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唢呐放异彩,红色文化代代传
——2024年秋学期江西省于都县长征源红军小学唢呐社团活动小结
作者:尹海荣 丁克明
一、 客家唢呐是于都县国家级非级文化遗产,她是扎根在赣南于都一朵艺术奇葩,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在于都集结出发,于都客家唢呐艺人自发送红军,吹响一曲曲《送儿当红军》,《十送红军》等歌曲,至今在中华大地盘旋萦绕,激励无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于都县长征源红军小学利用毗邻长征第一渡的区位优势,开展“客家唢呐进校园,红色文化代代传”活动,至今12年有余了。客家唢呐这枝独特的艺术奇葩,在校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梦未来,逐渐成长,成绩喜人。
二、在唢呐艺术团全体教职园工努力下,在尹海荣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开学初建立学生花名册,学期教学计划(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目的要求、重难点,教学主要措施,教学进度安排(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
三、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与安全,课前有预习与点名,课中有提问,课后有练习,导入→新授→练习→复习→巩固→拓展→小结→预习……循环往复,螺旋升天。
四、加大训练,练习力度。分组(两人结对,三人成组,五人成群)训练,在教室,会议室,校园,长征第一渡。
五、把课堂延伸到家庭,让学生在家庭背谱。
六、加大巡课力度,曾国繁主任制定考核表。对老师备课,上课节次,教师是否及时到岗,学生班级情况,上课过程……全方位监督。
七、加大教研力度。向书本学习,向课标学习,向音乐老师学习,向唢呐同行请教。
八、唢呐队员(含鼓乐队员)参加外来人员来校调研、考察、参观、学习、交流、访问络绎不绝;经常参加校门口第一渡的各种大型活动,还有艺术竞赛、汇报演出,参军入伍送新兵,立功受奖庆新功等活动。
“苟日善,又日善,日日善!”唢呐教学在进步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个人没有唢呐,课外(家庭)练习欠缺。
2、极少数学生因为成绩,班主任,课任老师有时不放人。
3、缺统编的教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唢呐如林,红歌似海!
我们将继续戮力同心,踔厉前行,不负韶华,教好唢呐,传承红色基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让“客家唢呐大放异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
△丁老师教学照



△尹老师教学照
△曾国繁主任唢呐课堂视频拍摄。
△2012年首级唢呐学生,现唢呐艺术专业大学生余如意及其母亲丁六秀,在尹老师艺术学校交流照(2024年暑假)。
作者简介
①尹海荣,江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赣州分会副会长;赣州市音乐家协会葫芦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于都华之艺艺术培训有限公司创办人;于都老年大学葫芦丝班、电吹管班高级指导教师;于都长征源红军小学红娃唢呐艺术团指导教师;从事乐器教育15年,教学严谨、专注、系统;课堂风趣、耐心,深受学员喜爱。
②丁克明,男,人民教师。偶尔有小文章发表,散文,新闻,论文,演讲稿,公文,课题研究等均有涉及。
人生格言:爱创造奇迹。
业余爱好:陶笛,散步,看书,思考。
△图文供稿:红娃唢呐社团 尹海荣 曾国繁 丁克明。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