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宰相全传》一书记载;刘正宗字可宗,山东安丘人,明崇祯朝进士,曾任编修之职。顺治二年(1645) 被推荐起用为国史院编修。不久升任为秘书院学士。顺治十四年,升迁为吏部侍郎,不久擢升为弘文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顺治十五年,改任文华殿大学士,加衔少傅太子太师。顺治十八年,因其犯结党营私罪,被御史弹劾当处重刑,因其年老,免罪,不久病死……。
今年夏日,我们与潍坊市电视台,这里是潍坊栏目组做了一期关于;封建时代安丘籍官职最高——清朝阁老刘正宗的节目。我们认真的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请刘正宗族人请出他们的族谱认真考对,从《安丘安泰刘氏族谱》中发现了大量的人物传记、家传、家记和皇帝的诰命,还原了一个真正的宰相刘正宗的一生。结合安丘文史研究学者张立德老师在《安丘文史资料》关于清朝阁老刘正宗的文章。对刘正宗其人、其事,及家世进行了全面挖掘考证。
刘正宗(公元1 5 94年一16 6 1年),字可宗,号宪石,赐号中轩,原籍安丘县东北乡安泰里,后迁居安丘城里,是明朝隆庆辛未进士刘希孟的孙子。刘正宗是在其父病故五个月后出生的,不久又丧失了母亲。他少年时就聪敏好学,与其长兄刘正衡、仲兄刘正鉴互为师友,苦读经史子集。他们的学风文采大为乡里儒学界所赞扬,誉称为北海刘氏“三珠树‘’。后来,其长兄刘正衡在明崇祯四年中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 仲兄刘正鉴在明末补廪生,爱好诗词,著有《存怀诗集》等诗稿。
刘正宗二十三岁时补廪膳生员,三十一岁县岁试第一,三十三岁(明天启七年)时,三月恩选拔贡,同年八月参加乡试中举人。翌年(明崇祯元年)三月登进士第,殿试中式三甲第二十四名,四月授真定府推官(也称司理)崇祯三年八月,分任陕西省乡试主考官。因他为官耿正廉明,崇祯五年二月被召入翰林院任编修,不久又改授文林郎,崇祯八年四月升翰林院侍讲,崇祯十三年任礼部会试副主考官。
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刘正宗奉皇帝使命到青州册封衡王,遂便道回乡探亲。在家期间恰值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明福王朱由崧在金陵监国(改元,弘光,史称南明)。为了暂避战乱,刘正宗同胞兄刘正衡,堂叔弟刘正学于次年四月携眷南下,僦居在金陵三山街。第二年正月,南明拜刘正宗为翰林院左春坊左中允。同年五月清兵过江攻破金陵,刘正衡、刘正学南逃广东,刘正宗从金陵携眷北归隐居故乡。
清兵进关后,赶走闯王李自成,定都北京。当时的满清皇族因不熟悉汉族的语言、文字,统治关内有困难,于是便大力启用明朝旧官吏料理朝政,并以应诏仕清者为归顺,不应诏者为叛逆。刘正宗在故乡期间,屡次接到清廷诏书,迫于当时形势,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正月刘正宗应诏到了北京,当即补为内翰林国史院编修,任礼部会试副主考官,同年八月又主持了浙江省乡试。顺治六年正月又晋升为侍讲学士,此后连续封宫进爵,到顺治十年五月晋升为吏部右侍郎,六月又拜弘文院大学士。同年十月吏部尚书缺员,顺治皇帝示谕: “正宗清正耿介,堪胜此任,加太子太保,管吏部尚书。‘’从此,刘正宗出弘文院,特进一级,到吏部代行吏部尚书职务。
