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安徽省诗词学会企业家诗词工作委员会
企工委11月诗词精选点评
本期省企工委月课,佳作迭出,妙句惊人,余反复吟读,不敢骤然选择。限于篇幅,从中选出十首(阕),与诗友们共同鉴赏。虽云鉴赏,实则是进一步学习诸师佳构。然余学养所限,不能尽展原作诗词之美,敬请作者、诗友们谅解。(唐涛)
黄贻裳
闲游湛江金沙湾(中华通韵)
金沙湾畔去听涛,大海蔚蓝鸥鸟翱。
一种闲情人欲醉,吟哦摘句步廊桥。
鉴赏:
诗人以金沙湾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海滨风光。通过对金沙湾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轻松愉快的情感为主线,通过一个“闲”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惬意。诗中“大海蔚蓝鸥鸟翱”一句,形象地展现了大海的辽阔和鸥鸟的自由翱翔,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诗人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更具感染力,“一种闲情人欲醉”,用“醉”来形容诗人在美景中的陶醉,形象生动。
这首诗的结构布局严谨,层次分明。首先,诗人描绘了金沙湾的美景,为诗歌营造了一个宁静、优美的氛围。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对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向往。最后,诗人以“吟哦摘句步廊桥”作为结尾,既呼应了诗歌的开头,又使此绝结构完整。
宋善岭
悼叶嘉莹先生
百年才气最纵横,九域诗坛有大名。
闻别苍天也流泪,彻宵未断滴檐声。
鉴赏:
这首七绝《悼叶嘉莹先生》是宋善岭先生为悼念我国著名诗词专家、教育家叶嘉莹先生所作。叶嘉莹先生是现代诗词研究的巨匠,一生致力于诗词创作与教育,对我国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宋善岭先生以此诗表达对叶嘉莹先生的敬仰与哀思。
该绝起承句高度概括了叶嘉莹先生的才气与成就及先生在诗词界的声誉与影响。叶嘉莹先生离世,令天地动容,苍天为之流泪。宋善岭先生在转合句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意象,以“苍天流泪”和“彻宵檐声”来表达对叶嘉莹先生的悼念之情。滴檐声则寓意着无尽的哀思,与宋善岭先生的悼念情感相互映照。这种自然意象的运用,既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又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在这首诗中,
这首七绝在艺术价值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结构严谨:诗的首句“百年才气最纵横”总领全诗,概括了叶嘉莹先生的才气与成就。第二句“九域诗坛有大名”进一步阐述了叶嘉莹先生在诗词界的地位。第三句“闻别苍天也流泪”转折抒发了悼念之情。最后一句“彻宵未断滴檐声”以自然意象收尾,使诗歌结构完整。
2. 语言精炼:诗中运用了精炼的语言,如“百年才气”、“九域诗坛”、“苍天流泪”、“滴檐声”等,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内涵。
3. 情感真挚:诗歌传达了宋善岭先生对叶嘉莹先生的敬仰与悼念之情,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4. 意境深远:诗中的自然意象与悼念情感相互映衬,形成了深远的意境,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叶嘉莹先生的怀念之情。
总之,这首七绝《悼叶嘉莹先生》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既展现了叶嘉莹先生的才气与成就,又传达了诗人对她的悼念之情,堪称悼念诗词的佳作。
朱祥
秋荷即感
人行荷畔似参禅,万物从来皆是缘。
我爱霜前残叶美,只因藕断有丝连。
鉴赏:
《秋荷即感》是朱祥老师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秋荷为题材,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情感和哲学的深刻感悟。秋荷,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独特现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诗人通过对秋荷的描绘,展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理。
首句“人行荷畔似参禅”,描绘了诗人在荷塘畔漫步的情景,仿佛在参禅悟道。这里的“参禅”,既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然的静观,也可以理解为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次句“万物从来皆是缘”,揭示了诗人对世界万物关系的理解,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第三句“我爱霜前残叶美”,表现了诗人对残荷的独特审美情趣。在霜降临之前,那些残破的荷叶依然具有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并非源于其完整无缺,而在于其残缺中的生命力。最后一句“只因藕断有丝连”,巧妙借用“藕断丝连”的成语,寓意着虽然荷叶已经残破,但藕丝仍然相连,象征着情感、记忆和生命的延续。
这首诗的情感抒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感叹生命之美:诗人对秋荷的赞美,实际上是对生命之美的感叹。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即使是在残破之际,也能展现出别样的美丽。
2. 感悟人生哲理:诗人在欣赏秋荷的过程中,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认识到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
3. 表达情感纠葛:诗中的“藕断丝连”,寓意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纠葛,对过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赵颖
枫叶
杜牧讴之二月花,我言灼灼胜红霞。
新霜醉染千层秀,斜照翻飞万丈华。
叶落香山燃圣火,涛惊岳麓动仙家。
诗情喷涌凭栏唱,洒墨挥毫把汝夸。
鉴赏:
