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目光
文/路学君
朗诵/飘香百合
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最圣洁、最伟大的爱,它是一种力量激励儿女前行,言传身教是人生的指引,又似一座山脉巍峨而又庄严,母亲的目光充满慈爱,似冬天的暖阳、又像一泓清泉清澈而深邃,这目光总是对儿女充满希冀和鼓励,还有沉甸甸的嘱托,那份深爱延续重叠永远歌之不尽颂之不完。
忆起母亲生前的音容笑貌,在世时生活的过往,一直挥之不去铭刻于心的是她的目光。记得那是1979年秋的开学季,16岁的我从山村林场考取了林业局高中,将离开家去那个陌生的山下林业局高中求学,在家乡的森铁小站三合站,即将上车的我被母亲紧紧的抱住,她用瘦瘦却是温暖的手抚摸我的额头,那份不舍和千叮咛万嘱咐。她眼里含着泪水深邃的目光有对儿子的担心,更多的是希冀中的期盼还有坚强的鼓励,她的目光似在照耀着我前行的路。森林小客车鸣笛的那一刻,从车窗探出身子的我看着在送车人群中擦拭泪水挥着手的母亲渐行渐远,自己也禁不住潸然泪下,直到喷云吐雾的森林小客车开出车站很远已转弯,仿佛还能依稀看到她瘦弱的身影,她含泪的眼神炯炯的目光从那一刻起一直跟随着自己,植根于脑海,铭刻于心中。那个分别的场面、那份希冀的目光伴随自己度过了众多艰辛和难熬的时光,是艰难求学中的精神支柱,工作后直面坎坷挫折,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不竭动力,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母亲是在1989年的深秋病故的,与其说是病故于肺心病,不如说是大半生辛苦劳作,积劳成疾、殚精竭虑、耗尽心血而过世的,家庭的重压超负荷的运转将她仅有的能量消耗殆尽,母亲去世时年仅53岁。在她病危弥留之际我在几十公里的办案地赶回了家,跪扶在炕边紧紧攥住母亲的双手,呼唤着母亲"儿子回来了,回来了‘’,可能是回光返照、也可能是冥冥之中真的在等待着我,她慢慢地微睁病痛折磨消瘦深陷的眼睛,声音微弱的说道"你咋回来了呀,要好好工作‘’。我的母亲在她生命最后时刻还不忘督促我要工作,我再也控制不住泪水到炕上将她紧紧的抱在怀里,在我的怀中看到似一束光一样的眼神,那双总是充满期待、希冀和鼓励的双目渐渐变得混沌失去光泽,体温也在渐渐发凉,我摇晃着她瘦弱身躯呼唤着母亲,可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邻居王婶拽我的肩膀说:孩子不要哭了,眼泪不能滴在妈妈的脸上,那一刻时间凝固了,我的大脑空白了……。
据父亲讲,母亲再三嘱咐不让告知于我她病重的事情,怕影响我的工作,因为那时我刚刚从派出所被选调到刑警队工作不久,在她的心里儿子的工作就是胜过一切的大事。
母亲一生为人和善正直,谦恭和睦的与邻居街坊交往相处,无论年老、年幼者都善交、善往。在粮食靠供应,经济匮乏的时代,自己家难免也有断粮的时候还接济比自己家更困难的人家,且从不吝啬,这也是母亲去世后邻里大娘、婶婶、老人、小孩痛哭流泪的原因。母亲葬礼的隆重很让自己意外,出殡的当天全林场的男女老幼都来为她送行,虽然是在偏远的山村这也是不多见的。
也许是母亲一生的清白、正直、善良、仁爱,对长辈的孝道,对外界的宽厚、慈善感动了上天,在她去世的第三天圆坟刚结束,满天雪花便开始飘落,这在十月的深秋是极罕见的,且越下越大,是巧合,还是天赐?远道而来吊唁妹妹的舅父望天长叹道:‘’这是你们的母亲一生行善积德、清白做人得到的‘’。纷纷飘落的雪花如同厚厚的洁白的锦缎覆盖了母亲的坟茔,带来了上天寄托的哀思,上天也厚待了母亲。
回忆起母亲短暂的一生,内心无比的悲凉和未曾尽孝的遗憾,她是一名极普通的乡村妇女,直到去世一直生活在林场。父亲是林场的一名普通工人,他们婚后共生育了我们姐、弟、妹五人。母亲留给儿女的值得回忆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尤其她的品行可以说是自己一生受用不尽,激励自己前行的最恒久的动力。付出给家庭儿女的爱,付出的艰辛和劳作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
从这一次离开母亲,每到星期天乘坐小火车返家,无论是风天、雨天、雪天,下车的第一眼我总能在众多人群中望见母亲那期待的目光,乘车返校时,无论早晚,哪怕是深夜,母亲总是要送自己到车站,总要往我的书包里塞上几个咸鸡蛋,几张发面饼,推脱不要的我总是这时与她争的面红耳赤,抵不过她落泪,硬塞进书包为止,而且她要看着自己上车,小火车已开动了很远很远,她才迈着蹒跚的步履离开车站,是母亲那一刻的目光,让自己执着、坚守、支撑度过那段最艰苦、最难熬的求学岁月。
假期返家总想勤工俭学参加林场的生产劳动挣钱补贴家里,遭到母亲无情的拒绝,严厉的要求我必须一心读书。每日母亲都坚持陪伴我学到深夜,为我挑拨灯芯,再端来一杯滚烫的糖水,借助灯的光亮仰头看到母亲满含深爱和鼓励的眼神,一切困顿和疲劳都在那一刻荡然不在,不刻苦用功学有所成怎么面对母亲的这份给予,油灯耗的是煤油,母亲陪自己耗的是心血,这份爱让我立下恒心知难而进,唯有学有所成才能不负母恩。
