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七十五)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中国将以东方智慧来改变
未来世界文明的普世走向
在茫茫宇宙之中,大千世界万变不离其宗,一切事物生发于宇宙本体又归灭于宇宙本体,而一切变化的东西都不过是术数的临时组合化现而已。在东方文化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来反映宇宙本体“道”!孔子讲道时言“吾道一以贯之”,何止孔子!其实老子之道、孟子之道、佛教之道以及诸子百家之道又何尝不是同一“道”呢!东方太极文化源于阴阳之道(佛教称之为色与空),所以东方各类文明及其包含的道性文化思想绝对不存在冲突问题,因而发生冲突的文化仅限于术性文化!在世界人口流动频繁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文化是否会形成中国古典式大融合?西方“普世”文化在世界推及过程中遭遇“中东滑铁卢”,全世界将默默关注东方文化的走向。
伊 斯 兰文化为什么自大唐入华以来与中华文化融统若一?伊 斯 兰文化又为什么与自己的兄长基督文化同胞阋墙?其实世界上所有道性文化永远是互通互补的!文化冲突的原因并不在于文化本身,而是圣贤的后人让自己的民族文化脱离道性沉湎术数之中!当今全世界各民族皆在唯我独尊实行专利般民族文化保护自我封闭之时,从千百年世界文化思想宗教等斗争教训看,人类在东西南北地域文化上很难求同存异!那么,未来世界的集成性文化,或称大同性文化,或称普世性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面貌或状态出现于世并被全人类所认同呢?目前仍是谜团一个,至今还没有找到各类学者们所能提出令东西方皆能满意的答案。

升华人类的灵魂高度,让世界文化回归道性本原,是解决一切文明冲突的根本!十五年前,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在其代表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但这种文明冲突仅仅局限于非东方文明的海洋!在高科技时代,只能以冲突双方甚至世界人民共同毁灭作为代价,我们所思考的问题是世界文明如何走向共赢即融合与共荣!而不是冲突及其冲突适用的法则规范。然而东西方作者少有提出自己的让后人信服可行的观点,除东方传统文化之外。 我们发现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作者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格局需要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 斯 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以及非洲文明等八大文明冲突之后而最后确定。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人们正在寻求并迫切地需要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和协调模式,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并且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同时,在全世界,人们也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根据其文明分析的框架可能出现一个全世界许多人们认为似乎合意的论点,即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美中是东西方文明的典型代表,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即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下的文明归宿问题。因为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那样至关重要。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的十年或二十年中仍以现在的速度甚至偏中速继续发展,那么中国将有能力重建其1842年以前在东亚的霸权领导地位。另一方面,美国一贯反对由另一个强国来独自主宰欧洲或东亚,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美国在本世纪参加了两次世界大 战和一次冷战。萨缪尔·亨廷顿认为,未来的文明是否走向冲突取决于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走向,而奥巴马的亚太“平衡”战略就是对中国未来崛起的“未雨绸缪”的先行应对。

世界由二十多年前的美苏争霸走向今日的美中战略冲突,美中需要共享太平洋还是美中去争霸太平洋?未来几十年取决于两者之中势力稍大一方的战略胸怀!在该书中萨缪尔·亨廷顿并没有找到文明冲突的真正根源,他仍然 没有超越阶级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想障碍,并且他是带着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来写这篇文章的。因为他是通过一种文明现象去分析另一种文明现象的,仅仅从现象到现象,文明冲突与融合之本质他并没有寻找到。人类的文明是走向冲突还是走向融合,不能用西方的思维模式来衡量或者套用。东西方的思维差距由此明显看出,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从宏观到微观,即将以“国际棋手”出场世界舞台的中国人,将以其东方智慧之巧妙来改变未来世界文明的普世走向。一切帝国最终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必然,而未来中国人主宰世界秩序时并不代表中国人智商胜过美国人,而是中国在民族复兴过程中找回了东方文化的道性基础,只有符合“人道”的世界秩序才能“得道多助”且永久长存。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