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继 父
冬去春来, 草长莺飞的季节。 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起来了。
在南水地小学就读的王志文, 这一段日子, 心中很有一些不安与忐忑。 为什么呢? 因为母亲在大表姨的长期反复的劝导撮合下, 母亲组建了新家庭。
那一年, 王志文刚刚九岁。 王志文并不懂得这种婚姻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 但是有一点他很清楚明白———他从此有了继父, 当地人叫做后爹。
从一家门踏入了另外一家门, 王志文马上就少了以前在母亲面前自由活泼的天性和踏实的安全感了。 现在的世界是属于两个男人的, 就像狮子群里的狮王和幼狮的关系差不多, 彼此都在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试探着, 希望多了解一些对方的性格、 习惯、 品性, 试图找到一些性格的重合点, 能够让彼此的关系快速地熟络融洽起来。
现在想来, 母亲再婚是经过非常细致的观察、 了解、 评判后才做出的抉择。 因为跟继父在一起不长时间以后, 王志文就发现其实继父这个人还是相当不错的。
继父的个子不太高, 外貌看上去敦敦实实的, 他的脸上老是挂着憨憨的微笑。 为人老实本分, 做事踏实认真, 有责任感。 对王志文几乎是视若己出, 甚至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 根本看不出两人与亲生父子有什么分别之处。
农闲的时候, 继父还喜欢带王志文去桑干河边打草捕鱼, 一路上父子二人说说笑笑, 关系相当亲密。 他们这样在村里面来来回回走上几回, 村里七嘴八舌爱嚼舌根的妇女们, 她们过去曾经给王志文普及过的——— “恐怖的后爹” 的故事, 从此便没有人再讲下一集了。
看来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如此, 面对问题, 应当因人而异, 因事而宜, 万不要固守陈规, 陷入自己主观扎起的樊篱。
南水地村隶属于大同市许堡乡, 地势上北高南低, 这里主要地形为山川和丘陵。 有一座很高的山梁, 名字叫 “大梁草帽山”。 著名的桑干河水, 就从大梁草帽山的山脚下积聚成流, 然后缓缓汇入桑干河中。
新中国成立后, 对桑干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 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册田水库, 在桑干河道上筑坝拦洪, 蓄水调沙。 由此形成了一条南北宽三公里, 东西长三十八公里山清水秀, 环境优美的桑干湖景区, 其中尤以乌龙峡景区为最美。 成为人们假日期间赏山玩水探峡的好去处。
这里借用毛主席的 《水调歌头·游泳》 中的一句词, 十分形象贴切形容册田水库, (这里改动了两个字):一坝飞架南北, 截断乌龙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小时候, 母亲就给王志文讲过著名女作家丁玲的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这部著作。 由于这部小说太过著名, 所以这一带的人们, 都以居住在桑干河畔引以为骄傲和自豪。
桑干河又名桑乾河, 取名于每年桑葚成熟的时候, 这条河水一定会干涸, 所以得名桑干河, 古称漯水。 是今天首都北京永定河的上游河流, 也是天津的母亲河海河的支流。
当年丁玲在桑干河河畔的怀来县、 涿鹿县一带进行解放区土改工作。 她每天走家串户, 跟农民同吃同住, 深入了解了新中国政权推翻了旧社会的封建土地制度, 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国农村土地变革带来的巨大成果。 终于在一九四六年, 创作出了这部反映河北桑干河流域土改革命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成为当代纪实文学的史诗级作品! 这部书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的年轻人, 成为了他们永恒的美好记忆。
母亲非常崇拜丁玲, 喜欢阅读她的每一部作品。 这一点对王志文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他从此爱上了丁玲, 爱上了家乡秀美的桑干河。山西大同市域属于燕山北部地区, 是一个小盆地, 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盛产春种玉米、 高粱、 黄米、 土豆等农作物。 但是今年的夏天气候比较特别, 一反常态的酷热。
学校放了暑假, 王志文坐在家中院子里刚写完作业, 马上就被继父叫去下田干活了, 两个人荷着锄头去田间罢苗, 然后再去玉米地里干活。 农村里的活永远都干不完, 只要你想干, 啥时候都会有。
今年大同的粮食长势特别好。 气候越到夏天越热, 偏偏越热的时侯农活就会越忙, 农民的俗话叫做 “忙三夏”。 因为他们要赶着玉米、 高粱在完全熟透之前收割下来, 还要赶在雨水来临前晒干存储。 工作的流程就是收割、 晒粮、 打场、 扬场, 收仓。
继父自己戴了个破草帽, 穿一件泛黄的, 两面开衩的老式汗褂, 他给王志文也同样打扮一下, 防止太阳暴晒。 这样两个人就去麦场侍弄粮食了。
这时候, 正午的太阳直直正正地挂在天中, 阳光像发烫的热水兜头泼将下来。 王志文他们父子两个人, 就站在无遮无拦的麦场上晾晒玉米、 高粱, 脚下居然连个阴影都没有。
这个热呀!
