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百鸡印》印象
张兴源
初读青年篆刻作者张大公的《大公百鸡印》,脑子里便闪过一个论文的名字——《〈百鸡印〉艺术解析》。我这人就这德行,面对真正的艺术品,总忍不住要说几句话,而面对那些充斥于文坛艺苑的文明垃圾(依愚之见闻,此种垃圾制造商常常是胸无点墨而气壮如牛的),却只有三缄其口的份了。
一
说起来,最早认识张大公并得到他的这部由海天出版社正式出版的《百鸡印》,差不多已是两年前的事了。1993年秋,笔者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合办的中国第二届作家研究生班“录取通知书”,从遥远的陕北黄土高原风尘仆仆来到了这座久负盛名的文学殿堂——鲁迅文学院。用我的朋友、小说家高建群的话说“到这所号称中国作家的黄埔军校,我是朝圣来了。”但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除开令人烦躁的喧哗与骚动,我却不曾见到更有意味的风景和人。期望值过高的我一下子陷入了深重的百年孤独。正是我的心境如此孤寂与荒凉的当口,这个名叫张大公的青年篆刻作者渐渐靠近了我。那段日子,他经常给我述说自己的身世。别看他年纪轻轻,家境富裕,他的母亲郑会立女士还曾是电影界人士(她曾作为电影《北斗》副导演到过志丹县城),但生活却过早地让他阅读了许多章辛酸艰涩的书页。好在那种种灾难和不幸都已成为陈旧的往事,眼下的他和未来的他已经或将要拥抱的,是令人欣羡不已的成功和幸福。作为他在鲁迅文学的朋友之一,我这里先行深致祝福之意。
说大公已经或将要拥抱的是成功和幸福,自然主要是指他作为一个青年篆刻作者在事业上的不可限量的前程。跟就读于鲁院的大多数青年作家不同,大公因为从小就病魔缠身,所以,他不是那种博览群书的人。但至情至性之所在,使他迷上什么,便会有出人意表的收获。即如这部《百鸡印》,便是大公异乎寻常的天性自然流露的艺术结晶。我相信,即使对金石篆刻之学一无所知的人,单凭这一百幅构思奇巧、韵味绵长的鸡印,就能够畅通无阻地走进这位本也毫无城府的青年艺术家心里,了解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历以及所悟,并进而于不知不觉间,自己也迷恋上这“看似容易却奇崛”的篆刻艺术的。
二
现如今我的读书,在那些过于沉重和迂执的人们看来也许是很不严谨的。好些书,尤其是被我私心认定为“品鉴类”的书,常常不是循规蹈矩地从头读开去,而是信手翻来,随意看去,有味则读,无聊辄止,从不拘禁自己做出一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苦相。但这部《百鸡印》我却是一经翻读便不忍释卷,迄今为止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翻过了多少个回合了。记得两年前我从作者手中接过这部沉甸甸的著作时,信手翻开,就被一幅叫做《故乡》的鸡印深深地迷住,进而抑止不住发自内心的激赏之情而逢人说项,以使更多的从事文学创作的同行们从这门邻近艺术中汲取点什么。这幅题曰《故乡》的鸡印以朱设景,以白出图,刻的是一只毛茸茸的小鸡面对眼前一颗鸡卵而犹豫不前的情形。作者的释文是“他对面前圆圆的东西很陌生,其实那就是他的故乡。”我相信,每一个具有或不曾丧失其审美心性和眼力的读者,是绝不会对这样的既简单明快又深邃奇崛的艺术品漠然视之的。面对这幅鸡印,你可以说她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之奥秘的探求,也可以说她是人类回归母体之冲动的诗意写照,你可以搬来西方现代派或后现代派诸种最时髦的理念去诠释,去论证,去解读,去剥离,但我敢说,不管你是如何地苦心孤诣,如何地旁征博引,你也很难穷尽这么一幅简单而小的艺术品的真正内涵。试想,在我们人类的童年时代,在我们自己那苍茫而遥远的“故乡”,我们曾经拥有过多少善良而美好的东西啊!我们曾经为治理河害三过家门而不入,却不是为了奖金和职称;我们曾经为着自己认定的正义和真理,宁肯饿死在首阳山上而不食周粟,却不是为了争得一块烈士的牌匾;我们曾经因为听了别人劝我们担任君主的话,即刻跑到河边清洗被污染了的耳朵,却不是为文明礼貌的三月能评他个卫生标兵;我们对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曾经毫不顾忌地分别待之以青眼和白眼,却不是为了把自己装扮成真理的化身;我们曾经为那种不朽的友情投下了专享的卧榻,却不是为了有朝一日得到友人和乡人的夸赞和感戴……啊,人类这一切美好的回忆,不就是摆在现代文明人眼前一颗巨大而陌生的鸡卵吗?今天的人们走出我们的先祖的浑沌与愚拙、朴素与善良、宁静与祥和、谦卑与礼让,这距离,不正如一颗鸡卵与一只鸡仔的距离吗?啊啊,我的遥远的人类故乡啊,我们已不再认得你啦!