在《枫叶》这首诗中,通过对枫叶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的“诗情喷涌凭栏唱”,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情与才华,而“洒墨挥毫把汝夸”,则表现了诗人对枫叶的赞美之情。
此诗巧妙地运用了以下几种意象:
1. “枫叶”:作为诗歌的主题,枫叶在诗中既是实物,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2. “二月花”:巧妙借用诗典,将枫叶比作二月花,既表现了枫叶的美丽,又突出了其独特性。
3. “新霜”、“斜照”:通过新霜和斜照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特有的景色。
4. “香山”、“岳麓”:以香山、岳麓为背景,表现了枫叶与名山大川的相互映衬。
总之,赵颖的《枫叶》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诗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范安萍
自遣
红尘总负巧安排,糟粕且由明月筛。
坐井天微难醒目,隔屏诗兴却开怀。
吟中已是人如菊,云外何妨性似娃。
透古追风能饱腹,今朝有酒不当差。
鉴赏:
范安萍老师的这首《自遣》七律,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感悟与对内心世界的热情追求。全诗以红尘为背景,以明月为寄托,通过坐井观天与隔屏诗兴的对比、人如菊与性似娃的比喻、透古追风与今朝酒意的描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深沉又洒脱的诗人形象。
此律,开篇即以“红尘总负巧安排”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红尘,常喻指纷繁复杂的人世间,而“总负巧安排”则透露出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难料的感慨。全诗在这样一种略带哀愁的背景下展开,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超脱与自在。诗人以“糟粕且由明月筛”自喻,将生活中的不如意比作糟粕,而明月则象征着高洁与清明,寓意着诗人虽身处红尘,却能以一颗纯净之心,筛去生活的琐碎与烦恼。
接下来的诗句,诗人笔锋一转,从对现实的感慨转向了对内心世界的描绘。“坐井天微难醒目”一句,借用了“坐井观天”的典故,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外界认知的局限。诗人以此自谦,客观地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可能存在偏差或不足。然而,正是这种局限,激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隔屏诗兴却开怀”一句,则展现了诗人在面对局限时的积极态度。隔屏,既可能是指物理上的屏障,如墙壁、窗户等,也可能是指心理上的隔阂与障碍。但无论哪种解释,都无法阻挡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追求。在诗歌的世界里,诗人找到了释放自我、表达情感的途径,因此“开怀”二字,既是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也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肯定。
“吟中已是人如菊,云外何妨性似娃。”这两句诗,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菊花与孩童,表达了对自我形象的塑造与追求。菊花,以其高洁、坚韧的品质,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诗人将自己比作菊花,既是对自己品格的一种肯定,也是对美好品质的向往与追求。而“性似娃”则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那份纯真与童趣,即使在云外高远的境界中,也能保持一颗童心未泯的心。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与内涵,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菊花与孩童这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高洁又纯真的自我形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与认同感。
“透古追风能饱腹,今朝有酒不当差。”这两句诗,诗人以豪迈的笔触,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追求与对现实生活的态度。透古追风,既是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与追求,也是对历史智慧的汲取与借鉴。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生动的表达,展现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独特见解。而“今朝有酒不当差”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洒脱与不羁。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常常与文人墨客的情感表达紧密相连。在这里,诗人以酒为媒介,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坦然与接受。即使身处红尘之中,面对种种不如意,也能以一颗豁达之心,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
郭立堂
鹧鸪天•东黄山周边行
东麓闲游气尚温,云烟缕缕漫晨昏。林场书屋觅幽静,上海知青留史痕。 寻聚落,探民村。搜奇踏进旧柴门。此行定可增情识,好景从来系我魂。
鉴赏:
《鹧鸪天》作为词牌名,源自唐代诗人郑嵎的《咏鹧鸪》诗,原句为“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此词牌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其句式结构紧凑,音韵和谐,易于表达复杂细腻的情感。郭立堂在运用这一词牌时,充分发挥了其句式灵活、音韵优美的特点,将东黄山周边的风景与人文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词既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又富含深刻的内涵。
