文化节上,学生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无论是激情澎湃的朗诵、优美动人的舞蹈,还是扣人心弦的课本剧表演,都能让他们在舞台上绽放光彩,这一项工作是成村学校的传统,面对学生人数少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请家长参与,让亲子表演带动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以此辐射邻居亲朋好友,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利用乡村少年宫的器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节比赛,学生们通过参与科技创新实验、制作科技作品等活动,激发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运动会上,针对学生少的情况,可以开展趣味项目比赛,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成为亲子比赛,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些活动让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成为他们心中难以割舍的美好回忆,通过学生与家长的宣传,吸引在城区就读的学生回流到充满活力与欢乐的校园大家庭。
塑造特色的课程文化。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开设乡土文化研究、传统手工艺制作、自然生态探索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而对扎根于这片土地的学校产生更深的情感依托。还可以开设除音乐、体育、美术、科技等社团活动以外的兴趣拓展课程,如和农村接近的种植、养殖等切实可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他们的潜能,使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中找到乐趣与成就感,同时也为学校树立独特的教育品牌形象,从而吸引他们回归校园,追求知识与梦想的多元发展。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精心打造环境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和课程文化,学校与城内初中、红旗路学校、教育机构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双向流通与共享,持续创新与完善教育教学模式与管理机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成为一所独具魅力与竞争力的现代化乡村学校,为乡村教育的振兴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相信在县教体局的领导下,在全体成村教育者的团结协作下,成村学校定能营造出一个富有魅力与吸引力的教育环境,让曾经流失的学生如归巢的鸟儿般纷纷回流,让校园再次充满欢声笑语,成为培育祖国栋梁之材的教育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