每每想起这个场景画面还是止不住泪糊双眼。坚持读完高中,也为了保险起见,瞒着母亲放弃了考大学的选择,就低报考了技校(80年代初,高中生可优先报考技校),当考完试背着行李返家后才告知了母亲,得到了一生中,也是唯一的一次母亲的发怒和严厉的斥责。技校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没有得到她高兴的笑脸,目光里浮现的是惋惜、无奈和淡淡的忧伤,我知道这是她不满足于儿子仅考取了技工校。直到参加工作后,当得知我考取了大专函授,委托父亲将她看病的钱送给自己做学费,并捎话"病可以不治,学必须得上",这次自己断然拒绝了母亲,也让父亲捎回了自己的保证。由此再次体验到了无私敦厚的母爱和望子成龙的期盼。
在公安工作后,母亲常常教悔我要对得起这身警服,要做到穷的可交,富的可为,到任何时候要为普通老百姓多办事、办好事。这一教诲始终牢记于心,受益匪浅,尤其是走上中层岗位后,在最接近群众的一线,时时都将这一教诲付诸于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任职的多个所、队工作中,每到一处都将"为群众办实事,接受群众监督‘’作为警示挂在最醒目的地方警醒鞭策自己。严守底线,公正执法,刚直不阿,以舍我其身不惧邪恶,忠诚履职,也由此得到了组织上的工作肯定和多次的立功授奖,一本本证书,一枚枚奖章就是对故去双亲对自己寄予期望的最好报答!
在母亲去世一周年之时,原本和姐弟们说好要为过早病逝的母亲举行一个祭奠仪式,是对她的缅怀,也是做儿女的一点安慰。怎奈在此前夕区内发生了一起轰动很大的系列案件,当时参与了该案件的侦破工作,在嫌疑人抓获到案后,自己又被定担任主审,记得当天的审讯工作相当艰难,心理战、证据链、待与同事们拿下口供合上卷宗已是满天的星辰午夜,我想起了今日是母亲的周年祭日,走出审讯室,仰望净水如洗的星空,一轮明月下无数点点繁星之中好似有母亲凝望的双眼闪现的光,不自觉的泪流满面,妈妈!您可知儿子这一年是多么想念您!我双膝跪地双手合十向家的方向叩拜,儿子一定成为值得母亲骄傲的好警察。
时光飞逝,在母亲过世十周年,父亲去世三周年完成了第一个心愿,将原来的水泥墓碑换为一座镌刻有碑文,由自己亲自设计的理石墓碑,将为家庭巨大付出和高尚的品德,概括浓缩为24个字的祭奠碑文,镌刻在墓碑的碑座上:含辛茹苦一生,抚育儿女成人,勤俭善良仁爱,芳名千古流存。碑文与凝重高贵的墓碑相映显得浑然一体,或许九泉下的双亲得知可能要埋怨我们的奢侈、浪费。24个字的碑文也可能不足以概括母亲一生的品行、仁爱、贤良与艰辛,更不能与她的艰辛付出奔波劳累对等,可作为儿女们也仅能以此方式寄托哀思和缅怀。
在母亲去世的二十周年,完成记录了母亲艰辛与不易、品德与身教并存、凝聚深深母爱的怀念祭文《母爱之光伴我前行》;这篇记录她生前刚强、仁慈、勤俭、孝道、大半生的艰辛与不易的《祭文》,每一段文字都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每件往事都难以抑制心中的酸涩,泪水总是模糊自己的双眼难以自制将稿纸浸染湿透,常常无法续写下去,母亲那清瘦矍铄印刻着艰辛与沧桑、布满憔悴和倦容的与年龄极不相符的面容,那满含期冀的目光时时都浮现在脑海之中,一生难以淡忘挥之不去;在当年的《伊春日报》副刊发表,或许巧合也许是编辑的用心,伊春电台在七月十五"中元节"的当天姜玲情感节目中播发,真的是意义非凡!
适逢母亲去世三十周年的七月十五,与姐弟妹又完成了第三件大事,在父母的墓周围栽了30棵红皮云杉树苗,多年后这些郁郁葱葱的红杉树即是儿孙的祭奠纪念标志,也是送与双亲的永久陪伴,也寓意庇荫护佑后人代代兴旺!
子欲孝而亲不在,而今四十五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当年在母亲期冀下,背着行囊,怀揣梦想的懵懂山里娃,走出大山,路漫漫未知前程的求学之路。从青涩少年到携笔从警且成为了终身职业;从普通警员到中级警官,又晋级到高级序列,所有这些都是来自母亲目光中的那份期待和期盼的眼神。
深感幸运的是退而没休,到龄离岗之前,即接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邀请,后半生能够发挥余热去从事关心下一代尽一份力,这是一项阳光又有成就感值得骄傲的公益事业。这份所得也是对故去母亲最好的回报吧,九泉之下的父母双亲也会为儿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深感欣慰吧!
个人简历:
路学君,中共党员,在伊春公安从警39年,一级警督,四级(高级)警长退休。
伊春市作家协会员,多年来笔耕不辍用文字记叙所遇、所感,有散文、游记、随感、记实等文学作品在省市报刊、媒体和网络平台等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