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我生命中的摇篮
作者:田玉平
(一)故乡行
山西五台是故乡。
我出生在雁北矿区的一个小山村,从小不知道故乡的情况。听母亲说,老祖宗在上西村劳作生息,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田氏家族大门院有一块先帝恩赐的《瞻前裕后》牌匾,足能看出祖上的显耀。墓地的名称叫“都督院”,又见其祖宗的显赫。
在先辈的教育和影响下,子孙们遵纪守法,习文练武,勤奋作息,和睦团结、家族兴旺。
到了晚清后期,爷爷奶奶搬迁到刘家庄落户居住,此后,我的籍贯便成了五台刘家庄。
文革期间,父亲受到了冲击,被扣上了莫须有的一堆罪名,“靠边站”。
父亲被扣发工资、只发生活费的遭遇,致使全家人无法在晋北矿区生活,更无法按月接济奶奶,于是,母亲带着我和哥哥姐姐弟弟回到了刘家庄,和奶奶一起生活。
第一次回故乡,乘坐着马车离开了矿区,走了近两小时的河槽土路,来到了宋家庄火车站,排长队买了车票,候车半个多小时,终于等到绿皮火车来了。
七岁了,平生第一次坐火车,心里稍有些激动。不知道什么原因,火车停在了站台之外,列车员打开车门下车,招呼乘客着先下后上。
母亲一手提着一个里面装有我们旧衣服的大网兜,一手提着一个里面装有给奶奶的三斤白面、六七斤玉米面及杂物的大纸箱,还有给我们准备的五六个窝窝头干粮。由于东西较重,母亲顾不上招呼我,只是喊着我们兄弟姐妹紧紧跟上。我心急如焚的拽着妈妈的衣衿,踩着轨枕旁拌脚的石子,来到车前。列车员服务态度很好,先是帮助乘客递东西、扶乘客上车,后又把我抱上车梯。至此,我们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由于人多站多,火车行至忻州站时,晚点一个多小时。
下了火车,已是午后三点半。我们跟着母亲一路小跑到了忻州长途站,赶上了去五台的最后一班车。上了长途车,母亲松了一口气,欣慰的对我们说,这下就不用着急了,迟早也能回到城里了。
客车走走停停,到了县城已是晚上八点多了。走出长途站,在一个亮灯的店铺前停了下来,母亲把我们叫我们围坐在一起,从纸箱里摸出几个窝窝头,递给我们说,吃吧,还有十五里路,吃完了咱们有劲有劲的走。
走到城南门旁,母亲指着一条又宽又长又陡的大长坡说,这就是南门坡,上了这个坡就到城里了。
黑天摸地的,我对县城的第一映像是,只有一个大长坡,坡上县城的神秘,令我猜想甚多。
母亲带着我们向南门坡反方向走去。先是踩着一串长长的踏石,跨过南门河。走了一段地垄小路,爬起了东岗坡,归上回村的大路。路过门楼碑,穿过东寨村,踩着崖头的土坑“阶梯”下到小沟南村。沿着乡间小路走到大石沟时,母亲对我们说,孩子们,过了大石沟,就到咱们村了。
进村前,母亲把我们身上的尘土拍打了一遍说,咱们要干干净净的进村,干干净净的回家!
村口的一颗大椿树,树干参天,直插云端。树冠若大,遮天避日。阵风吹来,树叶哗啦啦的响声,像是在欢迎我们这此游子。
村子的街道,都是用大青石铺成的,由于长年踩擦,表面光滑,借着月亮反着暗暗的光。我们母了五人回到了家已是深夜十一点多了,这就是我第一欠回故乡的执着。
(二)故乡亲
街门虚掩着,没上插关。我知道,这是奶奶给我们留着的。一进街门,只见孤独的苹果树下,一位白发苍苍、缠着小脚、整整洁洁的孤独老人,面向大门,孤独的端坐在玉米皮皮编织的草垫上,神情饱满的望着我们。
见到了奶奶,母亲静默片刻,哇的一声哭着跪在老人面前:姆,我们回来了!随着母亲与奶奶相拥的场景,我们也下意识的跪了下来。母亲说,孩子们,这就是奶奶,我们不约而同的跪在奶奶面前齐声喊出:奶奶!奶奶高声清脆的答应了一声,忙着说,孩子们,快起来,快起来,奶奶收到你们的孝心了!
一阵激动之后,奶奶说,来,奶奶给你们熬好了小米饭,快来喝!