《大公百鸡印》中,还有一幅题曰《明天》的朱文印,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上是羽翎行将蜕尽、脚步迟滞迂缓、眼神呆钝困惑的鸡——是公抑或是母,因为辉煌已逝,风采不再,所以很难辩认了。作者给这幅鸡印的释文是“苍老带来经验,退化已是现实,辉煌已是往事。”面对这画面,这构思,这释文,这作者,我常常想,凡俗生活中的大公和艺术世界中的大公是多么地不同啊!生活中的他,活泼好动,单纯而不设心防,俨然一块透明的水晶石。但处在艺术世界中的他,怎么能一下子具有这样一种凝重而苍老的生命体验?前文已述,我相信,那该是生活那章“艰涩的书页”给他的丰厚馈赠。
《昂首挺胸》,这也是《大公百鸡印》中颇有特色的一幅。鸡应该是比较优秀的动物之一。自古以来,文人们咏鸡或借咏鸡而代鸣不平的诗文颇不少见。什么“在暗常先觉,临晨即自鸣”啦,什么“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啦,还有什么“武距文冠五色翎,一声啼散满天星”啦……不用说,在这众多的咏鸡诗中,最出名的怕要数中唐诗人李长吉之“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了。看来鸡确实不愧为一种高贵的动物。它“挺胸昂首的样子就象英雄,其实是一种习惯而已”(大公释文)。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鸡在动物世界中的地位,是很有点像我们的诗人作家们在人类群中的地位的。我们的诗人作家们原也是人类中比较优秀和高贵的一族,这在远年的《诗经》和屈赋中早已明白地昭告于后世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这是一个文学巨子和爱情天才的内心独白;“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个治国忠臣和诗歌王子的痛苦呐喊。多么高贵,多么孤独,多么凄怆而又多么华美!然而遗憾的是,曾几何时,这种高贵而孤独的独白或呐喊已成绝响,代之而生的,则是诗人作家们被孔方兄颐指气使之后的迷惘、困惑、浮躁和无赖相。诗人啊!千万别低下你高贵的头颅。因为物质的丰赡本不是你可以独享的荣耀,精神的高贵才是你理应永久葆有和不断延续的品格。
《百鸡印》是一部有足够的话题可供评论家言说的艺术品。要追踪传统吗?我们从《别离》一图中看出了陕北剪纸《抓髻娃娃》所投下的倩影;想寻找现代吗?我们从《组合》一图中看出了毕加索和后现代的意趣。可以这样说,举凡浑朴与苍拙、阴柔与阳刚、静与动、情与趣,这一切美的形式、美的内涵、美所覆盖和依凭的全部范例,我们都能够在这部《大公百鸡印》中寻找到最恰切的注脚。而这一切的一切,又都无不出自大公自身朴素而率真的天性。这,才是真正的有内涵的艺术品最难得的生成状态之一。
三
瞧!本来是要写一篇《〈百鸡印〉艺术解析》的,不想旰旰漫漫,竟写了这点滴的感受和印象。于是便在题目处直书曰《大公〈百鸡印〉印象》。好在此种印象虽说难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之嫌,但终究发自本心,不做假,无虚饰,面对大公这样水晶般透明的人,也算是有一个“真”字可以自我安慰了。而况荒煤老那篇精彩的《〈百鸡印集〉序》已如一座雄伟的纪念碑屹立在那里了,我辈乳臭未干的后生小子过多饶舌,岂非班门弄斧、不自量力者亦甚矣哉?
文章就要写完了,又见《中华文学选刊》去年第四期和第五期选用了大公十几幅犬印作为尾花。询及大公本人,才知道他还将有《百犬印》、《百鼠印》等作品集很快要正式出版了。假使情况允许,他将依十二生肖之次第,篆刻出版十二部《百X印》图集。他说这话的时候,一改他以往那种嘻嘻哈哈的习性,变得那么严肃——我要说是那么庄严和神圣。
1995年4月14日写于北京鲁迅文学院314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