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辉穷有志的故事
崔运德搜集整理
崔瑞梅文字整理
三教堂村杨兆亮口述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在千年古县博平城北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叫三教堂的村庄。这个村虽说不大,但是却很有名气。在这个村子当中,一座黄瓦盖顶,金碧辉煌的四柱方亭下,矗立着一通题为“孔子回辕处”的高大石碑。传说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圣人孔子去晋国拜访贤人窦鸣犊,来到一条波浪滚滚的大河(老徒骇河),实在难以过河。万般无奈,只能夜宿大河旁边的三教堂村。夜宿里,,他跟人聊起千里迢迢拜访老朋友的事。突闻自己想往已久的圣贤人窦鸣犊被晋国的贵族赵简子杀害了。孔老夫子一气之下,便拨马回辕回了老家鲁国都城曲阜。因此,为了纪念孔老夫子回辕三教堂,这个村及周围十里八乡的百姓慷慨捐资,修起了三间孔子庙,并在孔子庙前立起了这通高大的闻名于世的“孔子回辕处”石碑。这个故事在三教堂一带流传了一辈又一辈,到现在已有 两千多年了。无独有偶,三教堂还流传着一个脍炙人口的动人的“天赠晏辉一锭银,外财不富穷命人”的传说故事。
这是个流传了一两千年的传说故事了。古时候,三教堂村的✘✘先生在自己家里办了一个私塾。村里富裕人家的孩子都去这个学堂上学了。唯独村里有个叫晏辉的穷苦人家的孩子,聪明伶俐,很喜欢读书。家穷拿不起学费,进不了学堂。他时常趴在学堂的窗户外面边,偷听先生讲课。见此情景,先生打心眼里喜欢这个渴望读书的孩子,就破例免费让晏辉入了学堂读书。
这个学堂的富贵人家的孩子,不学无术,调皮捣蛋,都非常嫉妒晏辉。过了不久,一个学堂丟东西的事,就发生了。这天,一个学生给先生报告,说个人的石笔(老时候,学生上学都是用石板,石笔写字)被人偷了。在学堂上,老师提及了学堂丟石笔的事,这时,全学堂的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最后,好多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穷苦人家的晏辉。下课了,老师把晏辉唤到了一旁,问及其事,晏辉一口否认,不承认自己做过小偷小摸的丑事。老师过后也没再继续追究这件事。后来,有个真实偷人家石笔的孩子,先到老师那里告晏辉的恶状。先生暗自寻思,要设计考验测试一下晏辉。
过了几天的一个放学时候,先生将一块乌黑铮亮的墨块,这墨块很宝贵,真比银子还要珍贵。先生在墨块上写了“天赠晏辉一锭银”七个字,把墨块搁在了晏辉放学的必经之路上。先生就藏在不被别人看到的地方,观察晏辉的动静。晏辉放学了,背上小书包就连蹦带跳的往家走。他老远就看到了乌黑发亮的东西,到跟前拾起一看,是块渴望不可及的墨块。他一看,墨块上还有几个字啊?“天赠晏辉一锭银”。这可是个天赐宝物啊!小晏辉有志气,不是个人的东西,不能要!于是,他小脑袋瓜一抬,就在墨块另一面也写了“外财不富穷命人”七个字,就仍搁在了地上。此时此刻,躲在暗处的先生,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他拾起墨块,看到晏辉的字,心里一下子亮堂了。晏辉真的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啊!他绝不会干那些小偷小摸的坏事啊?我一定要殚精竭虑,把晏辉培养成一个有用之才,叫他长大成人,为国效力,为民做事。
从那之后,这个“天赠晏辉一锭银,外财不富穷命人”的传说故事就越传越远,越传越远了,一直传到了现在。三教堂周围十里八乡的老百姓,童叟妇孺都传开了,传开了,一直都在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