院子里靠墙的“春灶”上,一口砂锅里装着满满的红豆小米稀饭。奶奶忙着拿碗盛饭,母亲急着抢过勺子说,姆,我来,您坐着。奶奶又回到了草垫上,母亲把盛好的第一碗饭,双手恭恭敬敬的端给了奶奶。奶奶没有急着喝,而是端着这碗饭,默默地流下了泪。我知道,奶奶想我们,妈妈的这份孝心久违了!
老少三代,共享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甜的。
睡了一觉,第二天清晨,回想起昨天的一路风尘,酷似传说中的逃荒者,终于找到了归宿。
早餐之后,家里来了好多村亲探望我们。刘家庄是我的姥姥家。姥姥家是刘家庄的大家族,来的人大部分是这姥姥那姥爷、这舅舅那姨姨,和我同辈的都是表姊妹兄弟。
日后,天天有亲人来访,有的带着几个山药蛋,有的带着一“格”子米,有的端着一小碗菽豆,有的揣着两个玉米棒,有的抱着一个大窝瓜……
日常生活中的帮助,洗去了我在矿区的那种惊恐和那种冷漠与“白眼”,好像逃岀虎口似的。故乡的温暖,使我幼小的心灵倍感亲切。尽管生活艰苦,心里总是无恐无惧有荣有乐的。
(三)故乡情
刘家庄的地理位置十分宜居,整村座落在一个大崖湾。土崖最高处有五六十多米,村庄尤如被一个天然的太极圈环抱。
村子的对面有一条清水河,河的右岸是小珠垴,小珠垴背后是一条东西走向、平展展的黄土高梁。
当地风水称:太极呈吉祥,人财两兴旺;两手托公案,秀才门前站;村前一条清水河,财源滚滚进庭堂。
该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在大村东北十几里的大山脚下,有一个小村,俗名叫“拐山”,隶属于大村管辖。拐山松柏成荫,风景如画。庙宇雄壮,威严亲和。儒释道“三教”同寺供奉、尤以五龙王显灵岀名。小村宜作宜居,幽雅恬静。
刘家庄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不衰。父老乡亲们主要是把领悟其儒释道的精神实质,通俗化的践行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遵规守矩且不落俗套。由此,形成了民风纯朴,知荣知耻,互尊五敬,坚持“正”理,刚正不阿,敢于斗争的特性。
历史上出了好多名人,特别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文故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是人才倍出。
在刘家庄生活的四年里,我上到了小学三年级。师生义、同学情清晰记心中。张书文、田东小、毛焕庚等老师孜孜不倦的教悔,始终让我记忆犹新。
放学后和同学们一起玩,一起帮家里干活。和表弟宪武、建军、宪玉,表哥宪文、致文、进文、建文、进文,好友俊章、长寿、六大顺、二康、隆章等一起拔猪草、拔野莱、刨小蒜的时光里,走遍了小张家嘴、大张家嘴、门楼坡、黄泉沟、四沟里、“崖头起”。在“下河里”玩水,在“拐山”里砍柴,在“大门地”刨茬子,在“四巷”里玩“元宝”、滚铁环、桔杆垛里捉迷藏的场景,经常岀现在梦里。
跟着大人们赶庙会、拜山神,祈求年景风调雨顺。听修奇老爷讲村史,听南芳洋大叔讲儒释道故事。听长辈们冬季“坐夜”、议论家长里短的事以及“天天新闻”。潜移默化的学到了不少肤浅的历史知识和生活习俗常识,树造了我做人的底形。
陪着母亲进城买粮,母亲总要算计着挤出几角钱,给奶奶买个“三尖子”或饽饽饼,以敬孝心。给我买上一碗飘着黄豆大的两三块肉的“大肉面”,心生关爱。而后母亲自己饿着肚子背着五十多斤粮食,沿着山路回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影响着我,树造着我的仁义理智性的观念和孝心。
那时的生活虽然清贫,却快乐着。
一九六八年,奶奶因病去逝,享年八十六岁。父亲被管制劳动不准回乡,妈妈以孝子的身份安葬了奶奶。
我记得很深很真,从祭灵到岀殡,全村人几乎都来为奶奶送行。因为奶奶在世时,为人耿直,坚持公道,是岀了名的“判官”。谁家有什么不和气之事,经奶奶出面调和后,不仅矛盾化解,而且变得更加和蔼可亲。所以奶奶受到了全村人的尊重。
一九六九年,父亲被解除了管制劳动。一九七一年,彻底平反,我们又跟着母亲来到了晋北矿区,和父亲团圆。开始了新的矿区生活。
五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再次回故乡,往事历历在目。当年走出矿区时,恰似走出了阴曹地府。回到故乡,恰似回到了光明的阳间。重返矿区,恰似回归了正义,倍感扬眉吐气!因为父亲曾经说过,共产党坚持真理,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
在故乡暖暖的阳光下,开启了我的自由成长生活。故土亲,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房的路。故乡情,像一座灯塔引领我思想启蒙,故乡人,给了我坚韧的力量,教会了我解读人生。