刘正宗由于受到清朝皇帝的宠幸,心甘情愿报答皇恩。他进吏部任职后,不以脂膏自润,一心革除吏部的弊端,对人处事毫无顾忌,吏部各司的种种恶习虽有改变,但惹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他们暗地里串连了监察官员,在刘正宗身上寻找事端。首先,御史杨义说他越级推选人才,刘正宗据理力争。继有御史姜图南、祖建明,给事中周曾发等也纷纷弹劾刘正宗。御史张嘉还上疏说刘正宗昏庸衰老,背公徇私,请求罢免他的官职。但经过查讯,因无事实而告平息。时过不久,给事中朱徽又弹劾刘正宗,说他不经公议,也不上疏题明,擅自将佥事许宸调通政司参议。刘正宗面对事实承认了办事疏忽的错误。按律应罚减他的薪俸。由于顺治皇帝的恩诏,使他免予处分。
事情过后,刘正宗以病为由上书告退,可是没得到皇帝的许可。顺治十二年五月解除刘正宗代理吏部尚书职务,命他以兼衔回弘文院,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不久又改任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刘正宗一品考绩期满,晋升少傅兼太子太傅诰授光禄大夫。顺治十五年八月,清廷典制改院为阁(殿),刘正宗.则以少傅兼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又兼管吏部尚书事,并参与朝廷机要事宜。顺治十六年八月,清廷特设会试,以刘正宗任大总裁。这时刘正宗身兼要职,官阶地位已登峰造极,权势显赫,地位荣耀,真是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刘正宗清正廉洁深得顺治皇帝的信赖,坚持论谠正,常为皇帝所采纳。其文墨才华尤为皇帝所赏识,君臣之间赋诗填词时有倡和。因此,刘正宗不仅是顺治皇帝言听计从的宠臣,也是兴趣相投的文墨挚友。
刘正宗博学多识,最工声律,论诗唐代格调为准,尤精于五言古诗,其诗气魄风格遒劲高远。著有《逋斋诗集》、《御墨楼诗选》、《木天草》、《雪鸿斋草》等诗集若干卷。他还爱好书法,特别喜爱王羲之的行草。特请书法家礼部尚书孟津王铎撰文,专门搜集了王羲之行书字汇成其父刘如金的碑文(安丘著名的集王碑)。他勤于临池,笔法秀妙绝伦,当时能得到他的墨迹为极大荣耀。他给人的书简信札,往往被珍藏起来。顺治皇帝凡得到法书名画多经过刘正宗的鉴别品评后才归御府收藏,而御府图书的题跋,也多出自刘正宗之手。
顺治皇帝在料理朝政之暇, 也爱好书法绘画。除常将名入的字画赐给刘正宗外,还有两次赐给他御墨字画,其中一次还有御手亲笔题字(所题字云;寄兴图书漱六艺之芳澜,怡情翰墨措万物于笔端。)并印有御宝的字画十幅。刘正宗为了显示他的荣耀和对御赐物的珍重,在县城相府内特建“御墨搂‘’一座,以珍藏所得御赐文物。
安丘一代名士张贞非常艳羡地说; 章皇帝天藻飞翔,且深得画理,写成后多赐近臣。刘少傅得者尤多,遂筑“御墨楼‘’貯之。贞每过从辄获展玩……。‘’顺治皇帝还钦命供奉人员到刘正宗的官邸为他画像,像成携入宫内用宝钿瑞锦装成轴,皇帝亲到内院着宫內使者捧出赐给刘正宗。
那个时期,不仅刘正宗本人备受皇帝宠遇,就连他的族家父老、兄弟、子侄、乡里民众也都得沐皇恩。其曾祖父、祖父、父亲俱赠光禄大夫少傅大学士;其曾祖母、祖母、母亲及妻室俱赠一品夫人;其子侄俱荫官监。其伯祖父希龙和祖父刘希孟都得入祀乡贤祠。其祖母徐氐和妻黄氏都得入祀节孝祠。其堂叔弟刘正学顺治十二年受诏命初仕清时,授文登守备,两年时间就升调济南抚标中营游击,授昭武将军。其次子刘忞之才十六岁就得到皇帝的召见,皇帝亲解所着白色貂裘与锦带赐给他,并鼓励说;“好生读书,朕与汝官做。"后又赐给他“五经‘’书各一部。
