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上午我去开封市顺河区东大寺一帶转了转,看到新装修的顺河坊街区内有一壁画上写“寺门”两字,这两个字下边还有苏轼两字。难道苏轼与开封还有什么关系吗?今天就借着星期六无事之机,与朋友们闲聊一下这个问题。
今天闲聊一下“三苏父子到东京开封赶考的一些事情”。在苏轼二十岁那年,父亲苏洵决定帶着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开封去赶考。苏洵有点考虑:一是孩子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求取功名正当时。二是他家院里的一方荷塘内开出了一朵又大又美的并蒂莲花,是上天降下的吉祥之兆。当然,苏洵也有一个梦想,让儿子参加科考,若能金榜题名,岂不是大器晚成,光耀门庭。
苏轼,苏辙两兄弟自然欣喜异常,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时,这一天终于盼到了。可是,父亲并不急着上路。他还有件事要办。什么事儿?先把俩儿子的婚姻大事解决了。因为他们若是未婚进京赶考,一旦考中,一定会有京城有头有脸的人家为女儿提亲。在东京城,科举考试进行的季节历来也是婚姻活动最旺盛的时候。在苏洵和夫人的眼里,还是给儿子娶个本地姑娘为好,知根知底,习惯接近,夫妻容易和谐。若被皇上选为驸马,达官显贵招为乘龙快婿,那儿子就不是自己的了。
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择下吉日,苏轼便与邻村的姑娘王弗喜结良缘,拜堂成亲。弟弟苏辙也择机成婚。
父子三人启程,先到成都。不仅是路过,还要拜见成都太守张方平。有张大人的举荐,他们到了京城开封会顺利许多。而且,苏洵与张方平是相知的朋友。苏洵曾参加过一次科考,名落孙山。一直苦读不懈,并写成了一部重要著作,论为官为政之道,战争与和平之理,其真知灼见,令人刮目相看。当时只要有名公推荐,朝廷即可任命官职,不用再考试了。苏洵把大作呈给张方平,张大人十分欣赏,觉得他才识过人,有意聘任他为成都书院的教习。教习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大学见习教授吧,位置不低了。但苏洵意犹未尽,有着更大的胸怀抱负,婉谢了。这次,张方平依然古道热肠,给京城文坛泰斗欧阳修写了一封推荐信。其实,当时张与欧阳修大人的关系并不融洽。他把自己的恩怨放在一旁。另有朋友也为苏洵写了一封给大文豪梅尧臣的举荐信。父子三人怀揣两封推荐信上路了。后来,跋涉了两月有余方到京城开封。
公元1056年五月麦黄时节,苏家父子终于一脚跨进了气势恢宏的南熏门(今开封市大南门)。住到哪里呢?京城大大小小的客店不可胜数,高、中、低档价位的应有尽有。苏洵听取了儿子苏轼的意见,找了一间寺院的憎舍安歇下来。选这里有两个好处:一是省钱,三个人要在京城住上数月,花钱如流水,必须节省。二是这里比较清静,读书作文最是合意。
现在要等的是秋季考试,也就是礼部的初试,考上了才有资格参加来年春天的殿试。直至皇上的面试。礼部的考试顺利通过,爷儿三个别无他事,但也没有闲着,不是在城中游览名胜古迹,就是开展社交活动,广泛接触社会名流。在选择谁做辅导老师的问题上,他们发生了分歧。苏洵主张各投各的老师。苏轼说:“父亲,依孩儿之见,不如我们孤独一掷,不成功则成仁。”弟弟苏辙说:“父子同认一个老师,倒也是险中取胜的一步好棋。”苏洵笑了:“你们俩,合谋了不成?”那么,这孤独一掷掷到谁家呢?苏洵一锤定音:就定欧阳修大人家!
苏洵以送上自己的著作请殴阳修品评指导为由,拜见了这位文坛泰斗。苏轼和苏辙也以礼见过老师,各有文论献上。苏轼这才看清欧阳修老师的面貌,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两耳长而且白,上唇稍短,大笑时会露出牙龈。看来欧阳修老师并非美男子,只是广平易近人的老者,有学识又不摆什么架子。他之所以深受人们的爱戴,不但是文章写得好,还以求才育才为己任。是高官而不居高临下,是大家而不盛气凌人。
余下的时间,苏洵主要在僧舍研读古籍,苏轼,苏辙二人则游历于河桥之间。苏轼发现,这京城有个特点,就是人人少不得一顶帽子。即使低贱如算命看相、推车卖水和小商小贩,也要打扮得像个读书人,瞅着有文化似的。因为有趣,他也在街市上买了一顶学士帽戴着,让弟弟看他像不像京城人士。苏辙笑道:“像得很!”
