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收到几笔稿酬
荣玉奇
令人难忘的2024年即将过去,充满希望的2025年即将到来。在这年终岁尾时,让我小有感动的是,我收到了几笔稿酬,虽然只有区区一二百元,却也颇有感触。
一笔是湖南一家报纸《快乐老人报》发来的,35元,刊登了我的一篇回忆文章——《令人难忘的高考》;一篇是石家庄的《燕赵晚报》发来的,60元,刊登了我的一篇知识性散文——《古人过年趣话》;其余是《牛城晚报》(现在已经改名《邢州报》)发来的,133元,估计是上半年刊登的文章。这些稿酬有的是直接打到我的银行卡上,有的是通过汇款单汇过来的。
由此不禁想起过去的稿酬。我最早给报刊媒体写稿子,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参加工作不久。我记得那个时候,“文革”还未结束,发表文章一般不署自己的名字,都是“某某单位报道组”,文章刊登后也没有稿酬。报社作为回报,会给作者寄一份刊登文章的报纸,到年底了,给作者寄点笔记本、钢笔之类的纪念品。
“文革”结束后,开始恢复稿酬制度,这时已经进入八十年代了。一般一千字左右的稿件,地市级报刊2—3元,省部级报刊8—10元,国家级报刊15—20元。我记得十分清楚,有一次在《中国青年报》,刊登一篇文章,超过一千字,得稿酬25元。那个时候我的月薪不过七八十元。我得到这笔稿酬,很是激动了一阵子。
进入21世纪,虽然稿酬有了提高,但是增长幅度不算大。以我自己上稿的经历,千字文章,地市级报刊10—15元,省部级报刊60—80元,国家级报刊150—200元。
据说民国时期,鲁迅先生等文人,曾经以稿酬谋生,应该说那个时代的稿酬比较高。比如,鲁迅给上海的《申报》撰文,每千字6块大洋(一块大洋折合现在人民币200元)。而现在,想卖文为生,恐怕是不现实的。
我现在已经是一个典型的退休老汉,赋闲在家,无所事事。写稿,对我来说,不过是一种业余爱好,一种消遣,一种打发时间的生活方式而已。对于稿酬多少,已经不是特别在意,毕竟有退休金,衣食无忧。何况现在网上有很多自媒体,可以发表文章,虽然自媒体多数没有稿酬,但是自媒体一般不设门槛,写作比较自由,因此我很喜欢在自媒体上发表文章。
写稿这种事情,过去被戏称为“爬格子”,是一种苦差事。然而,却是我年轻时的乐事。那个年代,能在报纸上刊登文章,在单位也是颇受人羡慕和敬仰的事。特别是,你能在国家级报纸刊登文章,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就是因为在《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大报刊登文章,才引起领导的注意,一步步由工人而干部,由科长而领导,还曾经到上级宣传部工作。如果不是因为“爬格子”,我很可能在单位一辈子默默无闻,在基层干一辈子。因此,我的人生道路,得益于“爬格子”,可谓是受益匪浅啊。如今退休了,还保持着“爬格子”的爱好。偶尔小试牛刀,发给媒体。也算是一种开心和快乐吧。媒体发表后,给点稿酬,不管多少,总是一种劳动报酬,会给自己带来一点小快乐,说明自己对社会还有那么一点点小贡献。何乐而不为啊?想到此,未必见笑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