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楹联泰山百景》与《心漪集》:重新认识泰山的灵魂之旅
12月26日上午,泰安迎来了由泰安市楹联协会主办的“徐学利《云梦楹联泰山百景》、张军《心漪集》新书发布会”。这一盛会不仅是文人聚会的盛典,更是对两位诗人的创作成果的展示与认可。徐学利与张军,两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各自带来的新书,犹如开启了一扇透视泰山的窗,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这座圣山的灵魂。
徐学利所著的《云梦楹联泰山百景》宛如一部生动的画卷,以楹联的形式展现出泰山的壮丽与风情。书中融合了丰富的历史、地理和人文元素,展现出泰山不仅是自然的雄伟,也是一种文化的底蕴。葛庆平在发布会上对于这部作品的高度评价十分恰如其分,他指出徐学利的作品“为诗友、联友、书友传递的是一种引领、示范和标杆”。这让我不禁想到,徐学利的书作不仅可以帮助读者重温泰山的魅力,更能使那些未曾到访的人心生向往。她的楹联以“立体化、全角度”的方式,带我们深入到每个细节,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泰山的灵动与厚重。
反观张军的《心漪集》,这部集子从个人的视角出发,深刻记录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对故土的深情。书里篇章虽少,却每一篇都浸透了浓浓的乡情和对土地的热爱。张军通过对节气、风俗以及泰山的现实描绘,展现了新一代泰安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切感受。他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既可以激起心灵的涟漪,也能让读者在其中找到共鸣。我特别喜欢他在书中提到的那篇关于春节习俗的诗,几乎每一个节令的细节都能唤醒那些埋藏在心底的记忆,使人感受到那份温暖与亲切。
在程序上,长河文丛组织的这场发布会既富有仪式感又不失亲切。马启代的颁奖话语落下时,我感受到一种文化传承的力量。他引用了长河文丛始终坚守的“给作者以尊严,把作者推向前台”的理念,真实而有新意。此时此刻,作品不仅是单纯的纸张,而是连接着每一个读者灵魂的桥梁,带领我们走向更宽广的视野。
除了对作品的欣赏外,发布会的另一面则是对于文化自信的坚定宣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常常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而徐学利与张军的作品则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自信。它们各自呈现出的文学样式,恰恰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深刻思考与回应。
徐学利以其独特的楹联艺术,再次把泰山的形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是对大自然的致敬,更是对人文精神的呼应。所传达的不只是对泰山的景仰,还有那份对文化传承的情怀。与此同时,张军的《心漪集》则在告诉我们,现代生活的繁杂并不会遮蔽心底的那份对于传统的眷恋,那些在时光洪流中依然坚定的人与事,时常能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在书籍内容的分析上,徐学利所写的楹联不仅形式独特,内容也极具深意。例如,她用“山高水长”这样的句子,既表现了泰山的巍峨,又传达出一种心灵的志向,让人心潮澎湃。而张军的叙述则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将读者带到了非凡的体验中,当她在某一篇章中描写春日的暖阳透过树梢时,那种恬静的美好仿佛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
我个人尤为喜欢徐学利对于自然景观的深刻刻画,她跳脱了简单的描绘,而是从更深层的文化和情感解读入手,赋予了所见景物更多的内涵。她让我们理解到,泰山不仅仅是自然的奇迹,更是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厚重感。而张军则让我意识到了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他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与表达,让我在阅读时忍不住反思自己的生活与身边的人事,那种平实却富有力量的文字,足以引人深思。
归根结底,无论是徐学利的《云梦楹联泰山百景》,还是张军的《心漪集》,两者都在不同层面上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现代生活的关注。它们不仅是文学的成果,更是对心灵的一次次洗礼。当我们在文字中遨游时,我们不仅重新认识了泰山,更是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
书籍的发布会不仅是两部作品的浮现,更是一个文化认同的倡导与实践。在新时代的文坛上,徐学利与张军以其独特的视角,正如同两个灯塔,指引着我们找到回归传统与现代和谐美的路径。这种融合令人惊喜,而它们所产生的文化效应也将持续影响着我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在结尾,我想对热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读者们,强烈推荐这两本作品。无论是对楹联感兴趣,还是对现代诗歌情有独钟,这两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们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文化景象,而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常常被忽视的历史与情感,正是这两位诗人用心营造的情境。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归属与情感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