是故乡,使我懂得了什么开心、什么是不开心,是故乡,教会了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判别能力,是故乡,传授给我什么是积德、什么是行善。是故乡,树造了我坚持正义、体恤贫困、忍辱负重、乐于奉献、嫉恶如仇的个性。
故乡情,使我认识到,人在旅途,必然会面临种种不确定性和挑战,正是这些未知与困难,锻炼了意志,构成了人生的成功“写生”。
我的经历证实了这一理论。没有文.化大革命的历炼,就不会改变我的生活轨迹,而没有这样的改变,也就没有那么多困难、没有我的故乡行。没有故乡行,也就体验不到什么是阴险毒辣、什么是正大光明。只有亲身经历了,才有比较。什么是人的本性,什么是血缘亲情。
故乡,初步形成了我的思想基础。故乡的泥土里充满了亲情勤俭廉,故乡的空气中弥漫着仁义礼智信,成为我成长的沃土和契机。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学习新技能、挑战新领域,还是简单地走出舒适区,与不同的人交流,都能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在逆境中静默,在失败中成长,逐渐塑造出更加坚韧的自我。
今日回故乡,不仅意味着身体上的移动,更是一场心灵的回归。在行走的过程中,我有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每一次远行归来,都是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都是在熟悉而寞生的环境中找到自我,在孤独时刻听见内心的声音。
行走在故乡的路上,激发我深层次的认知。它让我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求物质的富足,更在于精神的充实与心灵的自由。理解他人,尊重客观,以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
回归故乡,是在寻找当年经历中的领悟、再次领略成就人生的智慧。每一次回归,都是一次思想的历练,它让我在挫折中学会坚韧,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在成功中保持谦逊。这些经历,如同一块块拼图,逐渐构成了我独特的人生画卷。
行走在故乡的路上,学会了珍惜与感恩,也学会了沉默与反省。我懂得了,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无论是人还是事,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学会了放下,学会了释怀,明白了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也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的个性,丰富了我们的情感,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多颖。
我的感悟,故乡行、故乡亲、故乡情,是对生活、生命真诚呼唤。它鼓励我勇敢地走出舒适,去体验不同的人生。
是故乡行、故乡亲、故乡情,让我的寸草心经常“走”在故乡的路上,吸取营养,丰富思想,领悟人生的真谛。我带着敬畏,成就了一段又一段难忘的人生。
如今的五台,一改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南门坡变成了通天大道,城内楼房林立连片,街景宽敞明亮干,店铺生意兴隆。有了自己的公园,有了放松心情、享受幸福的场所。人们衣着华丽,笑逐颜开,一派繁荣景像。一条高速公路像玉带似的在清水河上凌空穿过,增加了现代节凑气息。上西村、刘家庄等所有农庄和县城一样,跟着时代的节拍,变的让我心花怒放。
街景变了,灵魂没有变。大街小巷的传统文化更加细腻、明了、富有话力;生活变了,作风没有变。艰苦朴素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光盘行动、勤俭持家等日常习俗更加光鲜时尚。
如今回故乡,祭祖寻根心坦荡。故乡情深永不忘,闻着泥土实在香。酱拔山药、盐汤煎山药,宽干粉金黄花烩菜有特色,油糕一拉丈二长,五台小炒好温馨,豆腐丸子烫嘴香。粟子粉、台蘑酱,独特风味飘四方。根系五台黄土地,志在中华“述衷肠”。
五台,我的故乡,你是抚育我的地方,我在你的摇篮里成长。我要把你记在心上,我要为你歌唱。更要永远把你牵挂、永远把你亲亲的神往。
作者简介
田玉平,祖籍山西五台,现籍怀仁,退休人员。喜欢写作,却又文字功底差;爱好文学,却是欣赏水平低。盼与有识之士、之群体结缘,见贤思齐,不断充实自己。
(图文供稿:田玉平)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