顺治十四年五月始,在刘正宗的影响下,安丘县扩大了取生名额。当时安丘县人文蔚然兴起。人才日见增多,以刘氏世家为首的绅士们具呈请于当事者,将青州所辖属中等县的安丘县列入大县范围,允许每年岁试取儒童四十名,科试可取到二十五名。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十一月,刘正衡病故,刘正宗请假获准,携带御赐治丧费回家为其胞兄治丧。在举行葬礼时多巡抚,藩王以下皆有祭奠,馈赠赙仪的大小文武官员达百余人。到第二年四月丧事完毕刘正宗方才回京。
刘正宗在家期间,一些亲友都劝他要认清形势急流勇退。潍县贡生杨青藜(字绿客,在京时由刘祚远引荐与刘正宗成为诗友)听说,特来安丘拜谒。因相府守门者始终不给他通报,所以一直没见到刘正宗。为了知己诗友的前途和命运.他只好写了长篇书信奉劝刘正宗。信中说;品行高能导致时人的妒忌,自身廉洁反显得众人的污浊,要想安然无事是不可能的。说刘正宗受到皇帝的极端宠辛和眷顾,被人嫉妒和排挤决不是偶然的事。并列举了西汉对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功遂身退和唐朝贺知章告老做道士,至今还传为美谈的故事。劝刘正宗要把丢弃相印看作象脱掉破旧了的鞋子一样,要果断,不能因为“帝眷方殷‘’而犹豫不决,如果皇帝一旦厌恶,那时想退也不可能了。
刘正宗虽享尽了荣华富贵,但同时也历尽了宦海风波。因此看过书信深受启发,曾表示请求归休。可是回京后不久就改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都尚书事。他见当时“帝眷特隆"正处在继续重用提拔的时候,总没敢向皇帝请求归休。
顺治末期,朝内宗派互相斗争。有些人对刘正宗的高官厚禄既羡慕又嫉妒。虽然表面上不敢轻举妄动,但却在暗地里搜寻刘正宗的弊端,好见机行事。而刘正宗在公务之暇不喜交往,回到官邸常常焚香静穆独坐,不然就阅读经史,或临池法书,或吟诵诗词。对这些人的行动刘正宗虽有所察觉,可是他有恃无恐,全没放在心上。因为他从仕清以来青云直上,达到了如此权贵地位,况且又受到当朝皇帝的青睐,因此,表现傲上慢下,自高自大,对朝廷政见往往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到后来不但与朝臣不和,连顺治皇帝对他也逐渐疏远起来。
顺治皇帝晚年,由喜爱书法绘画转为爱好佛学。召刘正宗便殿叙谈时,几次讯问他关于佛学的事。刘正宗总是说, “臣自幼不读其书,不知其说。”而且仿效唐朝韩愈上“佛骨表”谏阻唐宪宗迎佛骨的事,上疏劝谏。顺治皇帝看后很不高兴,因此对亲自抄写的佛经偏不命刘正宗作序。
这时刘正宗缺乏自知之明,不识时务地认为自己一贯耿正廉明,素来为皇上所熟悉,这次以诤言告君总不会出什么大错,遇事仍然持倔强态度。因而顺治皇帝对他由疏远,直至反感、憎恶。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冬,皇帝以刘正宗器量狭窄,终日忙于诗文,朝延谈事往往自以为是,便降旨严厉批评他说 “朕委任大臣,期始终相成,以惬简拨初念。故不忍加罪,时加申戒,当痛改前非,称朕优容宽恕之意。"这时刘正宗才觉得皇帝对自己已不信任了。便于顺治十七年春,上疏要求致仕回家休养,可是没得到皇帝的许可。
“一朝失宠,众谤交集”刘正宗的反对派见对机已到,与监察官员密谋策划弹劾刘正宗。左都御史魏裔介酋先上疏,说;‘’正宗自陈奏内,不叙上谕切责,无人臣礼。刘正宗承认错误,当众谢罪,使事情和解下来。可是刘正宗听后却暴跳如雷,觉得非常冤枉,认为是诽谤谤诬告,答辩极不谦逊。他理直气壮地争辩: “李昌祚为叛党,裔介身为法司?何不早行纠参?例凡荐举之官,在本任不职,追坐举主。
刘正宗当众这一声色俱厉的态度,使顺治皇帝大为不满,他冷笑一声,对左右朝臣们说“天下事,有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子者,信然。‘’遂愤愤地宣布罢免刘正宗的一切官职,将他转置于法司,并命诸王大臣九卿科道共同查讯刘正宗案情。同时也斥责魏裔介、季振宜不及早纠参,撤销了他们的官职,等侯对质。
