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是陕北榆林,是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最早到达的地方,也是陕北革命根据地最早建立的地方,还是毛泽东转战陕北时辗转住过近一年的地方。 此刻,举行拙著《毛泽东与中国农民》发行会,令我十分高兴。我首先向诸位领导、同仁、亲朋表示诚挚地感谢和崇高地敬意!尤其向陕西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榆林新华书店领导表示特别地感谢和由衷地敬意! 我捧着《毛泽东与中国农民》,思绪万千。我是毛泽东时代长大的一个陕北农民的儿子,花了十年时间写成的书,能在2003年出版,21年后又能再版,出版那年我56岁,而今已77岁,岁月不饶人! 我为什么能写成这部书?我只给诸位提到三本书:第一本是《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这是我最早看到的有关毛主席的书,萧三著,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另一本是《毛泽东自传》,这是1938年国内出版的;第三本是《毛主席转战陕北》,我参与写作了这本书,并在毛泽东住过的陕北窑洞作过实地考察,还到全国各地采访过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人员。当然,还有其他不少资料。写作此书时没有电脑,全靠钢笔。先后修改了三次,每次用稿纸1200多页,一共有近4000页,这是汗水的结晶啊!
我是小人物,做了个大文章,此书如果说成功的话,一是选题,国内外从这个角度写毛泽东的是第一部书;二是写作手法,夹叙夹议,既有史实,又有点评,有自己的风格;三是有独特的思想,不盲从,也不信口开河,严谨而认真。 毛泽东,是伟人,是中国农民的儿子,他和农民有血肉联系。他熟悉农民、了解农民、热爱农民,因而,他找到了成功的钥匙,打开了胜利的大门。毛泽东像一个辛勤的农夫,用毕生的心血和汗水,耕耘在中国这块土壤上,撒播下自己理想的种子,长出希望的绿苗。毛泽东生前为农民拥戴,逝世后仍为农民崇敬。 因之,研究毛泽东和中国农民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而研究毛泽东必须研究陕北窑洞,因为,毛泽东的成功和陕北窑洞有很大关系,住进陕北窑洞,就拥抱了陕北文化;住进陕北窑洞,就能闻到泥土的芳香,就能倾听小米的歌唱,就能欣赏窗花的艳丽,就能和陕北老百姓息息相通,同甘共苦。 毛泽东住过的每个窑洞都有故事。我几乎在毛泽东住过的窑洞都走过,有的并且是三五次、甚至十来次。沿着伟人的足迹,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我用丰富详实的资料,采用以叙为主、夹叙夹议的笔法,记述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中国农民的生动具体的史实,诸如农民运动讲习所、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井冈山斗争、农村包围城市、大生产运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等重大事件,还作了画龙点睛式的评论,做到以史启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003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深获好评。有学者说:“视角独特,资料丰富,观点新颖,文笔活泼,足资借鉴”“用文学的手法,文学的语言描绘历史,阐述政论,又不失历史的真实和政论的严谨”,是作者从毛泽东和中国农民关系这个角度评述毛泽东的第一部书。 此书的写作和出版让我明白:一个人只要坚持不懈地瞄准自己心中的目标,坚韧不拔,就可以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只要不停地跋涉,总会走出新天地的。 我在拙作《中国风·后记》中说:日月星辰,山川江河,春夏秋冬,风雨霜雪,东南西北,城郭乡村,赤橙黄绿,青蓝紫白,饮食男女,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歌笑哭骂——这就是世界,这就是人生。我昨天歌唱着,今天仍歌唱着,明天还要歌唱着,我将永远歌唱这神奇瑰丽的世界和多姿多彩的人生。这是昨天行吟的记录,我将继续歌吟。 愿你能读读我的文章,了解我的成果,理解我的心路历程,谅解我的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