再摸摸自己黏腻的皮肤, 感觉倒像是一块冰凉冰凉的皮革。 其实这时候的人的体表温度已经比空气温度低了, 所以当汗水几乎被蒸发殆尽时, 人也不会大汗淋漓了。
王志文赶紧跑到大柳树的树根荫凉处, 抱着一桶放凉了的白开水,咕咚咕咚灌下去半桶, 等到肚子里有了哗啦哗啦荡漾的水声, 此时充足的汗液在高温的激发下, 再一次迸发继而汗流浃背。
这时候, 会让人感觉到通体透彻凉爽, 舒服极了。
晒完了玉米、 高粱, 扬去了里面夹杂的尘土皮壳, 干干净净的玉米粒儿, 高粱粒儿就成片地躺在金色的阳光下, 安安静静地做着日光浴。这时侯, 才真正是王志文最轻松最幸福的惬意时光呢。 他把一件旧褂子铺到麦场西头的柳树荫下, 然后舒舒服服地躺在荫凉的黄土地面,头的下面垫一块土坯砖头, 对着蓝天流云, 懒懒地展了展腰, 长长地舒一口气。
缓缓闭上眼睛, 感觉眼帘里都是暖暖的淡红色。 耳朵里听到的是树林里的麻雀、 斑鸠、 喜鹊或者其他什么不知名的鸟的叫声, 它们的叫声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 都显得懒洋洋的。
这般沉重劳动之余的休憩, 王志文几乎都不用数秒, 就憨憨甜甜地睡熟了。
等到继父下午晚些时候过来找王志文, 他还沉浸在夏日的美梦中没有睡醒呢。
继父喊了王志文一声, 王志文这才一骨碌爬起来, 跟继父两个人把今天的晾晒的粮食, 全部装进粗麻口袋, 然后整齐码放在架子车上, 一起拉着往家里走。
车子摇摇晃晃, 发出吱吱扭扭的声音。 快回到村里时, 从坡上, 远远看见一缕缕炊烟飘散, 南水地村整个的村庄、 农舍、 都笼罩在薄如蓝雾的暮色之中。 家家户户的主妇们, 这时都会费尽心思, 操弄出一桌一家人最爱吃的食物, 来犒赏在外面辛苦劳作了一天的男人们。
这时候村庄里面的道路, 走一段便换了一种香味儿, 都是香味扑鼻, 令人垂涎的美食的香气。 如果仔细观察, 这几天村子里的狗狗们,好似都比往日高兴快活, 它们心情大好地在各家各户的门口来回乱窜。
在丰收美满的年景里, 每一种生物都感受到由衷的欢喜。母亲今天晚上端上来的饭菜, 自然也是极为可口, 是王志文平时爱吃的高粱米饭、 海带炖猪肉、 炖豆腐, 居然还有一大碗颜色金黄, 黏软甜香的黄米糕呢。
继父今晚上的心情也非常的舒畅, 兴奋高兴, 居然拿出了一瓶陈年老汾酒, 用力拧开了盖子, 他先给自己满满地倾倒了一碗, 想了一想,又用筷子尖划拉过去一只小碗, 也倒了些白酒进去, 然后一把推给王志文, 大声说道: “喜子, 你也喝一口, 今天你也累坏了。 以后爹好好教你干农活, 等你长到了十六岁, 咱们爷两个, 非要在这个土坷垃里, 刨出个金疙瘩出来不可! 哈哈哈哈! 你说好不好?”
继父酒后的这番心里话, 为王志文规划展望了一幅他理想中的农村生活蓝图。 这在王志文小小的心灵里, 可能并未得到认同, 未来对他来说还是迷迷蒙蒙的, 看不清的样子。 但是他没有表示出什么意见, 只是附和地微笑着, 端起那只装着半碗白酒的小碗, 张开嘴就倒了进去。
老天呀! 这下子可不得了了! 王志文只觉得一条火龙从舌头上弹跳起来, 先是在口腔里翻腾旋转, 紧接着踊身一跃, 飞流直下, 一股灼烧着的热流顺着食管滚滚直下, 一路窜到王志文的胃部。 然后这一团火焰像炸弹迸炸开了一般, 蒸腾的热气流又逆返上去, 冲击他的喉咙、 鼻腔、 眼睛……王志文的小脸涨得通红, 眼泪不由自主飞溅出来, 开始
“咔咔咔” 地大声咳嗽……
“哈哈哈哈!” 继父看见王志文这般狼狈的模样, 忍不住仰天大笑,一家人都在那里笑。 母亲赶忙转身下地, 给王志文使劲地拍拍脊背。过了好半会儿, 王志文感觉到胃里面的火苗熄灭了很多, 他擦掉了眼泪, 略显尴尬地笑了起来。
继父笑着说道: “怎么样? 辣不辣? 哈哈哈! 没有关系, 男子汉嘛,早晚都是要学会抽烟喝酒的。”
王志文用力地点点头, 赶紧低下头扒拉着吃了几口饭, 压压胃里的不适感。 他心里想: “好家伙! 这汾酒的性子可真烈啊!”
王志文这会儿, 渐渐觉到口中有了汾酒的甜香回甘, 浓郁的酒香开始慢慢地回荡洋溢开来, 像金樽玉露、 似玉液琼浆, 既醇厚丰满、 更回味悠长。
忽然间他觉得, 原来这半碗白色透明的粮食液体, 初始时热辣浓烈, 然其后逐渐醇厚甘美, 宜心宜情, 恰似生活中的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