关于刘正宗《道斋诗集》序中确有“将明之才”四字,在诗序的作者张缙彦不过借仲山甫,辅佐周宣王中兴的故事奉承刘正宗。诗序作成刘正宗也未曾注意浏览,但在清初大兴文字狱的时候,寥寥四字竟成了致相国为死囚的重要罪证。张缙彦也因为此事犯了死罪,虽受至从宽处理被流放充军,但不久便死于边疆。
顺治十七年四月,诸王大臣经勘讯后共同上奏章,大意说霉魏裔介、季振童所弹劾刘正宗的罪行夕经调鸯考讯属实者十一条;关于张缙彦为刘亚寒所,作诗序中确有“将明之才‘’!’等语,张缙彦。夸刘正宗之才可以将助前明,而刘正宗则欣然接受不加驳斥,以此推想划正宗与张缙彦预谋反清复明理所当然。按律应判处刘正宗绞刑……。
皇帝听罢厉声斥责说: “正宗性质暴戾,器量褊浅,持论偏私,处事执谬。惟事沽名好胜,罔颐大体,罪庚滋甚。从宽兔死,籍家产之半,入旗,不许回籍。
刘正宗从明朝真定府推官升至翰林院侍讲,仕清后由翰林图史院编修屡升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堂堂一代相国一旦沦为罪人,他又羞辱又气忿,懊悔没听杨膏黎等亲友们的劝告,才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在法司期间顺治皇帝身患重病还曾数次派宫中便者去问候刘正宗,表示对他并没有忘怀。就此刘正宗还产生过幻想;皇帝一旦圣体康复,追念旧好,总会澄清是非的。可是时隔不久就听到顺治皇帝病死的消息,遂长叹一声,从此一病不起。
清圣祖(新觉罗玄烨,八岁登极,年号康熙)即位,议政王根据刘正宗的罪状,认为其死罪先帝虽予以赦免,但活罪当严惩贷,可是又怜其年纪衰老,便宽恕了他。
刘正宗被罢官后,家产被抄没,虽说是遵诏“籍家产之半‘’,但他身边平生所蓄积的珠宝玉翠等物已荡然无存。安丘家中人听说大罪犯抄,躲的躲,藏的藏,任凭来人搜刮,在短时间内就只剩下了空相府一座了。刘正宗眼见大厦倾倒瓦石难全的场面,亲朋好友被杀的杀,关的关,幸存者四散奔逃,谁也不敢循理为自己申冤昭雪。他在极端愤懑下,于顺治皇帝病死的同年(公元1 661年)十二月二十日含恨辞世,时年六十七岁。因朝廷不许回籍,丧事草草,寄厝于北京西直门外。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 7 06年),皇帝出官游览,驾出西直门道经刘正宗的权厝处,问是谁人的茔兆,扈从以刘正宗对。皇帝说: “是最善五言古诗者?胡不回籍?‘’扈从述说其原因,并为其请求归葬,当即得到皇帝的许可。 同年九月刘氏亲族才得运刘正宗的灵柩回原籍安丘,重新安葬于县城东北的祖茔内。
刘正宗被罢官,抄家、削籍,病死后,又历经七十五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年号乾隆)登极,昭雪清朝初年的错案。认为刘正宗仕清以来清正耿介,政绩卓著,他之所以被罢官削籍是因为当时朝廷内派系斗争激烈而被陷害,实无反叛罪行,他还是世祖皇帝多年的宠臣和诗友。因此于乾隆二年(公元(173 7年)正月特降旨定刘正宗为世祖章皇帝祀庙的配享。同年二月又降诏追复刘正宗原官,诰授光禄大夫少傅大学士。





李连科,大学学历,从医、从政、从文,曾经任安丘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安丘市文旅局局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安丘文化志》《安丘书画作品集》《安丘民俗》合著《安丘百名进士录》《三河文集》《安丘历史文化丛书》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