在《鹧鸪天•东黄山周边行》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营造出了一个清新脱俗、宁静致远的意境。开篇“东麓闲游气尚温,云烟缕缕漫晨昏”,以闲游者的视角切入,描绘出东黄山麓的温暖气息和云烟缭绕的晨昏美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接着,“林场书屋觅幽静,上海知青留史痕”,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场景,林场书屋的幽静与上海知青留下的历史痕迹相映成趣,使得整首词的意境更加深厚。
在词中巧妙地运用了景物描写来寄托情感。他通过对东黄山周边自然风光的描绘,如“云烟缕缕漫晨昏”、“旧柴门”等,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宁静,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仰。同时,他还通过对林场书屋、上海知青等人文景观的描写,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背景相结合,使得整首词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这种景物描写与情感寄托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词中提到的“上海知青留史痕”,不仅是对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回顾,更是对知青们为东黄山地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肯定。林场书屋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其幽静的环境和丰富的历史底蕴,为整首词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文化气息。此外,作者还通过对东黄山周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鹧鸪天•东黄山周边行》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佳作。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东黄山周边的风景与人文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了一个清新脱俗、宁静致远的意境。词中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敬仰,也有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对人文景观的描绘与赞美,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寄托。这种多元化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使得整首词既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又富含深刻的内涵。
储余根
初冬
早雀庭前噪曙光,家山曝日暖洋洋。
松苍柏翠情依旧,风雪临门不紧张。
鉴赏:
《初冬》一诗,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淡泊的生活气息。诗人或许是在一个初冬的清晨,于自家庭院中,目睹了晨光初照、雀鸟欢鸣、家山沐浴在暖阳之下,以及松柏苍翠依旧,不畏即将到来的风雪,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遂挥毫泼墨,成就此篇。此诗不仅描绘了初冬的自然风光,更寄寓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早雀庭前噪曙光”,诗的开篇便以“早雀”与“曙光”两个意象,勾勒出一幅清晨的生动画面。早雀的欢鸣,打破了夜的寂静,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而曙光的出现,则象征着希望与温暖。这一意象组合,不仅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家山曝日暖洋洋”,诗人将视角从庭院转向远处的家山,阳光洒满山峦,暖意融融。这里的“家山”不仅指实际的家乡之山,更象征着诗人心灵的归宿与精神的寄托。曝日之下,家山的温暖与安宁,与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相呼应,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
“松苍柏翠情依旧”,诗人笔锋一转,将注意力集中在庭院或家山周围的松柏之上。松柏以其四季常青的特性,成为坚韧不拔、永恒不变的象征。在初冬的寒风中,它们依然苍翠欲滴,情感如初,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这一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反映了诗人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从容与坚定。“风雪临门不紧张”,诗的结尾,诗人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面对即将到来的风雪。风雪临门,象征着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而“不紧张”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自信。这一意象,既是对松柏精神的进一步升华,也是诗人人生哲学的体现——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内心始终保持着一份淡然与从容。
《初冬》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简练明快的特点。言简意赅,却蕴含了丰富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诗人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如早雀、曙光、家山、松柏、风雪等,通过巧妙的组合与描绘,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富有诗意的意境。同时,诗人还善于运用对比与象征手法,如松柏的苍翠与风雪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松柏的坚韧不拔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坚强与不屈。
