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陕西讯(王华强) 作者:王冬梅 “万亩芦荡,千眼神泉,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走进沿黄公路渭南段,在“蒹葭苍苍”的如梦如幻中,听“关关雎鸠”的声声入耳,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寻觅“蜻蜓立上头”“鱼戏莲叶间”的和谐。在这黄河流域最大的温泉湖泊型湿地,蓝天共碧水,飞鸟相与还,九曲黄河在这里铺展开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湿地之美更是广袤山川大地靓丽的生态景观。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也是水资源“贮存器”“储碳库”“物种基因库”。渭南地处黄河中游,区域内山水林田塬沙自然资源丰富,黄洛渭三河环绕,南北秦岭桥山互为屏障,中部耕地湿地相互交织。据统计,渭南市拥有湿地面积8.12万公顷,占全省的26.3%,湿地总面积居全省第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先后实施“渭河变清三年行动”“渭河巩固提高三年行动”两轮专项行动,国考断面“一断一策”精准治理,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原则,积极推进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加大退化湿地修复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合阳段南北总长42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面积153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最完整、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一块河流型湿地。为保护好黄河湿地,合阳县先后在浮桥路两侧、大西高铁沿线、夏阳瀵生态修复区、皇甫庄林场等区域实施退耕还湿1.8万余亩,恢复退化湿地5000余亩。同时,以“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核心区”为目标,启动实施了黄河西岸生态走廊建设项目、北方鹭岛生态保护和绿化工程、皇甫庄林场退化林修复等项目,完成造林绿化2.8万余亩,描绘出一幅幅山水静好、飞鸟翔集的美丽生态画卷。
大河上下,水流涌动,黄河两岸,绿意盎然。“共抓大保护,不”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引领下,黄河湿地正焕发新生。

写好治理文章,生态美引来百鸟鸣。“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每年冬天,合阳黄河湿地会迎来大批迁徙的候鸟,这些“湿地精灵”在水面上嬉戏、觅食,为湿地增添了无限生机。这里是内陆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和我国中西部保护候鸟的重要栖息地之一。2005年被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水生和陆生动植物保护种类200余种,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有大鸨、黑鹳、白琵鹭等40余种。截污清污、清淤疏通、修复水体、美化堤岸……水生植物繁茂,碧波荡漾,候鸟翔集,保护和修复举措让生意盎然的湿地景观重现,湿地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湿地内鸟类种类由2010年的148种增加到现在的170余种,仅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大天鹅、白琵鹭数量由2010年的2000余只增加到现在的5000余只。
写好转化文章,山水有情也有价。传统“靠水吃水”式发展,完全依托大自然的馈赠,解决不了老百姓高质量就业,只有写好转化文章,将“靠水吃水”转化为“靠水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比如,发展湿地产业、民俗产业等,把优质的生态资源转化为更高的经济收益。渭南沿黄地区坚持统筹规划系统治理、岸上岸下综合整治,保护黄河水生态,做足黄河水文章,构建一城活水生态网,还村民鱼翔浅底好风光,书写着人依河生、河因人美的“生态答卷”。岔峪村东临黄河,是黄河晋陕段支流徐水河进入黄河时流经的最后一个村。以前的岔峪村以花椒为主导产业,贫穷落后。沿黄公路的开通给村子带来了发展契机,岔峪村依托徐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综合利用区,开发民宿农家乐、观光采摘园、稻田蟹体验园、伊人湖游乐园等,建成集旅游休闲、民俗文化、田园度假、生态体验等为一体的沿黄旅游文化村庄,昔日的泥沼地正成为“致富地”,“稻蟹鱼共生”正在绘就民富、产业兴的黄河新景。
写好文旅文章,与绿水青山赴一场约会。生态可以丰富旅游品质和内涵,既是旅游的基础和底色,也赋予了旅游高雅的品质。人们追求的高品质生活需要“美丽”装点,享受绿水青山也是一种民生福利。绿色发展体现的不仅仅是经济收益,更有精神体验上的满足。渭南市依托沿黄公路,串联起黄河沿岸的青山绿水、生态湿地、历史文化,描绘沿黄公路上的生态画卷,全力打造黄河文化渭南新地标。比如,合阳县借助得天独厚的湿地自然环境,依托诗经文化,发掘洽川湿地情诗之源的文化价值,“生态+文旅”融合,湿地公园成为最亮眼的生态招牌,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美丽的大自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
绿水青山间种好“文化大树”。绿水青山之间,文化是一抹动人色彩。只有生态与文化共进,用文化点缀绿水青山,让黄河文化浸润黄河湿地。要开展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打造黄河生态风景带,举办黄河文化主题特色研学活动、中小学黄河文化博览会等活动,大力宣传弘扬黄河生态文化。通过传承利用传统文化和生态资源,初步形成了融合黄河文化、红色文化、诗经文化的渭南特色生态文化。

宣教一体呵护共同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没有谁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尽可能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培训,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生物多样性日”等各类活动,营造保护湿地、保护鸟类的有利氛围。另一方面,每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理念,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开展生态环保小卫士低碳绿色行动,向青少年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引导市民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审核:孔绪牢
责编:雷世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