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序言
引 子
这里是一片红色的沃土, 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这片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诞生了战国旷世雄才鲁仲连、盛唐名相马周、医界“亚圣”成无己等无数的圣贤奇才, 也涌现出全国劳模张国忠、张学信、耿遵珠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发生了无数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故事,折射着茌平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光辉,时代造就了他们,他们也推动了时代。
第一章 埋起锄头跟党走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英雄人物高尚的原生志趣,再经革命斗争的实践提纯升华,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倍增和放大效应。早年间的坎坷历经、痛苦和劫难,对于张国忠来说都是财富,都是他人生的垫脚石,铸就了他百折不挠的斗志,一往无前的气概,凝练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并成为他矢志不渝听党话,发自肺腑感党恩,坚定不移忠诚党,天塌地陷,跟共产党走的心永不变的铮铮誓言……
1、苦难的童年
2、 "天塌地陷,跟共产党走的心永不变!”
3、告别身怀六甲的妻子,踏上支前战场
4、把“人生”作为“契约”履行
第二章“老洼地”变成“丰产田”
“困难吓不倒共产党员,没有困难还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干什么,要让群众吃上饭,党员必须领着群众干!搭上我这百十斤,也要把大伙拉出这穷坑!”张国忠和小杨官屯人正是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人定胜天的积极进取精神,靠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战天斗地的昂扬斗志和感天动地的担当作为,苦干、实干、拼命干,自觉打头阵、打前站,不信命、不服输、不畏难、不变色,一干就是20年,终于赶走了红土涝洼地里的“瘟神”,用平凡的血肉之躯书写了不朽的传奇,演绎了坚如磐石的信仰,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在村民们眼中张国忠就是坚韧不拔的现代版“愚公”。
1、深入到骨子里的记忆
2、没有赶不走的瘟神
3、涝洼地”变成“高产田”
4、“粮棉一齐抓,重点抓棉花”
第三章“土坷垃”刨出“金娃娃”
“只要用好科学技术这把‘金钥匙’,在土地里巧做文章,想办法做到‘人不闲,地不闲’,让一亩地顶几亩地用,照样可以‘奔小康’。张国忠和小杨官屯人正是用智慧赋能,依靠科学技术这把‘金钥匙’,才打开了高效农业之门,从依赖土地和劳动力为主的“资源依存型”向依靠良种选育、立体种植、保护栽培等为主的“科技依存型”农业转变;从“温饱型”农业向“商品经营型”农业转变,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率,创造了平原农业开发的新模式,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再次飞跃,成为“鲁西北农业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1、“不能外挣一块板,家舍一扇门”
2、“地膜盖一盖,一亩增收近千块”
3、“粮蔬间作套种忙,全年丰收不断档”
4、"黄瓜女"嫁"南瓜郎",多样西瓜拓市场
5、提升土地利用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第四章 杨屯小鸭飞上天
“机遇是资源,也是财富,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它和深度开发它!”历史是一座大熔炉,它铸造着人们的新观念,孕育了强烈的创造力。当改革开放的列车鸣着高昂的“警笛”隆隆奔驰,震醒祖国每一寸土地的时候,位于鲁西平原普济沟和官氏河畔的小杨官屯才大吃一惊,睁开了惊惑的眼睛。老英雄张国忠再次紧紧抓住机遇,靠前瞻意识、守正创新精神和敢打敢拼的创业态度,让世世代代“在土里刨食吃的农民”,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工商企业,成了新型生产的经营者,并让小杨官屯的小鸭飞向全国、飞向世界。
1、寻路,三赴白洋淀
2、探路,为了养鸭不要命
3、开路,擦亮“绿色养鸭”底色
4、引路,让群众“零风险”养鸭
5、拓路,杨屯“卤鸭”飞上天
第五章 目不识丁的“理论家”
对于大字不识的寻常百姓而言,农民和教授、“理论家”、“思想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却让张国忠成功地将这些概念组合在一起了。73年来他始终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求,坚持不懈、如饥似渴地学习党的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学习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各种知识,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不断把党的方针政策“输送”到群众心间,他不但成为了十几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客座教授,还编出了一字值千金的“顺口溜”,成为了村民心中的“定海神针”。
1、把学习放在首位
2、一字值千金的“顺口溜”
3、大学的客座教授
4、新时代的“堂前燕”
5、村民心中的“定海神针”
第六章 吃亏是门大学问
天下最难,难于上青天;百官难当,最难为村官。可张国忠却届届连任,一干就是73多年,这听上去着实不可思议,甚至还引发了一场“暗访”。但正是凭着张国忠心底无私的“吃亏精神”“奉献精神”,他才能率领“两委”成员,站得直、坐得端、行得正,尽心、尽职、尽责,树起了共产党员挺拔的脊梁,才把党员干部和群众牢牢地团结在一起,并在73年的风雨兼程中始终践行着最初的誓言,用青春、用热血、用奉献为小杨官屯村绘就了一个美好的明天。
1、“要想当个好干部,就要学会吃亏”
2、“共产党的干部不能成为‘小精人’”
3、“一家门前一个天”
4、“甘愿吃亏才能有权威!”
5、“当代表不能光吃馍馍,要替人民群众说话办事”
第七章 一颗恒心鉴初心
没有什么追求,比奉献百姓更有意义;没有什么担子,比为民谋利更有分量。张国忠73年来坚定执着,勇担使命,竭诚为民,时刻把入党誓词铭记于心,把‘请党放心、乡村振兴有我’的誓言转化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小杨屯的生动实践,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默默无闻的奉献中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赢得了广大村民的衷心拥戴,鼓舞着更多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1、千条路万条路,建好支部才对路2、党建带团建 “插”亮青春红
3、一人不变,全村不乱
4、“分田到了户,更需要党支部”
5、一旗高举百旗红
第八章 “美丽家园”点“靓”幸福生活
“农村不比城里差,连排楼房有我家。以文化人树新风,精神富有乐开花。”有时,幸福与否,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人钱袋子有多“重”,银行存款有多诱人,社会地位有多高,知识面有多广,这些都是组成幸福感的一部分,一小部分。幸福,是一种“心的体验,情的感悟”,它还体现在一个人家庭是否和睦,四邻是否友爱,村庄是否美丽。几十年来,张国忠始终注重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实现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与人的素质提高的良性互动,构筑了农民群众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
1、擦亮乡村秀美底色
2、“枫”景这边独好
3、治穷先治愚,治愚兴教育
4、让群众健康有“医”可靠
5、既要美丽“面子”更要幸福“里子”
第九章 他的生命没有跋
人生如同一部壮丽辉煌的史诗,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一曲高亢激越的乐章,跌宕起伏,充满无数篇章,每个人都在以坚韧、执着和智慧,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如果他的出生是序言,那么死亡便是跋文。而张国忠的生命没有跋……
1、“您是永久牌村书记”
2、小杨屯在哭泣
3、他的人生没有跋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