《初冬》一诗,在情感表达上,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赞美,也寄寓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对初冬时节自然景致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同时,诗人还借松柏之坚韧、风雪之考验,表达了自己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从容与自信。这种情感表达,既是对个人心境的抒发,也是对读者心灵的一种慰藉与鼓舞。
综上所述,储余根的《初冬》一诗,以其精炼的语言、鲜明的意象、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严谨的结构与工整的韵律,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与深刻的人生哲理。此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初冬画卷,更是一首富有哲理与启示意义的佳作。它启示我们,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只要内心保持一份淡然与坚韧,就能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与困境。
宋洁
初冬题银杏
曾是青衫伟岸郎,秋来恩宠换皇妆。
霜风最似无情手,铺地黄金透感伤。
鉴赏:
《初冬题银杏》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佳作。诗人以银杏为题,通过对银杏形象的细腻描绘与季节转换的巧妙寓意,表达了对生命、时间、季节更迭的深刻感悟与思考。诗歌语言精炼、意象丰富,情感深沉而含蓄,手法多样而巧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敏锐的情感洞察力。
“曾是青衫伟岸郎,秋来恩宠换皇妆。”首句以“青衫伟岸郎”比喻银杏在春夏之交的青翠挺拔,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这里的“青衫”不仅指银杏叶片的颜色,更隐含了文人雅士的清雅之风。而“秋来恩宠换皇妆”一句,则巧妙地将银杏叶由绿转黄的过程比作皇帝赐予的华丽装扮,既展现了银杏叶在秋季的绚烂之美,又暗含了时间流转、季节更替的不可抗拒。“霜风最似无情手,铺地黄金透感伤。”次句以“霜风”为笔,将其描绘成一位无情的雕刻家,用其冰冷的手指,将银杏叶一片片吹落,铺满了大地,形成一片金黄的海洋。这里的“黄金”不仅是对银杏叶颜色的形象描述,更象征着时间的宝贵与生命的短暂。而“透感伤”三字,则点明了诗人面对此景时内心的感慨与忧伤,表达了对生命易逝、岁月无情的深刻体悟。
季节的更迭,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在《初冬题银杏》中,诗人巧妙地借助季节的转换,寓意了生命的轮回与时间的流逝。从春到夏,再到秋与冬,银杏叶的颜色与形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变化过程,不仅象征着生命的成长与衰老,更隐喻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诗人通过对季节转换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深刻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
从艺术角度来看,《初冬题银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构思精巧,诗人通过对银杏这一自然物象的深入观察与细腻描绘,巧妙地将其与生命、时间等抽象概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构思;二是意象生动,诗歌中的“青衫伟岸郎”、“皇妆”、“无情手”、“黄金”等意象,既形象又富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三是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借物抒情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银杏之中,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深刻;四是手法多样,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艺术效果更加突出。
李温和
落叶吟
遮溪覆岭遣枯黄,频惹几家情感伤。
切切悲悲偷粉泪,叨叨絮絮湿文章。
千秋轮转四时节,万物钩联五味汤。
当晓雪梅诗画处,春风得意又登场。
鉴赏:
这首诗以落叶为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首句“遮溪覆岭遣枯黄”,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落叶覆盖山川、溪流,带来一片枯黄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深秋或初冬的萧瑟氛围。紧接着,“频惹几家情感伤”,将落叶与自然界的变迁与人类的情感紧密相连,暗示了落叶不仅触动了自然界的敏感神经,也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与感伤。全诗在这样一种基调下展开,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哀婉,又寄托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岁月流转的感慨。
色彩在诗词中往往承担着重要的情感传达功能。《落叶吟》中,“遮溪覆岭遣枯黄”一句,以枯黄色调为主,既描绘了落叶的色彩,也暗含了季节更替带来的萧瑟与凄凉。这种色彩的选择,与全诗的情感基调相契合,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而“切切悲悲偷粉泪,叨叨絮絮湿文章”两句,则通过“粉泪”与“湿文章”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情感的表达。这里的“粉泪”既可以是落叶上凝结的露珠,也可以是诗人心中流淌的泪水,而“湿文章”则借指被情感浸润的诗词作品,两者共同营造出一种悲喜交织、情感丰富的意境。
《落叶吟》在情感表达上,巧妙地运用了悲喜交织的手法。一方面,诗人通过落叶的凋零、山川的萧瑟,表达了对自然变迁的哀愁与无奈;另一方面,他又在“当晓雪梅诗画处,春风得意又登场”一句中,展现了对未来的乐观与期待。这种悲喜交织的情感表达,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尽管自然界和人生都充满了变数,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就能在逆境中寻找到希望,迎来新的春天。