苏轼是个非常机灵的人,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想法,便对弟弟说道:“有朝一日做了京官,裁制一个帽子,式样无人见过。”苏辙说:“说不定别人照你的样子,会在大街小巷里穿行呢!”弟弟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竟然应验。苏轼后来果然发明了东坡巾,也叫东坡帽,学士帽,成为东京男人服饰的一大名牌。那是一块方巾叠起来的帽子,不用时打开还是一块方巾,一物两用,新颖别致。也许,在东京城,离市民百姓最近的只有两样东西,一个是东坡帽。一个是东坡肉。
眨眼到了殿试的日子。皇帝任命欧阳修为主考官,另外有一些饱学儒者为判官。殿试其实是既紧张又辛苦的事。考生必须半夜起身,尽管还是睡眼朦胧,黎明便要到东华门外排队等候,自帶一些凉饭点心之类,不考试完是不准离开考场的。考生交卷之前,要由书记员重抄一遍,以免阅卷者认出考生的笔迹,从中舞弊。宋仁宗特别重视为国求贤才,他总是让贴身的侍从把考题送去。有时为避免泄露,仁宗会在最后一刻改变题目。
苏轼兄弟都以优等成绩得中,苏洵也在录取名单之中。父子三人同时金榜题名,这件事一时轰动京城。欧阳修更为门生得意,把苏轼的文章传给同事观赏,一连数日。随之,苏轼的文章竟在街市上流传开了,说他是科场少有的奇才,妙笔生花,国家栋梁。
不过,苏轼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虽是出类拔萃的佳作,但是不巧其中有个误会。欧阳修在阅卷时,猜想可能是苏轼的文章,又觉得与朋友曾巩所作风格类似,因此有点儿拿不准。为了避免遭人说偏向自己的学生,用心不公,便大笔一挥,把夲该列为榜首的文章改为第二。这一误会,竟然使后来光耀宋代文学天空的巨星与状元失之交臂。不过苏轼不这么看,他认为倒是欧阳修老师提携了他,才使自己名列前茅。当然,苏轼的考卷也不是没有毛病可挑。他在发挥文意时曾说:“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在尧帝时期,皋陶是主管刑法的大臣,他要杀一个犯人,给犯人列举了三大罪状。尧帝要宽恕这个犯人,认为宽恕他也有三个理由。这个人该杀,但这个人还有特长,可以让他将功补过。就这样杀了他,对国家是一个损失。这几句话意思很不错,显示贤君有胸怀,能宽待有罪错的人才,使之戴罪立功,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判官梅尧臣看到这段话,有所疑问,但是记不住书中的原话,就未提出查问的要求。考试过后,梅尧臣见到苏轼,急忙问道:“你说的尧和皋陶的这段话,见于何书?我怎么一时想不起来。”苏轼实话实说道:“老师,那是我杜撰的。”梅尧臣前辈大惊:“啊,是你杜撰的!”苏轼回答道:“帝尧之圣德,说这样的话在意料之中啊。”老前辈这才明白,苏轼读书讲究一个“活”字,绝不是读死书之辈。
事后,苏轼给欧阳修老师写了一封信,表达对恩师的栽培感激之情。欧阳修是当时的权威,一个字的褒贬,足以关系到一个人的荣辱成败。他很坦诚地对同僚说:“读苏轼来信,不知为何,老头子我竟喜极而汗下。老夫应当退让给此人,使之出人头地。”欧阳修一激动不当紧,创造了一个成语“出人头地”。
(因时间关系,先聊到这里,以后找时间再聊。该文是借用郑纯方老师的文章改编而成。)
我叫赵祥,男,现年78岁,原在开封市公安局工作。因是开封人,非常热爱故乡,所以网名叫开封迷。为了过好老年人的生活,发挥余热,为宣传开封出一把力,经过在市内扫街(即走街串巷采集有关资料),自己背熟后,再向各界朋友义务导游!
都市头条因您而精彩!感恩相遇【都市头条.爱心传递】【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头条号】【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共赏好诗词头条号】【河头店文学社】老师们!【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下设31个编辑窗口!如下:【主编.李红】【儒子叟国娇】【向幸福出发编辑部】【蓝天白云】【影子】【真心对你】【荷塘月色】【香】【乡愁】【姜海修】【品墨竹】【你安好我安心】【西门吹雪】【雪冰心】【吴金祥】【雨后初晴】【清风入心菲】【黎明】【布衣诵者】【警剑、】【五之堂主】【徐凝】【诗人:编辑:记者:丁雪深】【孙世伟(超越)】【春有百花秋有月】【千里与君同】【一片冰心在玉壶】【同醉唐风宋雨中】【诗意】【诗意朦胧】本团队下设51个专题!如下:【都市头条.爱心传递】【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河头店文学社】【沽河一叶舟】【歌缘友聚好声音】【文学范耕净土】【中医中药益寿延年】【共赏好诗词】【向幸福出发编辑部】【美声主播乐园】【专注原创字画】【专注原创歌曲】【专注原创摄影作品】【专注原创对联作品】【唐风宋雨寄君情】【千里与君同】【同醉唐风宋雨中】【有缘千里来相会】【唐诗宋词知多少】【东风送情笛声悠】【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蓝天白云书屋】【都市茅棚】【温馨书苑】【月湖草堂】【闲庭竹韵】【真心诗苑】【荷塘月色】【香】【南湖書香斋文学社】【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清风入心菲】【安好】【布衣诵者】【警剑、】【五之堂主】【五之堂主/新诗集】【五之堂主/系列词律分享】【五之堂主格律诗词专题】【雪深文学社】【永城市】【徐凝】【高山流水遇知音】【情与感】【诗意朦胧】【心有灵犀】【诗意】【灵犀】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恩相遇【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老师们!自即日起本编辑部将免费为身边有团队精神的、有困难的、有利于大众的人和事做宣传!《用行动传递爱,用爱将心相连。
编辑:雨后初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