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了三十载的资深教师,我原以为自己早已对教育的方方面面谙熟于心,然而,女儿青海支教这短短一学期的经历,却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不禁重新审视自己过往三十年的教育之路。
今日,收到女儿发来的她学生的新年联欢会邀请卡,那卡片上质朴而真挚的文字,满溢着学生们对她的敬爱与眷恋,我仿佛能透过这些文字看到她在那遥远的地方,被一群纯真的孩子簇拥着,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笑容。伴随着卡片而来的,还有女儿用那古朴典雅的篆书写就的新年对联,其笔触虽略显稚嫩,却透露出一股认真与执着的劲儿。端详着对联,聆听着女儿在微信中兴致勃勃地讲述她支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的内心被教育的责任促动了。
从邀请卡学生的叙述来着,女儿面对那些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学生时,语气中没有丝毫的懊恼与不耐烦。她娓娓道来自己的应对之策,与我过去的急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想起自己过往面对类似情况时,常常会因一时的怒火中烧而大声斥责,惊天动地,一件不算大的事,常常把年级组长、分管教学的校长甚至校长都火急火燎地赶到教室门口。而女儿却能沉下心来,深入了解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精心设计出能够激发他们兴趣、展现他们才华的课堂作业。她以鼓励为养分,浇灌着这些青春年少的心灵,使得学生们原本脆弱的自信心茁壮成长,宛如沐浴在春雨中的幼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回首自己这三十年的教学生涯,站在千里之外的讲台上,我突然意识到,在某些时刻,自己的教育方式或许真的不及女儿这般细腻与用心。她仅用了一学期的时间,便赢得了学生们全心全意的喜爱与尊重,这背后的原因,不正是她紧紧握住了教育的本真吗?
教育,本就应是一场因材施教的修行。每个孩子都是上天馈赠的独特礼物,他们有着各自的色彩与芬芳,就如同花园中形态各异的花朵,有的娇艳欲滴,有的清新淡雅,有的高耸挺拔,有的小巧玲珑。我们身为教育者,怎能手持同一把剪刀,以刻板单一的标准去塑造他们呢?唯有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在自由舒展的空间里成长,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这才是教育真正的使命与价值所在。
教育,还应当充盈着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它绝非是教师面无表情地灌输知识、机械地讲述大道理,而应似冬日里那一抹柔和的暖阳,悄无声息地穿透云层,将温暖洒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驱散他们内心的迷茫与恐惧;它要有诗意的情怀,把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幻化成灵动的音符、优美的诗篇,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时,能够感受到其美妙与神奇,而非在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中消磨掉对学习的热情;它更要蕴含着无数令人动容的瞬间,师生间真挚的情谊、学生在成长路上每一次微小却珍贵的进步,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都足以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成为我们坚守教育初心的力量源泉。
犹记当初女儿踏上前往青海支教之路时,我内心满是担忧。她还是一个大学研究生没有毕业的年轻姑娘,与那些高中生的年龄差距并不显著,我生怕她在那片陌生而艰苦的土地上难以掌控课堂秩序,致使教学陷入混乱无序的境地。然而,事实证明我是杞人忧天了。女儿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将南京师范大学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青海海南州中学的孩子们,并且在海南州教育科学院支教研究生讲课比赛中斩获一等奖的佳绩。她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她真正领悟并践行了教育的本真,用爱与智慧为学生们搭建起了一座通向知识殿堂的桥梁。
如今,目睹女儿在教育之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身为老教师的我,在深感自豪与欣慰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我不禁叩问自己: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是否在忙碌与疲惫中,渐渐迷失了教育的初心?是否在追求成绩与效率的过程中,忽略了那些更为珍贵的教育本真?是时候停下匆匆的脚步,回溯教育的源头,去重新找寻那些曾经被我遗落的美好与纯粹了。我相信,只有回归教育本真,我们才能真正培育出有灵魂、有温度、有担当的新一代,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