时节轮转寓意的抒情:“千秋轮转四时节”,这句诗不仅是对自然界时节更替的生动描绘,也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时节轮转,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在诗人的笔下,落叶的凋零与雪梅的绽放,构成了自然界中生命不息、循环往复的壮丽图景。这种时节轮转的寓意,也映射到人生层面,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它也鼓励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相信每一个冬天之后,都会有一个更加灿烂的春天在等待着我们。
万物互联哲理阐述:“万物钩联五味汤”,这句诗以生动的比喻,揭示了自然界乃至宇宙中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哲理。在诗人的笔下,落叶、山川、溪流、雪梅等自然元素,以及人类的情感与命运,都被纳入了一个宏大的系统中,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和谐的整体。这种万物互联的哲理,不仅是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和社会的福祉,因为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每个人的命运都与他人紧密相连。
结尾寓意与期望解读:“当晓雪梅诗画处,春风得意又登场”,作为全诗的结尾,这两句诗不仅为全诗增添了一抹亮色,也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在诗人看来,尽管落叶凋零、时节更替带来了无尽的哀愁与无奈,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就能在逆境中寻找到希望。雪梅的绽放,象征着坚韧与希望;春风的得意,则预示着新的开始与无限的可能。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与挫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综上所述,《落叶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及宇宙的深刻理解。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诗人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哀婉,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这首诗不仅是对落叶的吟咏,更是对生命、时间与宇宙的深刻感悟。
许明球
观棋
黑白翻云星角连,暗藏妙手子犹圆。
长龙死活梦中舞,今夜浑然不入眠。
鉴赏:
诗词作品,往往以生活为源泉,以情感为纽带,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观棋》一诗,便是诗人在观看棋局时,被棋盘上黑白棋子的激烈交锋所吸引,有感而发之作。棋局虽小,却包罗万象,既体现了人生的智慧与谋略,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许明球通过这首七绝,将观棋时的所见所感,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观棋》一诗,开篇即以“黑白翻云星角连”描绘出棋局的壮观景象。黑白棋子在棋盘上翻飞,如同云卷云舒,星角相连,形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这一意象不仅生动地展现了棋局的复杂与激烈,还巧妙地隐喻了人生的变幻莫测和世事的无常。接下来,“暗藏妙手子犹圆”一句,进一步揭示了棋局中的奥秘。每一枚棋子都蕴含着棋手的智慧与谋略,它们虽静静地躺在棋盘上,却仿佛随时都能发挥出惊人的力量,展现出棋艺的精湛与深邃。“长龙死活梦中舞”一句,则将棋局中的紧张氛围推向了高潮。长龙作为棋局中的重要元素,其生死存亡往往决定了棋局的胜负。诗人以“梦中舞”来形容长龙在棋盘上的挣扎与奋斗,既赋予了棋子以生命,又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意境。这种意境既体现了棋局的变幻莫测,又暗示了人生的曲折与坎坷。最后一句“今夜浑然不入眠”,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观棋至深夜,诗人被棋局中的精彩瞬间所震撼,以至于无法入眠。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棋局的痴迷与热爱,还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观棋》一诗在字词运用上堪称精妙。如“翻云”一词,既形象地描绘了棋子在棋盘上的动态变化,又巧妙地隐喻了人生的起伏与波折。而“暗藏妙手”一词,则巧妙地揭示了棋局中的奥秘与智慧。此外,“子犹圆”一词,既展现了棋子的形态之美,又寓意着人生的圆满与和谐。在描绘长龙时,“梦中舞”一词更是将棋局的紧张氛围与诗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些字词的精妙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还提升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观棋》一诗在结构上紧凑而有序,四句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首句描绘棋局壮观景象,次句揭示棋局奥秘,第三句推向高潮,末句抒发情感。这种结构安排既符合七绝的常规写法,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构思。
《观棋》一诗在情感表达上含蓄而深沉。诗人通过描绘棋局中的精彩瞬间,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在观棋过程中,诗人被棋局中的智慧与谋略所吸引,被棋子的生命力和奋斗精神所感动。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棋局的痴迷与热爱,还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观棋这一生活细节,将个人的情感与人生的哲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这种情感表达的方式既含蓄又深沉,既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与思考,又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安徽省诗词学会企业家诗词工作委员会
主 任: 李 青
副主任: 李德新 许明球 张银辉
秘书长: 李朝晖
副秘书长: 刘 伟
《徽商诗韵》企工委编辑部
主 编:张银辉
副主编:孟国田
编 委:朱 祥 宋 伟 唐 涛 赵元席
陈新潮 尚明远 刘 伟 韩彩娥
周占华 李军君 王 闰
本期主持:唐 涛
本期制作:王 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